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还记得一个故事,忘记那本闲书上记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因为无子,其妻为其纳妾,都是14岁进门,18岁还未生育,就送出去。
看看,明明是14岁到18岁。
然而,不管是自己,还是写意,都已经过了十八。
留白想想就伤心。
写意见她模样,知道这妮子性子拗,认定了的道理,自己根本说不明白,只能放弃,推她道:“罢了,你去陪小官人写日志罢。”
留白点点头,又睁大眸子:“你呢?”
写意不答,只是推着她出门。
等留白进了正屋,写意才又喊了蔺小鱼出来,一起去了后面照房,找到山山水水,在另外一些姑娘眼巴巴的表情里,带着两个姑娘来到前院。
提前已经吩咐过外面倒座房的仆妇们烧了热水。
带着程山山和陆水水先来到南屋的浴房。
仆妇已经备好了两大浴桶的热水,亲自看着两个姑娘踏入浴桶,写意让仆妇把她们原本的衣服收起来,自己去隔壁库房,挑了两套新衣,还有一副首饰。
想了想,又裁了一块白绢。
两个女子,写意对她们底细是一清二楚的,包括程山山,之前说自己没名字,她当然清楚,是有的,却也当没听到,当时还拉着留白不让她戳破。
小官人一点情趣,何必搅扰?
因此也是知道另外一些事情,包括其中一个还是女儿家,一个是嫁过人。
挑好了衣服首饰,两个姑娘也很快沐浴过。
写意又喊了暖娘过来帮忙打扮。
暖娘的身份,写意私下也了解过,总之,是个有见识的,只是总习惯藏藏掖掖,小官人让她帮着洛水作画,故意画不好,洛水看出,还和她说起,几个姑娘却也不在小官人面前点破。
不争才好呢。
把两个姑娘打扮好,写意就带着她们来到正屋,先送到东侧卧房,叮嘱几句,让她们耐心等着,自己出了屋子,又来到西侧的书房。
朱塬已经写过了今天的日志。
主要是今天在烘鱼作坊那边的一些想法,关于产业链。
朱塬觉得,不只是渔业,农业也是一样,周边产业的繁荣,比如农具制造,再延伸一些,农具制造背后涉及的钢铁产业,还有,朝廷必须主动对农具进行革新,更好的锄耙耧犁,等等等等,同样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这或者也算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
至于渔业,更是形象而明显,渔业不需要播种,不需要施肥,不需要兴修水利,至少,当下暂时是不需要这些,因为等于是直接摘收‘果实’,于是,提升渔业生产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摘收‘果实’的工具层面下功夫。
工具越好越多,收获也会越多。
直到将来的某个极限。
但,至少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个极限,是到不了的。
随后还有一件事。
关于科举。
说起来,老朱去年就让中书筹备科举的事情,但直到朱塬出现之前,一直都没有具体执行。
老朱对人才的重视,众所周知,母庸置疑。
不过,之前了解过历朝的科举制度,老朱大概本能地就觉得其中有问题,最直接一点,他觉得,通过那些个考试,作诗啊经义啊,其实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人才。
不得不说,老朱的感觉是对的。
后来一些人总是张口就来,说什么老朱让刘伯温创立了八股文,导致明清科举制度的僵化。
其实是扯澹。
洪武一朝,老朱一直都不太重视科举,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总觉得传统科举有问题,挑选出来的人才要么迂腐陈朽,要么夸夸其谈,总之,都不善实务,因此更倾向于举荐,以及,通过国子学专门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
明清科举制度僵化,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朱塬的出现,让老朱打开了思路,因此才决定提前好几年开始科举。
近期事情已经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