崇祯六年的中秋,元帅府家宴格外热闹。
往年中秋,他们家别说宴会了,就连晚饭都吃得很简单,因为要么是祖宗兄弟不在,就算在,也是抓紧吃完饭就离开跟军队在一起。
唯独今年,刘承宗打算完完整整在家里过了中秋,因此蔡夫人非常高兴,临着中秋前半个月就开始张罗宴会了。
自从他们进了西宁,俩儿子忙着打仗,但逢年过节,对全家来说都是绝对的大事。
但凡是理应合家团圆的时候,刘承宗可以不在,但刘老爷必须写请帖,蔡夫人也必须忙着张罗,每次都要请一大堆人。
杨鼎瑞的夫人儿女、曹耀的夫人,还有樊三郎、白柳溪、云交月,以及亲家王琨一家,还有像家里的马夫、卫兵、帮佣,都是自家人,就别说逢年过节,平时吃个饭都基本上在一起。
刘老爷主要是给领兵打仗的将领家人写请帖,比如罗汝才的叔叔罗戴恩一家、巴桑的妻子梅朵,亦或是比较亲近的如刘九思、李万庆、师成我、何信、李卑,还有像谢二虎这种融入之意非常明显的,都在邀请之列。
当然没邀请的也能来,很多人不被邀请只是因为他们有族人,就比如刘国能那种,一大家子人呢,刘老爷就不捣乱了。
而今年的形势又不同于往年。
这是头一次元帅府既没有在中秋没打仗、而且也没准备过完中秋就打仗、还不担心过中秋被人打,这亲近的将领可就多了。
也是头一次,好几个将来需要倚重的蒙古贵族,如巴图尔珲台吉、粆图台吉、养伤的国师汗都寓居新城,何况还有察哈尔那八位夫人。
在刘老爷心里,这八位夫人啊,有点类似心病。
尽管兄弟仨都定下了要娶蒙古婆姨的事,刘向禹也知道这是稳定蒙古局势必做的一步,但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这跟二婚关系不大、也跟血统关系不大,但血统加上二婚,就成了刘向禹的心病。
他夜里做梦,总会梦到刘承宗的爷爷,就在黑龙山已经迁出去的老坟地,不知为啥有座庙,总罚他在庙里跪墙角,说以后子孙都是二串子了。
不过心病归心病,做梦归做梦,但这份忧虑刘向禹谁都没跟谁说。
蔡夫人说她们八个还写什么请帖啊,直接提前几天叫到家里来准备,跟着一起招待客人得了。
“不行。”刘向禹说:“就算是要娶,人家还没过门,来了就算客,哪有让客人跟着招待,算什么待客之道。”
“那三娘、柳娘、云娘也没过门,你咋不给她仨写请帖?”
“那是儿媳妇不……”
脱口而出之后,刘向禹才眨眨眼,发现自己周密的思路被夫人捉住了漏洞,只好干笑道:“我当她仨过门儿了呢。”
不论如何,今年整个河湟的军民人等,确实是一派喜气洋洋,尽管各地的消息都还只是报告到刘向禹这,但人们都对丰收有所猜测。
这种好时候值得有一场庆祝的宴会。
然后刘向禹就发现,自己修的这座帅府衙门的时候啊,还是考虑不周了。
不是他眼界低,刘向禹当典史那几年就是米脂的县太爷,很多东西哪怕没享受过也见过,很夸张的就算没见过也听过。
但儿子以饥军起事,走得也不是快活一场就完蛋的流贼路线,所以从一开始,他对奢靡排场就非常克制。
他们一家子对将领、军队、学生都很大方,尤其像杨夫人、曹夫人这种丈夫在外的家眷妇人,每到换季西宁府都有新首饰、胭脂、最好面料的表里衣裳送到家。
但轮着对自己就不是一回事了,到现在一家子不穿绸,如果不算兵衣甲胄和刘向禹的官袍,全家最奢侈的衣裳是承运那身只穿过几天的缎袍。
主持修建这座新城和元帅府,是刘向禹最铺张的一回,就算这样,它尽管建筑装饰和王府一样,但内部实际上仍然是个大号衙门,而且是军府衙门。
七十多间房,单是给卫队住的就有十八间,还有六间是县衙一样三间宽的六衙,格局和放大的县衙一模一样,一进二斤两个厅都是处理政务的,后堂才是居住的院子,实际居住空间并没有像王府一样夸张。
这就导致元帅府在设计上,只有两间可供二十人用餐的偏厅,压根没有考虑摆出八桌以上的宴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