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对着葬骨处三鞠躬,然后又驶着小船划过了滇池,来到了朱雀仙子的身边,把自己所听到的天师教三代弟子们所说的话给朱雀仙子转述了一遍。
朱雀仙子道:“看来龙虎山并不太平,张习镇居然鬼迷心窍,在他的二儿子重伤之时就跑去和你抢阳符经,结果被大儿子算计,真是天意。”
在天师会上都是因为众人被张森下药迷倒,然后才发生了之后的事情,但是林国余却对张森提不起恨意来。他只不过因为长期的在天师教引不起重视,又有张鑫的影子一直影响着他,使得他的内心严重扭曲,才会做出如此忤逆的事情,说倒底也算一个悲剧人物。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张森也算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命运的人,只不过是他的挑战实在是害人害己。
张寻和其其格的骨灰葬好,林国余感觉到心里一阵的轻松,还有马背上的昌九的尸体要送回卢平县,好在这些和去往衡山的路程没有丝毫的冲突。
先把小船送还人家,二人又穿过滇池,向西北奔向卢平县。
正文 第八二一节鬼节(1)
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际遇,只是买些干粮,或者是在林中打些猎物充饥,又走了数天,才走到了卢平县城之外。等到到了卢平县城外的时候,就感觉到气氛有些压抑。
卢平县城外的一条小河,是当初林国余和旱魃决斗的场所,此时竟然在河上空,升起了斑斑点点的星光——当然并不是真的星光,而是有人放飞了孔明灯。
再往前走,离着河越来越近了,就听到有人大声的凄厉的叫着,叫声里多是一些人的名子,更近乎于歇斯底里。朱雀仙子皱眉道:“这些人在做什么,怎么声音听起来这么吓人?”
林国余道:“不清楚,我们过去看一看。”
牵着两匹马走到了河边,看到河边还有许多的小孩子手里拿着白纸包,把白纸包放到了水里,也有一些孩子拿着纸船,把船丢进水里,然后身边的大人就叫了几声,孩子站起身子,跟着大人向回走。
林国余叫道:“喂,你们在做什么?”
林国余的话一出,有一个孩子回过头来惊恐的看了林国余一眼,旁边的大人一巴掌打在了孩子的头上,也不说话,孩子又转过身去,随着大人走。
朱雀仙子突然有些明白了,看了看头顶的月亮,说道:“林弟弟,今天什么日子?”
林国余盘算了一下,说道:“今天应该是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十四,啊,今天是鬼节?”
朱雀仙子道:“这就对了。刚才那些大人是怕孩子在外面被鬼给勾丢了魂,所以才会发出这种凄厉的叫声,意思是把魂给拉回来。”
鬼节又称为孟兰节,在历七月十四或十五。据传鬼节最早来源于佛教。
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正文 第八二一节鬼节(2)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鬼节”各少数民族,含苗族在内,有些地区重视鬼节,但是也有些地区并不过鬼节。在卢平县这个地方,是汉苗杂居,很显然当地人都很重视鬼节这个节日,甚至于放出价格不算低的孔明灯。
当然,这也是因为连年的战乱,几乎每家都有人客死他乡,死在异地,尸体并不象昌九这样可以被人运回故地,所以家里的人为了寄托哀思,才放出孔明灯,在也明灯上写上死者的名字,他们相信死者哪怕魂魄远在千里之外,也会随着孔明灯的光亮找到家乡,找到亲人。
河边的大人小孩渐渐的散去了。只留下了一河的灯船,漫天的斑斑的孔明灯,每一个灯都是一个他乡的游魂,都是一个家庭的心痛,所以很多放灯的人回去的时候,都是低声的饮泣。希望他们的家人真的在天有灵,能够听到他们的呼唤。
林国余止不住的心酸,可是还要带着昌九的尸体去见阿剖。阿剖现在是昌九在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拉着马进到了卢平县城,二人都默默不语。卢平县城内空荡荡的,放完灯、船,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他们相信这个时候是适合鬼怪们出门的时候,走在街上自然是最不吉利的。
正文 第八二二节鬼节(3)
林国余拉着马到了程瞎子客栈的旁边,也不走的太近,自己走到客栈的门口轻轻的叩响了房门。时间不大,一声慵懒的声音:“谁啊,大鬼节的还敲门?”
门开了,程瞎子店里的伙计冒出头来,看着林国余,说道:“你是谁?今天是鬼节,我们店里不住客人。”
这一去大半年,林国余的样子大变了。除了打扮不一样,连下巴上都长出了细细的胡须,也难怪这人不认识林国余了。林国余道:“小二哥,我是林国余,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阿剖的朋友,原来来过几次程爷爷的客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