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会议的省委委员们,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这位智勇双全、值得信任的红军军长身上。
徐海东和挨着他坐的吴焕先交换了一下目光,吴焕先会意地点了点头。
徐海东站起身,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说:“我和吴焕先政委商量过。要是攻打城市,也必然避重就轻、出其不意。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太湖城内现在兵力空虚,没有敌人的正规部队,只有几个民团把守,没有坚固的工事,也没有什么防备。因为太湖深入敌人后方,距离我们的游击区较远,敌人也不可能想到我们传动产打太湖。”徐海东说到这里,停了停,看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话,有的人还不时点头称赞。
他继续说:“太湖县城距安徽省府安庆较近,它是安庆的大门,从前是一个府,物资丰富。如果打下太湖,不管是物资上,还是政治影响上,都比英山重要。所以……”徐海东最后斩钉截铁地高声说道,“奔袭太湖!”
会场上沉闷的气氛完全没有了,委员们畅所欲言,议论纷纷。
“这个主意不错,打太湖比打英山好!”
“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奔袭太湖,打他个措手不及,比打英山有把握取胜!”
“太湖周围的敌人也少,敌人增援也较困难!”有人看着地图说。
……
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省委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同意徐海东提出的作战方案——奔袭太湖。
9月3日中午。英山东北的杨柳湾。
秋日的中午,天晴气爽。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唰唰作响。
军部通知,各连队五点钟前吃完晚饭,准备出发。
炊烟四起,饭香四溢,一缕缕青烟升向空中。
党团支部会,红军士兵委员会,纷纷在大树底下的荫凉处,热烈地召开着,深入进行政治动员,抓紧作好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徐海东精神抖擞,手提马鞭,信步在各连队之间,看看有什么问题。
战士们说:“没什么问题,赶快与敌人打吧!我们手都痒痒啦!”
“仗是有你们打的!但现在你们要准备先走路,走很远很远的路!”徐海东微笑着说。
“走路!英山这才几十里,不怕走!”
“不是打英山,是奔袭攻打太湖!”
3日17时。夕阳西下,秋风习习。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各个精神焕发,信心百倍,排成整齐的四路纵队,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从杨柳沟按时出发,向太湖方向挺进。
只听刷刷刷的急行军脚步声,轻敏而又实在,红二十五军走进越来越浓的夜色。
秋日的大别山之夜,四周静寂,月朗星疏。田里的晚稻还没收割,摇曳生姿。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随着队伍走,与夜选择红军做伴。
“哎!为什么放着近处的英山不打,却要跑两百多里路去打太湖,这不划算呀!人走得多累呀!”有战士嘀咕。
“战士就要服从命令。不打英山自有不打它的道理。你懂什么?我想啦!咱们的老虎军长这回是放长线钓大鱼。英山这条鱼没太湖大。”一个扛着机枪的战士说。
“大鱼小鱼,只要是鱼就要钓。我是宁愿打仗,冲他个人仰马翻,最不喜欢夜行军,紧张、疲倦!到了那里,我们已被累垮了,还打什么仗!”
“嘿!夜行军才舒服呢,不用东躲西藏不被烈日照晒。凉爽的小风吹着,多美呀!”
连长走上来:“夜间行军,要保密,不要说话!”
“跟上!跟上!”行进的队伍不断朝后传话,战士们的脚步更加快了。
徐海东军长一直走在先头部队的前面。他非常清楚:太湖一仗,关键不在战法和兵力,取胜的致命因素是:保密、神速,出其不意。两百多里的路程,必须在两个夜晚赶到,而且第一个夜晚多走、第二个夜晚好有时间稍做休息,否则疲师远伐,必败无疑。
黎明时分,部队到达太湖西北的合永涧东部山区。已走完了一百三十多里啦!徐海东命令:就地隐蔽休息,每连派出岗哨,其他人一律在树林里吃、睡!“
“今晚还有七十多里地啦!”一个战士说,“走嘛!再远也只能靠这双脚,脚板已经打起了血泡。”一个战士抬起脚,望着穿出洞的草鞋和脚板磨出的血泡说,“好在只有七十里啦,若再有一百三,我恐怕吃不消了!”
“有一份辛苦,有一份甜嘛!太湖原是府城哩,可以见见世面,到时,让你穿皮鞋!”
“打仗可不是见世面哩!皮鞋没草鞋好,穿了夹脚!”有的战士插话说。
指战员们吃着带来的饭团子,喝着河涧水,悄悄说笑着。
徐海东和吴焕先检查完红军的隐蔽阵地后,又研究起地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