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这么多废话?”
黄季的脸色立刻便是一冷:“你还不知道吧?孙如虎早就死了,许如桀也死了。你说的那憨老二,你娘的,你再说一句试试,信不信老子打断你的狗腿?我家二爷现在已经当了大官了,磐石堡守备,还管着十里铺。正四品的指挥佥事!”
“啥?”老褚都听傻了,呆呆的看着黄季,脸上抽了抽:“老黄,你竟会唬人,他才多大,咋就当了这大官?”
“也就你这穷山沟沟里没听说,董策董大人的事儿,这周围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黄季拍了拍炕沿儿:“别废话,董大人说了,只要是你给办个事儿,这里头东西就是你的,日后还能让你有好日子过。”
说着,黄季便是把袋子打开,露出了里面黄灿灿的粟米。
老褚看了就挪不开眼了,伸手便想去抓,黄季手往回一抽,冷笑道:“咋地,想抢?”
“那哪能?”老褚讪讪一笑。
“那憨老……董大人,真当了大官儿?”老褚又问道。
“骗你有个囊球用?”黄季不耐烦道:“干不干?你要不干,就等着饿死,老子拿了粮食就走人了。”
“这话说得,我干,我干。”老褚已经饿了两天了,正是难受的要死的时候,这会儿见了粟米恨不能直接抓起来往嘴里塞,哪里还能扛得住?别说是做个事了,就算是让他吃完了就一刀把他宰了,他也愿意。
瞧着老褚,黄季眼中闪过一抹厌恶。
只是这个事儿,还真就没有比这厮更好的人选。
这老褚,原先也是十里铺的军兵,不过他不是军户出身的世兵,而是募兵。
明朝实行三种兵役制度: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
在明朝初年永乐帝洪武帝的时候,没有募兵制和征兵制,只有世兵制。世兵制的军士编制在卫所中,也就是军户,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守卫地方城池的称守军,进行屯田生产的称屯军,屯军以屯田生产的收获供给自己也供给守军。整个军队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自成一套体系,也不受文官辖理。因此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世兵制可以自给自足,减轻国家的消耗,这一点无疑是极好的,盖因在封建王朝,无论是哪个朝代,军费开支几乎都是相当庞大的一笔。尤其是诸如汉唐这等常年和其它势力国家开战的,就尤其如此。还有宋朝这等,虽然自身不大愿意跟别人打仗,但架不住人家都愿意来打他,是以便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冗官冗兵,每年开支达到一亿六千万贯。
而卫所制,军户制之下的大明朝,军费开支非常小,是以在洪武朝永乐朝时期,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几十万大军征南扫北,横行天下。
但这种制度本身的弊端则决定了卫所军必然走向衰败。军队是一个武装集团,担负着对内维持天下稳定,对外抵御外敌侵犯的任务,需要不断增强——至少是保持——战斗力。而世兵制本身是和增强战斗力相矛盾的,因为军官和士兵的世兵制,必然使这支军队老少搀杂。明代军官一般十五岁便可以从父辈那里袭职,六十岁不再担当。袭职军官尽管经过考试,但经验不足,未经战阵,既难以带好部队,更难带兵打仗。而那些下级军官年过半百尚且服役,也不符合战斗需要。军卒的袭职大体和军官一样,未成年的士兵和年迈者混杂在一起,战斗力必然低下。时间太长了不说,就说一两代之后,当年那些凶悍精锐的老兵劲卒就都变成只会种地不会打仗的农民了。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一八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景泰之后,在京军和边军中实行分拨训练,企图解决这老少强弱搀杂的矛盾,但兵额有限也必然削弱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嘉靖年间,明卫所军队在抗倭战斗中十战九败,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士兵的成份对军队战斗力有着重大的影响。明朝卫所军的士兵成份,是导致卫所军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要提高军队战斗力,就需要改变士兵的成分,打破世兵制。
而卫所都有土地,军户自给自足。这相当于军队以自己的屯田收入供给自己。
第一,这种制度使得军队基本上成为社会上一个封闭集团,不仅组织上,生活上也基本是独立的,更地方上很少有交集。军户们要上交的粒子粮是非常多的,而他们的军官又是世袭的,这就变相的把这些士卒变成了军官的奴隶。军户们的田地被侵吞的越来越少,但负担却丝毫不见减弱,这种沉重的负担,时间一长他们就要想方设法逃脱。第二,在当时生产力的情况下,这一集团内部自给,必然加重对屯军的剥削,也当然降低守军的待遇,军卒的生活穷困不堪,比寻常百姓还要差得多。
大明刚立国的时候,能当上军户,那是风光有面子的事情,生活也比民户更好。但过了几朝之后,军户穷困不堪,也饱受歧视。别说是当官儿的瞧不起他们,地方上的百姓也对他们很蔑视。
这种极大的反差,瞧着人家活得好自己活得不好,尤其是这些活得好的还是当初不如自己的,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自然会使得军户士卒躁动不安。而这种躁动,再积攒的多一些,就会变成了行动。
他们想摆脱沉重的徭役,过上富裕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军队。而与此同时,军官的**更促进了军卒的逃亡——军官为了发财,侵占军屯,役使士卒耕种,使卫所军粮饷供应不足;军官克剥军卒粮饷,使他们更加困苦不堪;军官贪图贿赂,放纵士卒逃亡;军官贪图军卒月粮,为了能贪腐更多,军卒逃亡不予追报,当然更不会报给上官。
因为军卒们逃了,相当于帮着他们吃空饷。
因此卫所军缺额越来越严重。正统三年,即大明建国七十年后,逃亡官军竟达一百六十三万三千六百六十四人,占在籍官军一半还多。到了嘉靖年间,有的地方逃亡军士达到在籍军士七成左右。拿广东的卫所来说,广东廉州等七卫旗军缺额达七成,而海安所获额七成半,双鱼所缺额更是接近八成,而那些没逃亡的军士也多为老弱疲癃不堪作战之辈。
洪武大帝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卫所军队这时已经战不能战,守不能守。
大明朝廷不得不采取其它办法来补充兵员,这就是一佥派民壮也就是征兵制,二实行募兵。
佥派民壮制度,指的便是平时对老百姓进行训练,有事征战,事平复还为民。弘治七年,立佥民壮法,以州县为单位征兵,平时由各有司进行训练,遇警守卫城池,虽然担负着一定的正规军任务,弥补正规军的不足,但依然是地方部队。正德年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抽调民壮的精干者,编组成军,用来平息当地的农民起义,使这种地方部队有了正规军的职能。嘉靖年间,有的民壮还编入边海防军中——浙江海防军原有三十九总,每总四五百人左右,其中有六总是民壮。至隆庆四年,减募兵,增民壮,致使四十总中,有十五总为民壮,几乎占到四成。
此时民壮的佥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正德年间,王守仁汰去机快民壮内疲弱不堪者,令他们出工食银,由各地方政府用这些工食银召募民壮和犒赏精兵,这又使佥派的民壮逐步走上召募民壮的轨道。民壮也由征兵制走上了募兵制,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海防军中的民壮,大体就是由各县按里该佥派多少民壮而出的工食银雇募的。这时佥派民壮也已衰落,而由雇募的民壮所代替。
民壮虽然是召募的并承担着正规军的任务,但他和正规军依然有别。由于是地方出钱雇募、只能作为守卫出钱地方的力量,而不能像正规军那样,可东征西戍,远调各地作战,依然不能完全代替过去的卫所军。
因此,募兵制度顺理成章的出现。
募兵始于正统年间。《明史·兵志》载:“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嘉靖年间,随着军备废弛,卫所空虚,加之边疆不靖,战争频仍,募兵在南北更加普遍地推行开来。在浙江沿海,募兵已占近七成——浙江在指嘉靖末隆庆初有军队三十九总,其中募兵二十七总,占七成。以后增加民壮数,募兵数有所下降,到隆庆四年,下降到四成多一点儿。
北方九镇的募兵没有沿海那么多,但《明史·兵志》中讲:宣府镇“弘治正德以后,官军实有者仅六万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与士兵居其半。他镇率视此”,由此看来也是很不少的。
募兵和卫所军有明显的区别,募兵不是世袭的,是应募而来,身虽为兵,仍隶民籍,退伍仍为民。由募兵组成的军队,不像卫所军那样是国家经制,不轻易变动,而往往是随着形势扩编或缩编。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而不像卫所军那样,有的担负屯田任务。募兵的薪饷来源于国家财政,而不像卫所军初期那样主要来自屯田所获。募兵的饷银比卫所军丰厚,比民壮也高
募兵有挑选的余地,完全有条件选择青壮年。募兵的薪饷比卫所军高出一倍甚至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