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起来,这几年,赵石对他的观感从当初的不待见,到后来的稍稍敬重,直到如今,则变成了多少有些亲近了。
原因嘛,除了他们地位越来越相近之外,也因为这两年间,在赵石面前,直言不讳劝赵石不要过于疏离于朝政,提防小人作祟的人里面,就有张世杰一个。
非常难得,也让赵石觉得,张世杰虽然迂腐了些,但为人还算不错。
实际上,张世杰其人,是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也是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心怀天下,操守严谨,品性高洁,不太擅长阴谋诡计,进退之上,拿捏的也不太好,行事也总带着些迂腐之气。
这样的人,能够走到今日,只能说是因缘巧合,不然的话,一辈子可能就要碌碌无为,在乡野之间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者罢了。
不过,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出身巩义县的兄弟两人,此时皆是位高权重,乃当世有数的权臣……
张世杰的来意,赵石猜不到。
不过等张世杰说上几句,赵石便也明白了。
这位御史中丞大人出宫之后,一路不停的跟过来,只不过是想问问他,这军察院到了战事起时,当行驶怎样的职权。
这也是成武兴革的后遗症之一,很多东西都很新鲜,新鲜的让御史中丞这样的朝中重臣都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关键时候,是该宣示威权,还是该一切照旧。
这当然是有违于张世杰本人的政见的,但没办法,杜山虎卸任在即,一辈子风风雨雨,到了晚年,却吃了个大亏,让杜山虎有些心灰意懒。
在军察院任上虚应故事,让人无可奈何。
张世杰几次想撤换掉杜山虎,但杜山虎这样的老资格,张世杰动不了。
这是皇帝陛下,以及武臣们安插在军察院最硬朗的一根钉子,除非年纪到了,不然的话,谁都不能轻易动摇他的位置。
而到了战时,问题也就来了。
按照张世杰的想法,是不是能派人到军前,切实掌管军中军纪,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当年监军的职责了。
在御史台商量了几次,杜山虎随意糊弄,其他人也莫衷一是,让张世杰非常之恼火。
所以,他只能在宫中廷议之时,一言不发,但过后,却直接来寻赵石商量。
赵石也是苦笑,这样的事情,你找我来商量?
不过想一想,也就释然了,不找他还能去找谁呢?
实际上,这个糟烂事,根子上还在于武人势大,当初要是按照种燧的奏议,将军察院设在兵部,会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办起来也更顺利。
但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那群文臣,都极力反对,这才将军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下面……
实际上,还是文武相制的政治理念在作祟。
而枢密院,兵部这边有些不甘,还是由他赵石提议,为杜山虎谋了这么个位子,才平息了各方争执。
这会儿张世杰找上门来,让他怎么说呢?
张世杰不知道其中内情吗?他当然清楚,但还是找上了赵石……
这其实就是他执拗迂腐的地方所在了,他认为这么做我没私心,全都是为了国事,所以不怕旁人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赵石不高兴。
赵石确实不喜,作为军人,对于文臣干涉军务,天生就反感至极。
大秦还好些,若是像东宋,南唐那样,让文臣领兵权,赵石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出头之日,除非他去死读书本儿,考个状元什么的。
“大哥,巩义张氏已是大贾之家,接的还是皇商,大哥……难道就这么一直下去,遍树政敌,可想过你我一去,将来家人子女若何?”
文不对题,张世杰愣了愣,接着一双眸子便直勾勾的盯着赵石,半晌才淡淡道:“当初我在东宫时,因父丧而出奔,辗转来去,担惊受怕,亏得表弟力挽狂澜,才有今日明主在位,国势渐彰。”
“而今……看来,表弟已无当初之锐气,我来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