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立刻起身,刚要往外走,又转身看向杜延年与刘病已,拧眉思忖了一会儿,对两人道:“幼公今日不要回家,明早从幕府直接入宫。曾孙先休息,明日再过来,内室中的文书,曾孙可以随意取阅,若有不明之处,可向府中的令史请教。”
一大一小的两人听了霍光的安排,除了长拜应诺,也不可能有别的反应了。
吩咐过后,霍光便转身离开正堂,领着公孙遗离开。
杜延年与刘病已不熟悉,两人相视片刻,都不知道说些什么,两人都觉得尴尬,幸好,府内侍使的官奴及时到来:“臣等奉命送二位公子至居所。”两人便各自随侍使的官奴离开休息。
驿骑持赤白囊入京是众目睽睽,因此,边境奔命书是一件极显眼的事情。
第二天,杜延年刚到北阙,就感觉自己成了众人注视的焦点,尽管他早有心理准备,仍然是被吓了一跳。
宫门卫士因为职责所在,不能擅言,但是,其它官寺的官吏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几乎是一见杜延年就一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边塞是不是出了事。
杜延年陪着笑给众人解释,自然是实话实说,完全是一副例行公事、不值得担忧的模样。
幸好,这种状况只维持到他进了宫。
宫中的规矩虽不比禁中严格,但是,这种聚众讨论的情况也是绝对不允许,更何况,因为在宫门耽搁了太长时间,光禄勋亲自领着郎官在宫门内候着,所有人哪里还敢与杜延年多说一个字?
看着一脸严肃的光禄勋,杜延年不由长叹一声,深深地行了一礼:“多谢子孺了。”
张安世仍旧沉着脸,半晌才道:“本就是职责所在,谏大夫多礼了。”
听到张安世如此说,杜延年也没有再说什么,笑了笑,便慢慢往高门殿走去。
行了一段路,转入一处夹道时,杜延年一眼便看到张安世正在另一头,不由摇头,疾步走了过去:“我还当子孺真的不好奇呢。”
张安世笑了笑,转过身与他并肩而行,口中不在意地道:“我是好奇,可是,再好奇,那事也与无毫无干系。”
杜延年不由翻了一个白眼:“子孺,军功不是那么好夺的。”
张安世默然,半晌才道:“君与龙额侯至少都去过西南了。”
——同样是霍光的亲信之人,张安世却一直没有上过战场。
——一战成名,功在家邦,封侯拜将,青史垂名……这样的梦想……谁都有过!
杜延年与张安世多年知交,如何不明白他的想法,因此,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子孺,战事不是我等想像的样子!”
张安世停步,转头看向杜延年,一眼就看出好友眼中的挣扎,他不禁愕然,随即就听杜延年苦笑着言道:“当年击益州,我何曾不想立赫赫军功,名垂青史,但是……那是战场,不是……”杜延年抬手点了点自己的额角,“不是我等想像的那样……什么决胜千里之外,根本不要想!每一场仗都不会与战前设想的一模一样,但是,目标是一定的,于是,临机决断,拼杀拼命……不要说决断正确与否,拼杀之际,能不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便已是万幸!”
杜延年望着好友:“所以,从西南回来,我就知道,我这一生都不想再上战场了!”
“不过数百人的一部,我都指挥得十分艰难。如何还能指望自己有更大的功劳?”杜延年自嘲的一笑。
张安世震惊不已,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杜延年拍了拍了好友的肩,安慰道:“大汉积福泽近百年,不过出了一个烈侯。便是景桓侯,也是再战、奇袭方立得奇功。”
“子孺不要跟光禄大夫比。”杜延年叹了口气,“韩家与你我两家毕竟不同,韩君对征伐事比你我了解。”
——韩家虽然出了一个韩嫣,但是,从韩王信到弓高侯颓当,再到按道侯说,韩家从来不乏从军立功之人。
——张家与杜家却都是从微末的刀笔吏兴起,对案牍事不陌生,对军务……
——即使张安世如今是光禄勋,在军务上也不会比杜延年更强。
听杜延年这样一说,张安世倒也释然了,不再多问,两人又说了一些闲话,便在一个岔道处分开。
从夹道出来,绕过几座宫殿,眼看正进一道掖门就到高门殿了,却再次被人唤住。杜延年不得不转身,揖礼。
“见车骑将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