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江南埠、江北埠和在竹浪溪溪口的溪口埠。三个小埠之间的交通,江南和江北有浮桥相连,溪口埠到江南埠有小汽轮摆渡。小地方的人喜欢借用大地方的名气,县城豆荚江镇的人又骄傲的称自己的家乡作为小武汉。
这豆荚江镇地处得天独厚。两岸有些狭长的小平原是千万年河流冲积而成的稻田。顺豆荚江东流出海是珠江口的外海伶仃洋,外海上有著名的海上渔场上川下川岛。再往外就是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听人说过了这个洋就能到花旗金山啦。这一带的人有很多漂洋过海的,有很多人一去不复返啦,也有很多人到花旗金山挣了银发了财,风风光光回乡起大屋。
顺豆荚江东流出海处,是海江山县最出名的名胜,叫作崖门。出海处的南北岸,各有一块突兀巨大的高崖,崖高如削,既约束了汹涌入海的江水,又挡住了咸水海潮的回灌。夏天,是台风频频来袭的季节,有这两座高崖消弱风势,豆荚江镇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比较平安的避风港湾。崖门是怎么形成的呢,谁也无从考究。是火山爆发后,岩浆流到此地入海,经海水冷却而堆积高耸吗?经查,这里不是火山活动地带,周围也没有什么死火山活火山口之类。是地壳挤压的隆起吗?似乎又不是,这里不是地壳板块的接合部。崖门突兀,与周围海岸的地势全然不同。我们只能说,这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聪明的豆荚江镇人,就在这里安了家,世世代代。崖门外,是蓝色的珠江外海伶仃洋,崖门内,是绿色的豆荚江,蓝绿分开,一清二楚,崖门为界。
2.
时间以一九四九年为界。到了一九五八年,共和国仍在幼龄 。虽弱不禁风,却意志坚定。虽屡遭风雨,但仍在屹立成长。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签署了停战协定,共和国生存的威胁终于被阻止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中国人的尸山人海血肉长城,成功地挡住了美国人现代战争的滚滚铁流。坦克大炮,飞机军舰,这一堆堆能在三维空间中飞速移动并喷射火焰的钢铁怪物,虽未能撼动中国人同样坚强的钢铁决心,但足以让人的肉体战栗不已。
形势稍稳,百废待兴。强敌环伺,枕戈待旦。 大跃进粮食高产放卫星的运动,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高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啦。
3.
海江山县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区。崖海区靠海,是一个渔区。江南区、江北区是县城行政、商业中心。连山区深入大山,与邻县接壤。只有溪口区比较特别。溪口埠在竹浪溪与豆荚江交汇处的西岸,它既是三埠之一,因偏离县城中心,这个埠又处在平原与大山的接合部。客商进山,在此住客栈。山货出山,也在此集散转运。黄姓竹浪村也在溪口区的行政管辖之下。
。 想看书来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二章(2)
4.
溪口区是客家人与本土人杂居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客家人泛指那些从北方中原迁移到长江以南居住的人群。客家南迁,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乱与灾祸,国家社会发生分崩离折。或是劫后余生逃难,或有先知先觉避祸,南迁的客家,都是些精英人群。他们凭着过人的坚韧和绝顶的聪慧,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客家南迁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华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史诗,客家人所到之处,中华文化必然灿烂,必然光大发扬。
据史载,客家人有过六次大规模从北到南的迁移,其中又穿插着无数次小规模的迁移。
首次客家南迁发生在西元二百年之间东汉末期的黄巾之乱,中原豪强士族的孙氏集团渡江建立了割据称雄的东吴政权;
西元三百年之间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导致匈奴入侵中原。名门望族又一次南迁渡江,偏安江左,建立东晋政权;
西元六百年之间的晚唐末期,黄巢兵祸,军锋鞭挞南至广州,或受裹挟或逃战乱,中原精英又一次大规模渡江;
西元一千一百年之间的北宋靖康之变,女真人入侵中原颠覆汉族皇朝,又是一大批士族世家随赵官家南迁建立南宋朝;
西元一千六百四十年之间的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大批不甘外族统治的汉族士人追随南明小朝廷渡江南来;
从清末民初开始,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口的大迁移,至今尚未结束。这一次的大迁移,从其规模到性质都不同。从性质上说,这是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不但中国的北人向南,南边的中国人更是大量前往海外。从规模上说,到目前为止,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三千万。在这一次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客家人仍然是前锋,海外客家人的故乡是广东省的梅州。据世界客属公会统计,居住海外的客家人超过一千万,占海外华人三分之一强。
客家人有安土重迁的双重性格。每到一地,宗族都能落地生根,而且能自成一格,不与本土人混居,因此能很好地保持和延续中原文化,这是客家人安土的一面。另外,其宗族中的精英,特别是支族的子孙,总能眼光远大,向外发展,去追逐更加肥美的草地。这是客家人重迁的性格。一个源自中原的宗族,其支族可能经过了很多次的迁移。客家人的子孙,尽管颠沛流离,总能保持完整的族谱,家族、支族、宗族,从叶子到树根,参天大树,记录无遗。
到了南方,人们会发现很多村子的村口都有大榕树。其实,这榕树恰恰是客家人的象征缩影啊。这种树是生殖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体现。世界上只有榕树能够独木成林。榕树长成之后,它的树枝会长出一种胡须,这些长长的胡须下垂触地,会入地生根,长成小榕树。十年、几十年、几百年,一棵榕树竟能长成一片树林。榕树还有另外的奇妙之处。鸟雀吃了它的果实,飞向远方,榕树的种子随鸟粪排泄在屋顶瓦缝上,凭借一点点稀有的尘土和露水,种子竟能发芽生根,长成在高处随风招摇的“雀屎榕”。这样的播迁生存能力,也是榕树独有的特性。把榕树种在村口,这绝对不是随意的巧合。榕树下是村人聚会的地方,也是送别亲人远行的地方。以榕树来形容客家人安土重迁的双重性格,再恰切不过啦。
世界上有希伯来族的以色列人,他们自称是上帝的子民,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上帝赐予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客家人是炎黄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从中原出发,千百年来,一直在迁移,定居,再迁移,一路上传播中原文化的种子,弘扬民族自强的精神。客家人中的赫赫大名,多若夜空繁星。这东方的客家人,与西方的犹太人一样,都是优秀民族的骄傲子孙啊。
5.
溪口区的区长兼区委书记谢恒福也是客家人的子孙。他有一个显赫的姓氏。上溯商周,太公姜子牙的一支后代受封中原谢地,从此,后人以地为姓。到了晋朝八王之乱,谢氏望族随司马朝廷渡江,成为东晋政权的中流砥柱。淝水之战一役,东晋名将谢安、谢石,谈笑用兵如神,以哀兵弱势,一举击破前秦王苻坚投鞭渡江的百万雄师,直杀得前秦人望风而溃,草木皆兵。这一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东晋王朝的奠基之战,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谢姓不但有显赫的武功,还有文章千秋。举其显耀者,东晋诗人谢灵运,就是中国山水诗的写作始祖。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二章(3)
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朝代更易,谢姓已由显赫归入平凡,后人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史诗般的人物。谢恒福区长这一家族,据族谱记载,也一再向南播迁。来到这南岭望海的海江山县,无法再往南啦。家族中有的支族已经走向海外,去了花旗金山。谢恒福安土观念浓厚,就在本乡本土扎根。
当官的谢恒福,根本就是一个平凡人。年轻的时候,他从广州的岭南大学毕业,胸无大志,便回到家乡海江山县当教书先生。平庸的他在县城还混不到一份教职,只好到山区竹浪村教小学,小学就设在村里的伯公庙内。教书也是很辛苦的差事,尤其是薪水微薄,难于糊口。平时发薪水时,不付现银钞票,只发现货实物,权当果腹充饥。夏谷秋稻下来了,每月发三十斤新米。过了冬至到阴历年前后,是拔大个白萝卜的季节。这时,接连几个月,每月发一百二十斤水萝卜。天天吃盐水煮萝卜,连放屁都带萝卜的味道。日子过得既平淡又苦恼。可幸的是,竹浪村的弟子很肯学,村中的父老也很敬重谢先生。那个时候,带眼镜的人少之又少,眼镜本身就是学问高深的象征。竹浪村的村民对这个双目镶玻璃的教书先生必恭必敬,照顾有加。除了不能把谢先生的月工资从一百二十斤萝卜增加到一百三十斤之外,逢年过节,红白大事,都会请谢先生小酌一番,打打牙祭。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似乎平凡人的命运永远不会出现转机啦。
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谢恒福的表兄,也是他在岭南大学的学长,回乡里省亲。在谢家的祠堂里,表兄给他上了一堂课。表兄指着祠堂厚重的大门问:“你觉得这个门会垮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