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碰撞检测算法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碰撞 前言(3)

做这样一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职业生涯影响,我相信我的职业生涯因我跨越了研究、政策制定和投资活动的多个边界而得以丰富。做这样一些选择也反映了我在剑桥大学读本科期间所经历的智识上的激励,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方法(新古典学派)在剑桥大学与其他理论方法(诸如凯恩斯、新理查德和*等理论方法)极其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教授给学生。什锦般的多种理论方法有助于锤炼本科生的头脑,让其学会思考。这种混合传授的方式作为一个例证也极好地说明,带着明显承认每种方法既有优点又有局限的意识,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该有多么重要。

说了这么多合乎本书需要的想法,那么可行性究竟如何?其他人…过去和现在…所做的贡献使我更能便利地从不同方法中汲取一些真知灼见。而且,每当我引擎熄火,我会从最近出版的一些书籍中得到鼓励…这些书有《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1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两本书2 、彼得·伯恩斯坦的《投资新革命》(Capital Ideas Evolving)3 、理查德·彼得森的《投资者头脑中究竟在想什么》(Inside the Investor誷 Brain)4 等。这些书籍表明,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确实会带来

优势。

最后,在选择使用博采众长的分析方法时,我也受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更具一般意义的见解的启发,他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当然也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醒我,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是一种思想工具,一种帮助其拥有者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工具”。5 正因如此,经济学可以而且确实得益于与其他学科的适当互动。再者,这种相互作用作为明智的核查与制衡,可以避免单个分析工具或方法遭受过于简化的假设条件或不完全应用劫持的风险。

我希望,读者会发现本书兼收并蓄的性质有助于理解一个持续发展的全球现象,而这一现象会在如此多的方面对如此多的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确,可能也没有其他选择,好让我们理解这一正在显现的经济新时代。这种稳态转换的复杂性如此之巨,也使得我们有充分理由从最可应用的学科中借鉴最为恰当的分析工具。

我于2008年1月完成本书的撰写。自此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先前难以想象的新情况,包括美国偶像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消亡,以及美国有关当局忙乱地为抑制金融市场动荡造成损害所做的政策尝试。这些新情况与本书中的分析完全一致。的确,书中的分析预测到了这类市场动荡,对于希望最终站在全球重大变化有利一面、不想沦为伴随这些变化而来的动荡之牺牲品的人,这一预测使分析结果显得更加重要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碰撞 第一部分(1)

我在引子中指出,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经济和金融问题,这些问题不能通过使用现有模型、思维定式或以前的经验加以解释。结果,这些问题便被冠以“异象”、“谜题”、“疑团”之名,市场上很多人不屑于思考这些问题,将之视为“噪音”,并因此视之为丝毫不包含有意义的信息。但是,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一些信号,说明根本性转变或巨变正在发生,事实已证明这些巨变极其重要…其重要性尤其在2007年开始的动摇国际金融系统基础的危机中得到了体现。这些信号现在对投资者来说仍然意义重大,未来也将继续如此。

或许,对于异常现象和非一致现象最为着名的反应,包含于美联储时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递交给参议院的半年货币政策报告。在这份2005年2月的报告中,他指出“就目前而言,世界债券市场总体上出人意料的表现仍然是一个谜题”。我现在还记得,格林斯潘使用“谜题”(conundrum)一词时,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交易厅里的反应。很多人感慨不已,一个身为当今最受尊敬的博览群书的深具影响力的政策制定者,何以对诸如美国利率曲线,即“收益率曲线”(yield cruve)形态之类如此基本的东西给不出一个解释。

格林斯潘远非唯一给不出解释的人。2005年晚些时候,《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一篇封面文章,讲述令人困惑的全球经济。数月之后,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Larry Summers)对全球收支失衡的构架发表看法时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出乎意料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局面”。他当时在评论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国家的大规模流动,或者说从穷国向富国的流动…这种流动非但与经济学教科书上的解释背道而驰,而且与穷富之间关系的正常逻辑南辕北辙。萨默斯评说道:“据我所知,这种局面既不可预测,也无人预测到,而其可能的结果却意义重大,并且尚未得到充分考虑。”1 新西兰财政部长就投资者在其国家的投资行为进行评论时,也表现出类似的茫然困惑的态度。2006年9月,他接受《金融时报》采访,将这些投资者描述为“不理性”,指出他们的投资行为与“稍微有些反常的人”表现完全一致。2

对我来说,最大困惑集中在投资者的反应上…尤其是在系统不确定性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金融系统还有能力并且愿意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有风险的产品。我像其他人一样深感惊异,你理应预期负相关的两个现象怎么到头来竟变成了正相关,而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也就是说,一方面投资者为承担风险而获得支付的溢价显着下降了,而另一方面投资者还要更多地承担这种误定价风险(mispriced risk)的愿望却如此高涨。

这一正相关关系背后的投资者动态表现(我将在第2章更详细地加以探讨)是这样:有些投资者有所顾虑,不大愿意接受与已普遍下降的风险溢价(risk premiums)相关联的较低期望收益。因此,他们千方百计要多挤榨出一些收益。加杠杆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通过借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最好的投资想法投入更多资金;只要期望收益高于融资成本,这种做法看上去非常明智。加了杠杆的头寸反过来将风险溢价推得更低,从而鼓动又一轮加杠杆操作。。 最好的txt下载网

碰撞 第一部分(2)

这种循环只是一个例子,说明尽管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非常之多,但投资者冷静而自信的感觉却令人惊讶地弥漫于市场。很多投资者不待在场边等待可以合理解释的原因出现,却急速冲进场内,进行风险从来没有如此之大的交易,并且杠杆程度也从来没有如此之高。华尔街对此做出的回应是,加速生产空前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有很多给投资者提供了“嵌入式杠杆”(embedded leverage),有些投资者若正希望放大对他们来说不加杠杆便很低的期望收益,这类产品便直接让杠杆到了他们手上。而且,虽然国家和多边政策制定者表达了既担忧又困惑的复杂感受,但并未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撤走潘趣酒”。

几个月后,世界经济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陷入巨大的市场动荡之中。与此前25年间全球发生的多数金融危机不同,这次危机是由世界上最成熟先进的经济体即美国的一些事件所触发的。危机冲击了与货币当局最接近的市场部分…银行间的互动部分。其结果至少可以说非同寻常。

思考一下美国短期国债市场日内利率出现极其异常的大幅波动,有时竟高达100多个基点,这种波动至少有一次与流动性和市场流量受到极其异常的侵蚀有关。你可能预期像这样涉及整个系统的事件会造成附带损害或具有触染性,或许你甚至设想看见人们在银行门口排队等候提出自己的钱。基于近期历史上的危机情形,你还可能会预期在银行系统脆弱的新兴经济体而不是金融系统成熟先进的其他工业国家出现“伤亡人员”。

确实发生了一场银行挤兑风潮,但它来自英国。挤兑事件使英国政府慌忙为所有银行存款提供担保,并促使一家极受尊敬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公开宣称的政策发生令人惊愕的彻底转变。而且,还发生了附带损害,其程度之大,若是在过去的新兴经济体,会造成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失去职位,在有些情形下会导致总理和总统下台。但是这一次,高调曝光的伤亡人员却是世界上一些最具影响力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异常现象的单子可以继续开列下去。有趣的是,众多异象并非仅涉及一个市场、一个国家、一类参与者。异常现象与多个市场、多个国家、多类参与者直接相关。还有一点也引人注目,非一致现象更为常见的序列发生的倾向,为非一致现象同步出现的新倾向所替代。

因此,我们不感到奇怪,在如此众多的异常现象存在时,有些常规的投资方法为何已变得不那么有效。常规的策略和业务模式已不再恰当地捕捉存在于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动态;居于支配地位的行业选手正遭遇一些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些对手一度似乎只能被迫承担附加值较低的活动,因而不被视为有影响力的市场参与者。与此同时,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日益缺乏相关性和有效性。

在下面数节内容中,我将探讨近期出现的异象、谜题和疑团。讨论聚焦于与市场和政策问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这些非一致现象包含了构成这些现象真正起因的全球巨变的信号。在此过程中,我会使你更容易理解影响期望收益和风险的基本面因素…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价格形成和资本流动…在将来如何演变。

全球收支失衡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作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碰撞 第一部分(3)

经济学教科书一致认为,在全球经济中,人们对跨境资本流动自然方向的基线预期是从发达国家流向仍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国家。这种观点假定,发展中国家是资本稀缺型国家,因而可以为单位资金提供比发达国家可能更高的期望收益。这一假定的根据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便宜,且金融市场相对缺乏成熟度;两个因素会提高来自发达经济体单位资本的期望收益。

这种自然流动,可能因某些风险因素而中断,甚至发生逆转。譬如,对退出壁垒…诸如资本管制或直接国有化和没收之类…的担忧会阻止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毕竟,如果你不能以适当方式将股利、利润和剩余资本汇回国内,为何要投资于国外?由于这些原因,资本的整个流动会改变方向…改变程度常常很大,随着这些国家的国民也力求保护或隐瞒自己持有的资本,会出现与资本逃逸同时发生的彻底大规模逆转。

如图1…1所示,最近数年来,预期和历史趋势已出现显着而持续的变化。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登记账户逆差的趋势,随着这些国家开始积累起可观的盈余…也就是说,它们的储蓄多于投资…逐渐出现了转折。这些盈余数量大,且持续不断,从而导致国际储备显着积累。例如,截至2007年,中国的储备增长连续三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这些盈余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方面,即盈余的出现一直伴有经济增长的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情况与过去一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那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创造盈余不得不求诸限制性经济政策。具体说来,在过去,这些国家政府若想创造最近数年实现的那些类型的盈余,它们就得削减消费,提高税收,让货币贬值。

简而言之,最近数年与以往不同。发展中国家持续产生盈余,并且产生盈余的方式表明它们的经济强劲而非虚弱。另外,它们持久地储蓄了相当大一部分盈余。这种非同寻常的现象已造成其他一系列如涟漪般的异常现象。其中最明显的当然是,美国能够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盈余规模相当的大量经常账户赤字,曾有一个阶段,美国消耗了全世界逾90%的储蓄。虽然全球储蓄的这一负担已经减少,但收支失衡在国家分布上仍然高度偏斜,而且,美国在国际阵容中是个突出的例外(见图1…2)。

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我们曾用“稳定的非均衡”这一术语来体现全球收支失衡极为异常状况的特征。美国赤字规模构成一个明显的非均衡信号。发展中国家愿意为这种赤字提供融资,从而便宜地使非均衡处于稳定状态,至少短期内曾是如此。这种情况导致一批新兴经济体3 成为美国的债权国(见图1…3)。想象一下:一些较穷困的国家在借钱给这个富裕国家,这意味着它们在大量积累对这个富裕国家的索取权。随着新兴市场作为工业国家资产持有者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无论它们就自己如何配置资金发表什么意见,都可以而且肯定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它们的影响现在通过债券的定价、具体公司的估值、汇率的变动可以感受到。

这些只是作为一些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从债务国稳态下运作到债权国稳态(debtor regimes)下运作的转换,正在(并且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导致投资者对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起作用的感知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稳态转换非常显着,在有些情况下是得助于资本账户上资金的大规模流入,包括通过资产组合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资本流入像涡轮增压一样增强了储备的积累动态。 txt小说上传分享

碰撞 第一部分(4)

图1…3   新兴经济体已累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①

①   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欧佩克、韩国、中国香港特区、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巴西、泰国、波兰、以色列和土耳其。

资料来源:; 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 (TIC) data。

就在几年前,发展中国家还被视为经济动荡的主要来源,而且理由充分。毕竟,20世纪80年代是拉丁美洲“失落的10年”,在此期间,该地区因增长停滞、贫困加剧、社会状况恶化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损害;在美国和其他地方,货币中心银行的财务稳健性因该地区的债务重组而受到威胁。在1994年和1995年,我们又遭遇墨西哥“龙舌兰风暴”(tequila crisis);这场风暴需要大量紧急援助来平息,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担忧数百万墨西哥人会越过边境进入美国,试图逃避其国内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高失业形势。另外,谁又能忘记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事件(该事件促成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衰亡…一次被视为将威胁全球金融系统稳定的对冲基金崩盘)?

过去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已不那么被视为系统性动荡的一个威胁,更多地被看做全球稳定的一个来源。这一转变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这种看法已扎下越来越深的根系,现在通过多个渠道可以感受到。而且,这种看法已得到事实支持,新兴国家正在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并且它们愿意提供大量廉价融资给美国政府、银行、经纪公司,以及其他私营部门实体。

始于2007年夏季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突显了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的变化。令很多人吃惊的是,市场动荡非常剧烈,在工业国家致使信用市场有些部分停止运转,并让银行间活动陷入瘫痪,而面对如此动荡的形势,新兴市场却表现出很强的复原力。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看到在努力维护一些西方偶像级金融机构如花旗集团、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的生存时,有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