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联合舰队正是从李玉民认为最不可能的苏里高海峡…保和海这条航线杀过来的。由此可见。李玉民在判断敌人的行动方面出现了多大地失误。
这也证明了祖寿清的判断非常准确。
如果当时李玉民将舰队埋伏在苏里高海峡,遭到偷袭地就不会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战斗群,而是日本联合舰队!
南下的途中。高野除了密切留意海军部发来地消息,也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订工作。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偷袭。
如同两个多月前在对马海峡偷袭北洋舰队一样,用突然袭击打垮敌人的斗志,然后用近距离战斗击败敌人。这样一来,日本舰队的十四英寸火炮足以摧毁敌人装甲厚实的战列舰(“大东海战”之后,很多日本海军军官都认为十四英寸舰炮对付不了大明帝国的战列舰),另外日本联合舰队的优势力量,即驱逐舰的鱼雷攻击也能对敌舰队构成致命威胁。
问题是。要想达成突袭地效果。难度非常大。
两个月前,日本联合舰队是以有心打无备。才能一举击沉北洋舰队地三艘主力舰,并且击溃整支北洋舰队。
现在,帝国主力战斗群明显是早就有所准备,不会轻易“上当”。
伏击的机会不是没有,只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先敌发现,二是抢占有利位置。
显然,不可能将伏击时间选择在白天。
当时,高野面临着一个用技术手段无法解决地问题,即日本联合舰队没有雷达,而帝国主力战斗群有雷达。
“大东海战”已经证明了雷达的重要作用,而且主力战斗群不会像当时的北洋舰队一样,关掉雷达。即便考虑到雷达的持续无故障工作时间,主力战斗群会关闭部分战舰上的雷达,可是有情报证明,大明帝国海军几乎所有巡洋舰以上的战舰都配备了雷达。到时候,只要有几艘战舰上的雷达还在工作,联合舰队就不可能在不暴露自身行踪的情况下靠近主力战斗群,更不可能发动突然袭击。
怎么办?
此时,一名参谋军官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即利用岛屿或者海岸线的掩护逼近主力战斗群。
这名参谋就是学电子出身的,对雷达有一定的了解。
高野也一直很重视雷达的作用,甚至在担任军校教官的时候,就提出日本应该重点发展电子技术,优先为海军开发雷达。奈何国力有限,直到战争爆发,日本的海军也没有获得具有实战价值的雷达。
联合舰队通过巴兰西海峡的时候,也就在十九日的夜间,高野敲定了最终的作战方案。
近藤信竹中将率领的第二舰队率先脱离编队,高速前进,从萨兰加尼群岛与棉兰老岛之间地海峡突入达沃湾。前往炮击登陆场,以及支援登陆作战的敌巡洋舰编队。
高野亲率联合舰队本部与高须四郎中将的第一舰队紧随其后,仍然从该水道前往达沃湾,只是到达时间比第二舰队晚大概五个小时。
高桥伊望中将的第三舰队与井上成美中将地第四舰队则在萨兰加尼湾(萨兰加尼群岛西北。棉兰老岛南部的海湾)以南转向,前往巴卢特岛与萨兰加尼岛之间的海域待命。
细萱戌子郎中将的第五舰队负责殿后。
从这一系列的部署上足以看出高野地冒险精神,也能够清楚的看到,高野不但会冒险,敢于冒险。而且战术策划相当细密,且每一步行动都留有后招,绝不会将自己带入死路,更不会轻易将侧翼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要知道,当时高野并不知道李玉民的主力战斗群在哪里活动!
近藤信竹的第二舰队明显是高野撒出去的诱饵,其任务就是逼迫隐蔽起来的主力战斗群现身。
同时,这也是一个极为强大的“诱饵”。
第二舰队编有第4、5、7、战队,总共有十四艘配备了八英寸主炮的重巡洋舰(当时日本海军总共就只有十八艘重巡洋舰,另外四艘在第一舰队的第6战队),另外还有第2、4水雷战队。编有两艘轻巡洋舰与三十二艘驱逐舰(实际只来了二十四艘)。
别说留在达沃湾地巡洋舰编队,就算是主力战斗群被第二舰队咬上一口。也会掉一块肉!
按照高野的判断,只要敌人地主力战斗群没有留在达沃湾,近藤信竹就能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轰掉登陆场。打垮巡洋舰编队。
此时,将有两种可能。
一是主力战斗群留在达沃湾。到时候近藤信竹将用水雷战队发动攻击,争取重创对方几艘主力舰,为即将到达的联合舰队本部与第一舰队创造制胜地机会。当然,就算近藤信竹为“大日本帝国”玉碎了,而且没有取得战果,也能拖住敌人的主力战斗群,为联合舰队本部与第一舰队到达争取到时间。
相对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