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吴建民简介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重要的是准备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篇发言。这次你们去,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给反对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声援。要讲讲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要讲讲我们对国际问题的基本态度。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要宣传五项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反对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不许任何国家操纵联合国。总而言之,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联合国会议(2)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迅速组成,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代表符浩、熊向晖、陈楚,副代表唐明照、安致远、王海容、邢松鹢、张永宽;此外还有包括顾问、秘书、翻译、记者、医生、报务员、厨师、司机、公务员等在内的工作成员,总共约有50 人。有意思的是在此前21 年,周恩来也亲自参与了中国准备赴联合国代表团办事组织机构的编制、任务和干部配备的拟定,彼时的代表团成员也是这么个数。

这次代表团内的翻译人员共有7 人,其中英语4人,法语2人,俄语1 人,负责人是过家鼎。在整个代表团中,只有一对夫妻,他们就是分别作为法语、英语译员的吴建民和施燕华。应该说,赴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筛选是相当严苛的,吴建民和施燕华的入选,说明他们的翻译业务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

10 月30 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同赴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们见面,主要是代表、外交官、翻译。他手里拿着名单,先一个一个点名,从代表团团长一直点到随行人员,并让大家一一起立。

吴建民回忆当时的周恩来看上去很高兴,当某个被点到的人站起来后,他还会询问、叮嘱几句。点到吴建民的时候,周恩来说:“哦,认得。”点到施燕华的时候,周恩来说:“是你啊?我们早就认识!”当他看到施燕华的“政治面貌”栏里是“团员”,就又说道:“你还是共青团员?没有关系,到联合国以后争取入党……”

那天,吴建民又一次听周恩来谈到了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话题,要代表团同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合作。其实,这些话是毛泽东就进入联合国问题与周恩来等谈话时说的。他在谈到国际统一战线时说:这是不同国家的统一战线,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美国总是要别的国家听它的,这是搞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应该被打倒。搞国际统一战线要平等协商,绝对不能以大国自居,颐指气使。接见完了,已是午夜,周恩来请大家吃了夜宵。当时的所谓夜宵,就是一碗阳春面,别的什么东西也没有。

紧张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毕竟,要进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列为头号敌人的国度,那里没有任何中国官方派出的机构,凡事无人可以求助,所以要做最坏的打算,准备必须十二分的充分。翻译组负责人过家鼎这样回忆了翻译组的准备:“各种工具书、字典要带上;十几年的《北京周报》合订本要带上……生怕有一处疏忽或遗漏,当时真恨不得把北京的翻译机构全部搬去。”

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衣服不能穿得太差,要做料子好一点的,这涉及中国的形象问题。做衣服那天,吴建民他们晚上在部里吃了饭,集体乘车到东郊民巷的“红都”制衣店。吴建民做了一套单的确良中山服、一套厚料子中山服、一套西服、一件夹大衣、一件厚大衣,四天内就赶出来了。其中有两套行头他至今还保存着,还能穿,吴建民三十多年身材变化不大。据说,周恩来曾就着装问题专门作了指示:在出席正式会议的时候,你们要穿中山装,不要穿西服,你们是中国代表团。

当时做这几套衣服,已经觉得很奢侈了,但到了国外,发现外国人老换衣服。开始吴建民他们觉得换来换去是资产阶级的一套,但后来发现这里面有些讲究,关涉礼节。1973 年吴建民回国时,就自己花钱又做了几套衣服。

毛泽东再次约见周恩来及部分代表团重要成员毛泽东引曹操的话“为将当有怯弱时”吴建民对周恩来说:“总理,多保重!”吴建民他们后来看到报纸时,都笑痛了肚皮代表团出发的时间是11 月9 日,施燕华提前一天送女儿去上海了,准备在上海与代表团一起走。8 日下班后,吴建民就回到三里屯宿舍22 号楼家里,为第二天走作最后的准备。快十点了,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说周恩来总理要再次接见代表团成员。

等了一会儿,来接的车到了。和吴建民一起乘车的,还有住在23号楼的过家鼎。途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说起翻译工作的话题,过家鼎说:“你看我这个人,干到现在了,整天忙忙碌碌,常常就为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绞尽脑汁。”

联合国会议(3)

在吴建民印象里,过家鼎的确是个非常认真仔细的人,他在朝鲜停战谈判时就从事翻译工作,长期负责笔译定稿,他的英文翻译绝对不会脱离原意,他看过的东西特别让人放心。他的笔译一流,但口译时会露出紧张神色,这在外交场合是比较忌讳的。后来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开会时,通常是五个人出席,代表黄华坐在第一排,周南、赵维坐二排,吴建民和过家鼎坐三排,因为老坐一起,吴建民发现每临要答辩了,过家鼎的脸眼看着就绷紧了,也许他精力集中于工作时就是这样。

车到人民大会堂时,已经十一点多了。行前两度接见代表团成员,说明中国最高领导层对进入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其实,第二次接见是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出来的。在周恩来第二次接见全体代表团成员前,毛泽东约见了他和外交部领导及代表团部分重要成员。参加这次召见的代表符浩,事后作了一首诗记录下当时的情景:“昨夜离斋授机宜,风华意气论纵横。小阁书香韵味远,童颜鹤发满怀情。引喻柴桑入虎穴,欧安原本不安宁。千钧一言三冬暖,‘九十一人’案始平。天方破晓登程去,处处霜花送我行。心潮逐浪云天外,誓挽强弓射大鲸。”

诗中“引喻柴桑入虎穴”一句,说的是毛泽东在谈话中一再引用《三国演义》的典故,所谓“柴桑”即诸葛亮吊周瑜之丧的故事。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都督周瑜之死与几度受挫与诸葛亮有关,吴国将士对其心怀怨恨。但诸葛亮为了吴蜀联盟共破曹魏,不顾自身危险,亲自过江到柴桑口祭奠周瑜。他用声泪俱下、情真意挚的祭文,使周瑜之妻小乔听之动容不忍加害。毛泽东以此比喻代表团的联合国之行,他还要代表团应怀有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勇气。

把联合国比喻为“虎穴”,说明当时的中国看联合国,还没有把它作为自己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意愿并对世界历史进程施加影响的舞台。还把它看作是受超级大国操纵的工具,把进入联合国视为到敌人的心脏去战斗。直到真正进入以后,随着时局和中国自身地位的变迁,才逐渐更改了这种观念。

“欧安原本不安宁”,是因为毛泽东在约见时曾纵论国际大势,毛泽东始终认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在欧洲。当时的背景是苏联一直在积极推动召开由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但两霸相争不止,即使会议召开了,欧洲也未必真能获得安宁。

“‘九十一人’案始平”,说的是周恩来在向毛泽东介绍代表团代表时,提到了1967 年外交部91 位干部写大字报要求陈毅出来工作的事,此事一度被指为右倾翻案,而在座的符浩、陈楚都是“九十一人大字报”的参与者。毛泽东听后说:“我还是‘九十一人’的战友咧。”一句话,使写大字报的91 人得到解脱。

当时,林彪事件已在党内一定范围内传达,但有关事件的更多情况,即使党内高层也知之甚少。毛泽东遂向在座的人讲了几句关涉林彪叛逃和“五七一工程纪要”的话,并提议周恩来将此向代表团全体成员传达。

吴建民他们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听章文晋念了由林彪之子林立果等草拟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周恩来对传达做了解说,指出“五七一”是“武装起义”的谐音,“纪要”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暗害毛主席、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纲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