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华尔街股市大崩溃 > 羸弱的美联储(第1页)

羸弱的美联储(第1页)

就像刚刚种下的一棵小树苗,虽然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但它毕竟还是弱不禁风的树苗。

刚刚成立的美联储就是如此,尽管成了美国的央行,但在它变得真正力大无穷之前,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成立的背景看,美联储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初期的权力有限。

在美联储成立之前,以威尔逊总统和一部分中西部中小银行家组成的团体,要求建立联邦政府主导的机构,而以大商业银行家为代表的团队,他们希望在美联储中拥有更大话语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建立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

如果美联储由大商业银行组建,那么就是私营性质。私营性质组织最终要盈利,民主党人担心私营银行强大后,以权谋私,损害公共利益。如果美联储由联邦政府主导,这又违背资本主义倡导的所谓自由,共和党人担心权力过分集中,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威尔逊总统认为:“对这一银行体系的控制必须是公共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控制权必须属于政府本身。”而银行家、商界精英以及他们在国会的代言人措辞严厉地批判威尔逊总统的建议,他们认为政府控制银行系统不是资本主义。

退一步,海阔天空。

经历1907年的危机后,央行的成立迫在眉睫,于是两党各退一步。美联储由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theFederalReserveSystem,就是所谓的美联储)以及分布在12个州的非营利性质的储备银行(FederalReserveBank)组成。联邦储备委员会属于联邦政府的一部分,而储备银行是私营组织,区域内的国民银行、州立银行和信托公司,都可以成为其会员。

从资本结构上看,美联储和储备银行都具有公私合营的性质。这种联邦政府加私营组织的双重结构,是对联邦与州、工商业与农业、共和党与民主党等多种利益诉求妥协平衡的结果,可以避免美联储被美国政府或者金融部门控制。

美联储成立后,布赖恩欢呼这是以农场主为主体的“人民的胜利”,韦比盛赞改革的结果是“中西部金融家的胜利”,柯尔科则高呼美联储的建立实际上是“东部金融家的胜利”。不同利益集团的声音,已经说明美联储的内部利益纷争。

众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主席帕特曼评论美联储:它也是一个古怪的机构,因为你再也不能想象出一个更笨拙、更复杂的混合体,它既是私人的,又是政府的,既是行政的,又是立法的,既是全国性的,又是地区性的。

一个“古怪”的机构,刚刚成立,无论权力还是影响力,必然都不会有那么大。除了国民银行必须成为各地区储备银行的会员以外,州立银行、信托公司可以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性加入。事实上,大量州立银行并不愿意成为其会员。这就导致诸如州立银行、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等其他金融机构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美联储的监管有效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当危机发生时,美联储就像当年的纽约清算所一样,只对其会员进行救助,对于那些非会员则放任自由。当危机来临时,成千上万独立于美联储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并不能完全自我抵御风险,也不排除未来再有与1907年信托公司风险爆发引起金融危机类似事件的可能。

第二,美联储的工具有限。

作为中央银行,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一般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这三大政策工具实现。

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央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作为管理机构,央行买卖证券不是目标,目标是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进而逆周期地调节经济。

当央行买入证券时,支付货币买回证券,相当于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增加了货币供给,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当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时,收回货币,相当于收紧流动性,减少了货币供给,避免经济活动过热。公开市场操作是对货币供应的微调,具有自主性强、灵活度高、时效性快的特点,因此被很多央行使用。

再贴现就是央行买进商业银行未到期的票据,为后者提供流行性的行为。在办理再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需要以一定的利率向央行支付利息,这个利率就是再贴现率。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信贷规模被压缩;央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降低,信贷规模增加。再贴现率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具有短期性、官方性的特点,一般会起到告示作用。

美联储成立之初也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但在当时并不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8月,美国的国债总额达到了226亿美元,其中约191亿美元为战时发行债券,利率一般为3。5%至4。5%。226亿美元的债务对美国政府来说可谓是债台高筑,因为当时国库只有11亿美元现金。美联储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对国民银行的再贴现业务,高额的债务和较低的国债利率,导致美联储的收入难以偿还那么多债务。

如果想增加收入,可以提高再贴现率,但在1919年美联储主席与财政部部长的争执中,财政部部长坚决反对以提高再贴现率的方式来增加美联储的收入。1921年至1927年间,贴现率逐步由7%下调到3。5%。

办法总比困难多,发现此路不通后,美联储只能进行“金融创新”,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试图增加一些收入。就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喜悦,美联储乐此不疲,最终导致整个货币市场繁荣起来。美联储持有的政府证券从1921年10月末的1。92亿美元提高到1922年5月的6。03亿美元。

在最初的十年,公开市场操作始终是作为一种创收手段,而非控制利率或者货币发行量的工具。

至于存款准备金,为了抵御风险,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上交的钱。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上交的钱占商业银行总存款的比例。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缩小,市场上的流动性就会紧缩,相反则宽松。

与前两个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是最直接、影响力最大的工具,但遗憾的是,美联储拥有调节存款准备金的权力已经是1929年之后的事了。

美联储内部的利益纷争,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发挥得不充分,最终导致美联储在早期并没有真正起到一国央行的作用。

从最初的十年看,经验不足的美联储总是在经济繁荣时卖出证券或者降低再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在经济萧条时买入证券或者提高再贴现率。整个19世纪20年代,美联储制定的再贴现率始终低于市场利率,持续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限制信贷的建议在1923年和1925年被美联储否决,并且美联储阻止再贴现利率的上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9年第三季度。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严重错误的,因为顺周期的操作会在繁荣时为泡沫的形成助力,又会让萧条时的经济雪上加霜,最终增加经济和物价的波动性。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所说,在大萧条期间,美联储既没有称职地履行好稳定经济的职能,也没有称职地履行稳定物价的职能。

长此以往,一场新的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1]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彬,《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