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朝鲜前后住了四年。他十八岁时结婚的妻子于氏正等着他。他二十岁那年,于氏生了一个男孩,就是长子克定,这时已经八岁了。
项城位于河南和安徽接壤之处的贾鲁河畔,同附近的商水、淮阳、沈丘等相比,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农村集镇而已。
在久别的房间里,和妻子两人对坐时,袁世凯开始忐忑不安了。
在那个时代,男人置妾是正常的。所有的原配妻子,只要守住正夫人的宝座,对丈夫在外纳妾的事并不过问。袁世凯去朝鲜前,已经纳美女沈氏为妾。他在登州吴长庆处做幕僚时,正妻于氏未能同行。她认为与其给丈夫做身边琐事,不如守在家里,更能巩固正妻地位。
沈氏是袁世凯在天津赎出来的女子,按照出生地,人们都称她为“苏州太太”。不愧是美女之乡出身,姿色超群。沈氏陪同去朝鲜,是正妻认可的。把沈氏领回项城,谁也不会奇怪。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正妻于氏沉着得很,沈氏对她也相当恭顺,甚至恭顺得有些过分。她终于把袁世凯在朝鲜的风流艳事,向正妻和盘托出。这也许是沈氏的一种战术。妾被遗弃,往往并非出自男人本心,大都是因为惹恼了正妻。作为第二夫人的保身术,就是俯首下心地侍奉正妻。
“言语不通,难为你们能在一起过日子。”正妻于氏说道。
袁世凯还想装糊涂,但看来沈氏已经告发了。事到如今,慌里慌张地抵赖并非上策。抵赖,等于谎上加谎,到头来总得败露。在朝鲜的外交中袁世凯学会了很多招法。
“言语不通,就靠笔写。”袁世凯答道。
在朝鲜任中,他纳了两个朝鲜女子为妾,一为白氏,一为闵氏。白氏出身于“三韩望族”,闵氏则来自朝鲜当时最有势力的家族,但闵氏对政治毫不关心,也许应该说是不愿意关心吧。“壬午军乱”之际,她的家族遭到严重灾难,用她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因为过于靠近政治之故。有一个喜欢政治、喜欢权势的闵妃在,身为闵氏族人是危险的。同她一样,还有人也感到闵氏一族的危险,于是通过他,这位闵氏女子成为袁世凯的侧室。这是“甲申政变”刚了结时候的事。
“她们俩都能写字吗?”于氏问,面部毫无表情。
“嗯,当然都会,两人在朝鲜都是名门出身。”
于氏甚至知道有两个,显然隐瞒也无济于事。
“听说你同唐绍仪交上了朋友?”
于氏的语气丝毫没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扯出唐绍仪来。袁世凯纳闵氏,唐绍仪是名义上的媒妁之人。于氏连这些事也都从沈氏那里听到了。
“唐绍仪的确是个人才,现在给穆麟德当助手,是中堂(李鸿章)的亲信。”袁世凯说道。
由于会外语,任命为外国人的助手,谁都认为是最合适的,但是,李鸿章并没把唐绍仪当作一般的助手。穆麟德是清政府派遣的顾问,但在言论行动上,令人不放心,所以,与其说唐绍仪是助手,不如说他是监视员。
“你说他不是一般的译员,而是中堂的亲信,是什么意思?”
“是啊,他将来会有作为的,我现在就想同他结交。”
“恐怕唐绍仪也有这个心思,所以给你物色女人,献献殷勤。”
“算啦,不要再说了!”袁世凯擦了擦头上的汗。
“不过,听说广东人都精明能干,你可要注意啊!”如同姐姐一般的妻子叮嘱道。
六年后,袁世凯的养母牛氏离开人世,袁世凯回乡奔丧。当时他的官衔叫“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其实也就是总领事或公使级别的官职,但清政府始终以宗主国自居,使用了这么一个极其啰唆的官衔。李鸿章批准他奔丧守制,但要求荐举一个代替他的人,袁世凯就推荐了唐绍仪。
袁世凯认为,唐绍仪是晚辈,而唐绍仪却认为他在李鸿章手下供职,同袁世凯是平辈关系。清末,他升到邮传部大臣。辛亥革命后,当了袁世凯的参议。辛亥革命后不久,南方的孙文同北方的袁世凯形成对峙局面,曾在上海举行过一次会议,当时,唐绍仪是北方代表,伍廷芳是南方代表。袁世凯任总统后,他成为第一任总理。袁策划帝制,他起来反对,后来成为国民党要人。他曾作为西南派领袖与蒋介石对立,但不久退出政界,闲居香港和上海两地。
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物色傀儡政权的头目,最后落到汪精卫身上。据说当初吴佩孚、唐绍仪也被列为候选人,进行过诱请。吴、唐两人也都表示了兴趣。1938年八月,在上海法租界自宅,唐绍仪被刺身死,终年七十八岁。唐绍仪的一生,同现代史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