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溯本追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创新,而不是货币扩张。同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崩溃根本原因是创新带来的刺激衰减,而不是货币紧缩,从繁荣到危机不过是通过金融行业的波动记录下来。
抽丝剥茧,让我们一起回顾1929年大危机的历程,脉络便顿显舒朗:
……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经济繁荣→流动性宽松→股市飞速上涨
房价飞速上涨→刺破泡沫→股价
房价下跌→市场信心下降→金融机构倒闭→全球金融危机……
改变世界的创新在当代经济学中被称为“毁灭型创新”,所谓“毁灭”必定是开天辟地,以新产业毁灭旧产业。新产业必然创造巨大的利润,并对应着融资方式的改变,也就是金融革命配合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一旦出现,人们便能够轻易获得资金,其后,模仿者蜂拥而至,投资新产业、投资新产品……毁灭型创新注定会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无不如此。
世界有阴阳,创新有始终。
任何一次毁灭型创新都有相似的历程,创新开始的时候会生产奢侈品,随着创新延续成本逐渐降低,普及到草根大众的时候,创新使命就基本结束了。理由很简单,没有市场再创造利润了。现有产品会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也就是当代经济学中所谓的“延续型创新”,无论怎样改进(比如,晶体管电视与平板电视)延续型创新也不可能与毁灭型创新创造的市场相比。延续型创新的力度会随着时间衰减,市场也会一点点萎缩,直至市场空间变成常量,创新便可被视为停滞。
创新停滞了,投资还要继续。
前期积累下来的利润还要寻求收益,而且最好是跟之前相同的高收益,流动性过剩便会出现。
没有产业投资渠道,钱会去哪里?
答案是:泡沫。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长,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制造工具,也就是说人类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即使泡沫破灭了,人还得生存,还要继续创造财富。在利润的驱动下,毁灭型创新一定会再度来临,会再有一种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业态出现,于是人们会再度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经济会再度繁荣。
脱离生存经济二百多年来,金融危机或者说经济危机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工业革命后被倒掉的牛奶,就如同2008年倒下的雷曼兄弟,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工业革命,一个是信息化,创新创造的市场走到了尽头。
对于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姑且称其为“金融危机嬗变定理”:金融危机的真正成因是创新带来的社会前进动力衰退,金融只是危机的货币表现;危机可能被金融市场触发,也可能被任何一个外部因素触发;要想真正消除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方法不在金融体系之内,而是以创新创造新市场,再以新市场吸纳资金。
之前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危机虽然被冠以“金融”之名,然而金融并不是罪魁祸首。危机成因既然在于创新嬗变,无论金融监管模型多么复杂,也无论监管规则多么严格,终究无法突破经济学规律,如果规律可以超越也就不能称其为规律。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怎样治理金融危机呢?
让我们顺着历史的逻辑来寻找那失落已久的答案,或者说被有意无意间忽略的答案。
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打一个比喻,“就像站在齐颈深的水中,稍有微波就能将人淹没”。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其实脱离生存经济至今不过百年。关于人类这段历程,最明显的例证是生产工具始终没有革命性变化,始终是铁制农具和耕牛。如果生产工具没有变化,产出便不可能有革命性改变。
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流光溢彩的摩登世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描述,“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他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这里得到回报”,人们在市场上得到回报,也在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每一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就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这只手就是看不见的手——市场。
无论多么巨大的创新终究要靠市场去完成,无论多么巨大的市场总有饱和的时候,一旦市场饱和,之前的产能又将在哪里消化,前期的利润又要去哪里?
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很遗憾仍旧无法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来回答大家。迄今,人类已经用遍了经济学盒子里的所有方法,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包括收入政策以及限价等计划经济方法。然而,所有经济学盒子里的方法最终都归咎于无效,因为,无论哪种方法也不可能造就毁灭型创新,无法造就一个重构世界的市场。要知道,创新,尤其是毁灭型创新,不可能按照人类意志安排好的路径前进。
既然人类永远不可能忘情创新,自然也就无法忘情金融。要平衡危机与创新,最根本的还是要让金融刺激创新,减少创新形成的时间。但是这一切都如同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达到。
[1]《去年上海纱花市况之分析》,《工商半月刊》第1卷第3号,1929年2月1日。
[2]《外交公报》第6卷,第2号,193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