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领导干部性格气质 > 第55部分(第1页)

第55部分(第1页)

免实践的盲目性。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转化为抓落实的实践过程。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实践活动中,不能脱离实际可能、实际需要,勉强去做哪些不能做、做不到、不需要的事情。开展任何实践活动不能搞花架子,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贪大求洋、好大喜功,必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只能无谓地耗费精力和财力、物力,而且还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实践必须突出一个“实”字,就是要脚踏实地,出实招,办实事,讲实效。决不能为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为取得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为单纯追求政绩弄虚作假。四是必须坚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原则。实践必须是目的明确的实践,不能是盲目的实践,不能为实践而实践。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坚持求实务实,有针对性。在实践中学习,就是要针对学习中的不足,通过实践环节深化巩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是要针对自己的短处,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得以提高。在实践中加强人格修养,就是要针对自己的缺陷,到实践中去磨练自己。哪些方面不足,就有意识地加强哪方面的修炼。譬如,越是怕苦怕累,就越是要到艰苦环境中去摔打,越是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就越是要经受一点挫折的历练。只有这样的实践锻炼,才是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五是必须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的原则。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是实践的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同时,只有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与改造。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提升与改造也是不可能的。离开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把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人们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节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领导干部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任何来自外界的要求与约束,最终都要内化为个人的自觉才能真正产生作用。缺乏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克制能力,任何修养方法都不会奏效。坚持“四自”,就是要靠自己的内动力,培养和锻炼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重。就是在实践中,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待人接物做到与自己身份相吻合,不失之轻浮。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待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自重的人,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能够遵守社会倡导的行为规范,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在人际交往中,既能够尊重别人,也不低三下四。自重是人的一种思想品格,与人的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具有远大理想、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无一不是能够做到自重自爱的。自重,对领导干部来说,又不仅仅指道德上的品质和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要求。领导干部既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与这个身份相符合,按这个身份所要求的标准去做。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对待权力和正确使用权力,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牟取私利,要做广大人民的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果与这些要求相反,表现轻浮、庸俗,甚至贪赃枉法,做出与这一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那就是不自重。不知自重,既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必然遭到群众鄙弃。

自省。就是自己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古今中外,大凡事业上有成就、具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都有自省的习惯。《论语&;#8226;里仁》篇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自省,就是自己反省和检查自己,看自己有没有与“不贤者”相同的地方,提醒自己不犯错误。与此相关的还有“自讼”、“内省”。 “自讼”,就是自己责备自己。“自讼”是针对已经形成的过错进行自我责备、自我批评。“内省”就是向内反问,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内省和自省大致相同,但是更侧重于内向思考。自省或内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中,也应该经常自省。领导干部坚持自省,就可以减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加完善。领导干部坚持自省,不是老想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是应该多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自省、检查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旦发现有所背离,就立即“自讼”,并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也不是以为无人知晓就放纵自己的言行。坚持自省,就可以强化政治上、道德上的自律,防止小错不改而铸成大错。修养是一个自我锻炼和改造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内省”,《论语》中把“吾日三省吾身”当作反省和克服各种不正确思想的办法。孟子强调用“内求”的方式培养“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古代的思想家以“内省”的方式求得思想品质完善的方法值得借鉴。领导干部应当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同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作坚决的斗争。强调“内省”,并非同古人一样 “闭门思过”。我们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在荣与辱、廉与贪、美与丑、公与私的考验中,经过多次的检讨、反省,修正道德行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自警。就是要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不要违背道德规范,要以别人的教训来警示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防微杜渐,警钟常鸣。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增强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袭的免疫力。自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一种是以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古今中外的一些座右铭,大都含有自警的意思。自警的两种方式,对于我们今天领导干部进行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来说,都是必要的,领导干部应时时用党的政治要求、政治规范和国家法规法律来要求、约束自己,警告自己不要有任何越轨的举动。同时,还要时时以反面典型为鉴,用来警告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特别是面对全党全国人民对反腐倡廉的呼唤,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从那些违法犯罪、腐化堕落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警示自己,增强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免疫力。时时自警,就会产生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知法犯法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

自励。励是劝勉、勉励之意,自励就是自我勉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和鞭策自己奋发向上,自觉地弘扬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对领导干部来说,自励就是要经常激励和鞭策自己,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自励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鼓励自己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强调自重、自省、自警,并不是要把领导干部都变成谨小慎微的人,甚至什么也不干以免犯错误。各级领导干部对可能要犯的错误,当然要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却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用远大理想、宏伟事业等来激励自己;要有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为党干事,为人民干事,干得越多越好。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向优秀领导干部学习,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如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这样自励,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都是强调本身的自觉,自我的要求,自我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慎独”是对“四自”的最精辟概括,是“四自”的核心。能否做到“四自”,“慎独”是关键。慎独二字,顾名思义,慎其独者也。《礼记&;#8226;中庸》上说:“莫见乎隐,其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者也。”《礼记&;#8226;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是说在独居独处的时候能“独处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有意思的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出类似的主张,他说:“不论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慎独,《辞海》解释为: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谨慎不苟。郑玄注解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韩非子&;#8226;定法》中曰:“赏存乎慎法”,意思是说要嘉赏那些谨慎守法的人。慎独深受历代圣贤之关注,当今的党员干部更应有慎独之功。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因为它是悬挂在心头的警钟,是阻止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讲的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8226;中庸》篇。近代,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星移斗转,日久天长,慎独成为一种美德,一种精神在传播、弘扬。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要做到慎独也实有难处。一则金钱自古至今不失其巨大魅力,曾引多少“英雄”竞折腰,以至钻进钱眼不能自拔;二则行贿者往往是“隐贿”,故受者易“以视而不见而移其心”。因此,有的党员干部往往就把不住慎独这一关,以为人所不知而放松了自我约束,在权钱交易中愈陷愈深,走上犯罪道路,气节也就全无。自古以来,为官者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握有实权,便会有人来“献媚”,大凡是乘无人注意之机,暗中进行。因此,“居官者”要拒腐防变,“必慎其独也”。据传历史上有一个“曹鼎不可”的慎独故事。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在一次捕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故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以色引诱他。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曹鼎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谁能知晓自己干了什么?便把纸撕下来,就要破门而入。可转念一想,觉得不妥,这不是因私欲而废公法吗?再过一会儿,他又生歧念,再次把纸撕下来。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戎相见。“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这是另一种“不慎”之人的活画像。有些领导在台前大讲清正廉洁,在台后大肆收受贿赂,“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然而,“修善”与“为非”终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一朝“为非”,终归是隐不住的。自以为隐蔽得好,其实是“人之视已,如见肺肝然”,无论怎么做表面文章,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一些领导干部犯罪,很多是抱着无人知晓的侥幸心理作案,侥幸的结果却只能是不幸。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做到慎独,关键要在“内功”上下功夫,要锻炼自控能力。所以不能慎独者,主要是自身修养不够,“自心”不净,“内功”不扎实。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常用党性来衡量自己,正如古人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矢志如一地实践党的宗旨,入心入脑地学习“###”重要思想,使自己牢固树立廉耻观念,淡泊名利,以廉为荣,以不廉为耻,筑牢思想防线,以此消除私欲,勤政为民,拒腐蚀、永不沾。

第四节  到群众中充实提高

领导干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群众就像鱼离开水一样无法生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又像水与舟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领导干部人格修养的过程也不能脱离群众。群众认可,是领导干部人格修养合格的唯一标准;群众拥护,是对领导干部人格修养的最高奖赏;群众满意,是领导干部人格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把群众的期待作为自己人格修养的动力,按照群众要求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人格修养的最终追求,才能使自己的人格修养达到理想目标。

到群众中去倾听呼声。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群众的情绪与呼声是必须时时关注的。群众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从群众对自己的态度、反映、意见、要求和评价上,就可以看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