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之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召开了预备会议,中方代表与罗斯福发表了共同宣言:“双方完全同意,目前国际贸易不合理之障碍,必须去除,财政与金融之混乱,必须加以整理,而使其重返于秩序之境。”双方还认为:“东方交易巨大媒介物之白银,应当提高而稳定之价格。”[2]
可惜,中国代表并没有觉察到美国提高银价的意图。在世界经济会议上,美国与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签订了《白银协定》。该协议的目标很明确:限制白银产量,提高白银价格。
次年6月,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要求将国家货币储备中白银与黄金的比例提高到1
3,或使白银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
盎司。按照该法案执行,美国至少需要在国际市场收购10亿盎司白银。
国际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应声而起。1932年时白银价格为0。27美元
盎司,到了1934年,纽约市场的白银价格从6月的0。45美元
盎司上涨到12月的0。54美元
盎司,1935年7月上涨到0。7437美元
盎司。1934年、1935年仅仅两年时间,中国出超的白银就高达2亿盎司,这两年中国也陷入了白银危机,伴随而来的是金融大恐慌。仅从1933年3月到1934年2月,白银价格就上涨了64。5%。
1934年美国通过的《托马斯修正案》是最后的一剑封喉,该法案明确规定通过扩张货币量的方式达到价格上涨的目标。此外,总统还被赋予了将美元含金量降低到此前比重一半的权力。此后,黄金和美元价格立即上涨,在接下来3个月,黄金价格上涨到30美元
盎司。
白银和美元价格的大幅上涨,反映到中国国内就是全面的经济崩溃。
首先是汇率的变化,以1932年为基点,到了1935年4月,中国银元兑美元的汇率上涨了147%,这导致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以1926年为基点,1932年的上海出口货物指数为91。7,1934年为71。8。
物价方面,上海的物价指数从1933年的104。8下跌到1934年的98。3,到了1934年之后物价下跌更严重。上海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物价对全国物价有指导作用。一叶知秋,全国其他地方的惨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信贷紧缩。1934年7月底上海的银拆为6分,到了8月24日上涨到1角5分。受金融机构减少信贷、收紧银根影响,钱庄的年利息从6%上涨到16%以上。
汇率上涨、物价上涨、信贷紧缩,反应到实体经济上,就是如美国大崩溃般的惨象。
先来看疯狂的房地产业。随着白银的外流,外商银行开始限制甚至直接拒绝房地产抵押贷款。中国国内银行的做法没有这么决绝,只是限制贷款数额、要求更多抵押物、拒绝延长贷款期限。这样一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彻底崩溃,大量从事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工商企业方面,据中国征信所统计,1934年上海工商业改组1290家,歇业366家,1935年上半年,改组931家,歇业250家,下半年的中秋节前后9天倒闭166家。
躲过了十一,仍没有躲过十五。
以上只是大崩溃给全球经济体带来的普遍现状,只不过中国来得稍晚一些。随着经济的下滑,当时的中国进一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