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索罗斯连续攻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诸国。前车之辙,后车覆之,洞悉前路的陷阱,必须知道来者如何可追,让我们来看一看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杀伐决断。
1965年至1980年东盟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1%,东南亚人民终于富了起来,再也不用看西方的脸色行事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号称“亚洲四小龙”,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号称“亚洲四小虎”。
人们把四小龙、四小虎奉为东方经济发展的典范,甚至把高度提升到价值观的境界,认为这个经济奇迹是儒家文化对新教文化的胜利。在此之前,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只有新教精神才能造就市场奇迹,上帝只垂青具有新教精神的人。
然而,200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东南亚经济奇迹嗤之以鼻,尤其把“四小虎”统称为“纸老虎”。1994年克鲁格曼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亚洲奇迹的迷思》,强烈批评了东南亚:“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像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惊人的资源动员来换取其快速增长的。”这位教授尤其对新加坡的经济神话毫不感冒:“这样的成就显然是一种经济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形成的基础是体能而非灵感;新加坡通过资源动员获得的增长会使斯大林感到荣幸。”
克鲁格曼还自封为先知,即使自己没有任何经济数字也能知道新加坡的奇迹不可能再继续,因为:“新加坡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基于一种不可重复的一次性行为变化基础之上。”搞到统计数据之后,他再次语出惊人,令人吃惊的真相得以暴露:“新加坡的所有增长都能由可计量的投入增长来解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的效率有所增长。”
克鲁格曼的文章引来无数口水,民族情绪瞬间被点燃。东南亚的经济,尤其是1994年之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依旧龙精虎猛,一点也看不出疲态。
今天,我们终于能摆脱非理性,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发现很多缺点确实一目了然。
最典型当公推泰国,所以索罗斯才以泰国为第一个攻击目标。那么,就以泰国为例,看一看东南亚究竟怎么了。
1985年至1995年泰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5%,当然,能实现如此高速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10年间泰国年平均投资增长率高达40%。
高投资、高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原本是后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一无所有的时候无论劳动力、土地还是自然资源都很便宜,这些优势足以支撑外向型经济,实现国家经济腾飞。但是,这些优势无法持续,劳动密集型产业说难听点技术含量最低。
对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一旦实现经济腾飞,接下来,要赶紧趁着红利丰厚的时候,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否则,周边国家很快就会模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什么秘籍,更没有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一旦大家群起而学之,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无法持续。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兴起,泰国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泰国比其他国家早富起来几十年,如果泰国趁着这几十年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把高大上的产业都搞上去,从制造改为创造,那周边其他国家就无法赶超它。
泰国偏偏未能把握前面几十年的机会,产业结构未能升级、没有明确产业导向、没有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关键时刻,家底儿被败光了!大量资金被投向房地产、证券及服务等部门,而对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及创新等部门的投入严重不足。1992年至1996年“七五”期间全国研发预算仅2亿美元,占GDP的0。14%。
毫无征兆,1996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降至6。7%。即使如此,人们也不以为意,不过就是经济增长率降1至2个百分点而已。实际情况是,这个时候泰国经济已经危若累卵了!
未经过现代教育,人还是原来那拨人,根本干不了高技术的活儿,何谈产业升级,何谈产业转型。这就成了泰国新兴市场致命的缺陷:没有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却有着同样高昂的劳动成本,赚不到钱还要使劲花,怎么可能长久?
当时,80%以上的泰国劳动力实际达不到小学以上教育水平,干不了高技术的活儿又要高工资,那就只能使投资者产业转移了。
1996年曼谷的投资者已很难雇到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连一般的工程师、技工和行政人员也一定要拿高薪。当时,泰国全国平均工资为1。41美元
小时,越南平均工资却低于0。5美元
小时。
1995年开始,泰国外贸出口出现了明显跌幅,进口却没有减少,在经常项目上出现了162亿美元的赤字,为当年全国GDP的8%。
面对赤字,“天才”的泰国政府发明了一种兴奋剂一样的方法: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以吸引外资流入,以资本项下弥补经常项下逆差。这太拗口了,接着用过日子做比喻:今年花超了,明年咱借钱接着花,还是借高利贷……
借高利贷过日子,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败家。此时的泰国就像一个输急了眼的赌徒——只要能借到钱,什么钱都敢借,借来就玩房地产。
借来的钱用在了房地产,又靠房地产增值归还贷款、赚取收益。泡沫吹得再大也总有吹破的一天,1997年6月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外债总额达到900亿美元,占GDP的50%以上。其中,400亿是短期外债(大家可以理解为高利贷,一两个月就得还钱)。
就在这个时候,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已经觊觎多时了!一旦展开攻击,必定是一场财富屠戮。
1997年6月到12月,东南亚危机被引爆。泰铢贬值开始,瞬间席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新兴国家经济体。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一场龙争虎斗,青龙白虎被打得抬不起头。国际炒家仅仅用了20天就击溃了泰国央行,1997年7月2日,泰国只好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猛跌至29∶1,狂跌20%。
东南亚诸国经济结构有很大类似之处,泰铢保卫战中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均曾协同作战。
泰国既已败亡,唇亡齿寒,其他诸国也就很难保全。国际炒家既然已经得手,就想席卷整个亚洲。
第二个被推上祭坛的是印度尼西亚,在泰铢贬值之后,已经获利颇丰的国际投机者转而开始冲击印尼盾。
印尼的经济结构比泰国更糟糕,银行体系内不良贷款偏高。这样的经济体更容易被攻击,泰铢刚失守,7月25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率便跌至2613∶1,而在8月22日,一个月不到又跌至3045∶1,突破3000心理大关。当日,印尼股市大跌,短短一个月,70%以上的股票跌幅超过了50%。
印尼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心,开始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马来西亚也借助外资流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但是,马来西亚对民营企业对外借款进行了严厉限制,100万以上林吉特等值外币借款需要报告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方面,只批准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借款。
理论上讲,外币借款均有外汇收入对应,即使本国货币贬值,也不会导致债务危机。但是,马来西亚政府过于自大,在周围四面楚歌的时候还对自己建立的防火墙特别有信心,所谓防御措施居然类似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银根紧缩政策和财政支出紧缩。
IMF那是对产生危机的国家说的,马来西亚还没危机呢就这么做,跟武侠小说里的自废武功差不多。
1997年9月,马来西亚削减2%联邦政府支出,10月中央银行开始控制银行对企业贷款,要求年底贷款余额增长率不得超过15%。这个政策原本没什么问题,问题是11月份马来西亚银行贷款增长已达到38%至40%,在余下一个多月内把贷款规模压到15%——那就是自讨苦吃了。
所有经济腾飞的国家,企业肯定会借助贷款迅速扩大生产、扩张市场,骤然停贷会导致国内生产急剧萎缩。
1998年1月,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的稳定走势迅速被打破,马来西亚央行对此视而不见,继续维持高利率。终于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外国投资者撤回投资、抛售林吉特。1998年4月开始,美元对林吉特汇率进入加速下跌通道,紧缩政策终于把马来西亚带入了金融危机。
1988年1月到7月,危机蔓延至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基本未做抵抗就缴枪投降,宣布新台币贬值,进而引发了亚洲股市整体大幅下跌,包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也包括日本、中国香港,香港股市跌幅更是超过了25%。
信用过度扩张造成泡沫,泡沫就是经济体中的“心腹之疾”。一旦泡沫足够大,就会“盈必毁”。国际炒家的做法是把经济运行中最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性心理,让人对经济彻底失去信心。私人部门一旦失去信心,就会造成天量资本外逃。这时候,央行就算有通天彻地之能也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