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本侯有疾月令辰免费阅读 > 第98章 回京(第1页)

第98章 回京(第1页)

这封信燕赵歌写得很慢,一写就写了一个月。

一直写到河东事情安排妥当,准备收拾东西回京了。

当然,回京的只是她和虎贲营,如今河东局势稳定,自然不需要近两千的兵马在这里镇着,有羽林卫给赵国侯世子坐镇,底下的人也不敢玩花样。

从翰林院和各衙门观政来了一批愿意为吏的士子,有许多都是自请来的,或许有沽名钓誉之辈,却也有才高八斗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批士子自降身份来当小吏,朝廷自然不会忘了他们,天家更不会。等他们爬上去,这一份不同寻常的履历看在天家眼里,自然就会想起这些人主动为君王分忧的事来。

二十四县的县令县尉县丞也都各有安排,不同于这些主动请缨的士子们,这些封路千石位列正七品的位置都被长安的勋贵子弟占去了。

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从长安寄到河东来,开头皆是燕侯敬启,落款各有不同,有开国衔的就有十几位,某某侍郎,某某侯爵在其中都是位卑的,宗室的封君郡王,甚至连当朝左相都委婉地问了一句河东是否还有空缺。

这很好理解,大晋立国以前,想要为官走的是举孝廉的路子,要养名望,由当地的官吏一层一层推荐上去,最终到朝廷手里再授官。但从高祖皇帝开始,规矩就改了,改为举孝廉和考科举并行,一开始还有士子走举孝廉的路子,也有官吏为了利益而推举人上去,但这之后的举孝廉可是有连带责任的,一旦被推举的人被发现了德行有亏,那推举他的人也没有好果子吃。出现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几乎就没有再举孝廉的了。

等到了世祖皇帝之后,虽然没有废掉举孝廉,但也和不废没有区别了。但世家勋贵子弟考科举很少有能考过寒门子弟的,一是不如人家刻苦,二是皇帝治理天下,必然要给寒门一个上来的机会,所以这也导致了一甲进士里几乎都是寒门出身。

燕赵歌这个探花郎是御赐的,不算在内,秦峰那个状元却是因为要动征西将军府,所以先将秦峰架了上去,结果却因为北地战事而不得不搁置。

出身优渥,科举却只拿了个二甲,说出去着实不好听。但如今举孝廉是不行了,可不考科举你凭什么做官呢?蒙荫是可以,但哪家没有数个子弟的,又不可能各个都蒙荫。连宗亲都只能得个爵位,想要入仕就凭真本事,这是朝野上下都认可了的。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自认为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办法出来做官的。

不管是真的有才学而未出仕的,还是另有所图,燕赵歌在仔细甄别了之后,几乎是一概而受,除了实在是歪瓜裂枣的被她婉言拒绝了。

事实上,这些人能来河东二十四县担任主要官职,要比由那些从下头爬上来的所谓的寒门士子,更合燕赵歌心意。因为这样的话,朝廷诸公就不好互相交换利益之后再遣一些不知道能做什么的官员来了,来的若是一些不知所谓的,打乱了燕赵歌在河东的布置,那她这次杀的人可就白杀了。

河东遭了水患,朝廷肯定要减税减赋,之后的几年内都要以修生养息为主。豪强地主又都被除去了,诸多百姓都重新得到了田地和牲畜,有了自己的田肯定那个会更努力地活,各方面都是蒸蒸日上的,河东本身又有良田无数,除非遭了蝗灾,不然几乎每年都是丰收。明明遭了灾却还丰收,这几乎是白捡来的政绩,只要不自以为是的话,比如前些年就有一个脑子不好使的官吏妄图教导农民该怎么种田,但他本身又不懂农田之事,瞎指挥的结果就是那一年的收成只有往年的七成。

这些勋贵子弟人能被自己的家族推出来捞功绩,证明都不是蠢货,就算有脑子不好使的,他家里人也会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今的局势下,没有人会愿意去得罪炙手可热的燕侯,得罪了燕侯就相当于得罪了长公主。临原侯那样的傻子毕竟少数,只能说老临原侯教子无方。

只要他们不自作主张,燕赵歌的布置就不会乱,他们只要吃吃喝喝,当几年雕塑,就有满手的政绩可以拿,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燕赵歌也不止是为了河东,这些年国库亏空的不是一星半点,归根结底还是世祖皇帝封了太多有封地的世爵出去,甚至还封了两位实权藩王,蜀王和秦王,蜀国封五郡,秦国封四郡。代宗皇帝为了防止几代之后这天下就不姓司了,拼了命地找由头削爵,才巩固下司姓的江山。但这也导致了勋贵们,尤其是开国勋贵,对天家的抵制。

如今长公主摄政,表面上风平浪静,阴暗处不知有多少人等着抓她的错。燕赵歌也是想着用这个手段卖这些勋贵一个人情,这样的话在之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他们就会将屁股挪得离长公主那一方近一点,离另一方远一点。

只要他们在河东捞的政绩足够,就不愁他们不肯承情。

更妙的是,这些人捞了政绩就会走,他们的根永远都是在长安的,而不会在河东扎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的产生。他们走之后的后来人不会冒着得罪其身后家族的风险而改动他们留下来的东西,但这些勋贵子弟为了不得罪燕赵歌,也不会改动燕赵歌定好的东西,而燕赵歌制定下的又都是符合朝廷和天家利益的。

环环相扣。

河东就此收入囊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