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尔?海尔达尔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孤筏横渡太平洋这一壮举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承认他的论点:即波利尼西亚人是南美土著居民的移民,尤其是一些专业人士。他们认为海尔达尔的壮举最多证明了古代人有能力从秘鲁架轻质木筏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此外则什么也不能证明。但这些人也只是说说而已。只有少数人想到要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著名的法国航海家埃里克?德?毕肖普就是其中之一。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证明自己不同于索尔?海尔达尔的论点。
他说:“波利尼西亚的文明绝对是自发成长的,它产生于太平洋,然后向东西两方面发展。我要证明人们可以乘木筏从东西两方横渡太平洋。我要从波利尼西亚到南美,然后再回到出发地点。”
毕肖普对于这个可能是十分艰难的航程作了补充说明:
“像‘康铁基’号那样凭借顺风、顺流乘木筏横渡太平洋是轻而易举的,这只能说明‘康铁基’号不过是个随风漂流的工具。我现在要证明人们可以乘木筏逆风逆流远航,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远洋木筏。”
这位坚强果敢的人在准备实现他的计划时,已经64岁了。
从他过去的经历来看,他是有资格在航海方面进行某种大胆的尝试,甚至进行任何冒险的。他曾经是耶稣会的学生,在远洋帆船上当过见习水手和大副,还当过扫雷艇艇长、海军航空兵驾驶员、普罗旺斯省的园艺家、一位中国将军的私人顾问、帆船船长和法国领事。又在波利尼西亚沿海航行的船上当过海员。
在过去30年间,埃里克?德?毕肖普曾乘波利尼西亚式双联独木舟从檀香山经澳大利亚和好望角到达戛纳。他像著名的孤身航海家斯洛克姆一样,也不会游泳。
“我从来都不想学游泳,我肯定自己不久就会淹死的。”
他的这些话不知是出自迷信,还是对海洋的挑战,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航海家与众不同的某些特点。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要乘木筏而不乘他使用过的双联独木舟时,他简单地回答说:
“古代移民没有使用过独木舟,也没用过大船,因为只有木筏才能运载妇孺、牲畜以及大量食品和淡水。”
他本人曾在各种不同吨位的船上远航过,却从未乘过木筏。对于木筏,特别是对于“康铁基”号木筏,他有自己的看法,认为那简直是可笑的。
“只要不把‘康铁基’号叫做远航木筏,叫它什么都可以。因为‘康铁基’号上没有加拉,所以不能称为木筏。”
如果不是波利尼西亚人,谁也不知道“加拉”是什么东西。原来这是一块长6。5米,宽10厘米的垂直木条,放在筏底,用来防止倾斜。加拉上凿有许多洞,可以按需要的长度把许多加拉用木棍横穿起来。整个木筏从前到后都有加拉。毕肖普对加拉的作用有如下说明:
“加拉是防倾斜的木板,又是舵。逆风航行时,将前面的加拉伸入水中,如果转换方向,则需将前面的加拉提起;顺风航行时,则将后边的加拉伸入水中。如操纵得法,便可保持一定的航向。总之,这种木筏不用尾舵而用加拉来掌握方向。”
实验的结果,使“塔希提?努依”号竹筏上的乘员们对他的这种说法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塔希提?努依”号竹筏是毕肖普于1956年秋季派人在塔希提岛上建造的。这只竹筏按照古代波利尼西亚人所造木筏的样子,完全用竹子造成。竹筏用的大竹子,有些比人高出六七倍。连接竹竿用的是木钉和椰子纤维绳,不使用任何金属。在筏面中间,从前到后有一条“通道”,以便随时操纵加拉。除了这些名为加拉的木板之外,别无尾舵等设备,而筏帆则是用露兜树的纤维编织而成。
毕肖普招收的船员有:
弗朗西斯?科尔万,30岁,出身于塔希提岛上一个最受尊敬的家庭。他原籍是苏格兰人,母亲为法国血统。他是一个优秀的水手,善于捕捉海龟和鲨鱼。
米歇尔?布伦是一位航海家。曾任大洋洲磷肥公司三桅纵帆船“鸟岛”号大副,几天之前刚刚与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结了婚。
阿兰?布伦是米歇尔?布伦的弟弟,从17岁就开始航海,曾乘双桅纵帆船从非洲到达塔希提岛,在他邀他一同航海时,他是南太平洋上以产磷肥著称的马卡特阿岛的港口调度员。
胡安?尼托是一位勇敢的智利青年,爱好探险活动。
“塔希提?努依”号竹筏长12米,宽4。2米,有两根桅杆和一面坚固的帆。筏上有一个舱室,但却不是原始式的,而是一个密封甚严、设备齐全的房间,它既是卧室又是食品贮藏室,里面备有无线电发报机、摄影机和其他仪器,还有航海和气象工作的各种工具。
1956年11月8日,晴空万里,微风送爽,海面平静无波,这只竹筏从帕皮提停泊场起航出发。竹筏上,除了船长毕肖普身体欠安之外,一切都很正常。这位65岁的航海家正患有肺气肿病,并且已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几个月前,经医生确诊,他患的是一种恶性肺炎。急躁的性格使得他对于健康问题并不放在心上。他在1958年发表的《东方海角》一书中也充分表现出他的这种性格特点。
“塔希提?努依”号头5个月的航行,简直没有值得记述之事,缓慢的时光流逝令人难以忍受。竹筏的航速为每小时3海里,在风平浪静时还要慢些,完全无风时则停止前进。毕肖普对于航行缓慢倒不在意,使他恼火的是那些琐事。例如米歇尔?布伦不断用无线电报话机与远方的妻子通话。毕肖普的沉闷不语使竹筏上的气氛非常紧张,直到太平洋上降临了持续一周之久的暴风雨,才冲淡了这种紧张气氛。
毕肖普与米歇尔的争吵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在暴风雨咆哮声中,这种争吵也就自然平息了。“塔希提?努依”号竹筏忽而登上山峰般的浪尖,忽而跌进浪谷。筏上的人非常担心桅杆、帆和舱室被海浪卷走。幸而这些设备在竹筏上捆得很牢固,虽然受到大浪冲击,还是安然不动。经过一夜的风暴冲击之后,人们发现做竹筏基础的一些大竹竿已开始松动,从裂开的竹筒中发现,有的竹竿已被蛀虫咬坏,究竟还能使用多久,谁也无法断定。
1957年5月18日,毕肖普确认这些被蛀坏的竹竿不能再继续使用时,便发电报给一位担任行政长官的智利朋友,说他要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靠岸,换一部分竹子,因为竹筏很难接近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所以请他派一条拖船前来拖竹筏,并指明竹筏所在的位置。
一个业余电报爱好者收到了毕肖普的来电,在转发来电时,还热心地夸大了毕肖普电报的内容,因而使得智利政府认为“塔希提?努依”号遇难了,而不是发生了什么困难。
当时,智利沿海的暴风雨,比“塔希提?努依”号在太平洋上所遇到的暴风雨更为猛烈,根据海洋法规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援救遇难船舶。于是智利的一艘护卫舰“巴克达诺”号冒着暴风雨,从瓦尔帕莱索起航前去援救“塔希提?努依”号。
5月21日,在“塔希提?努依”号摇摇晃晃的舱室里,米歇尔?布伦收到了“巴克达诺”号发来的电报说:“我舰正向你们开去,望告所在方位。”布伦立即发报:“南纬34度28分,西经89度7分。”第二天凌晨,瓦尔帕莱索时间4点42分,“巴克达诺”号出现在已经恢复平静的海面上。竹筏上的人们望着“巴克达诺”号逐渐驶近。为了不激起巨浪,“巴克达诺”号放慢速度缓缓接近竹筏,来到竹筏附近时,放下了一只小船,小船上的人划桨靠到竹筏边。
这时,毕肖普在竹筏上一直注意地望着这一切。
“那个穿白衣服的家伙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位护士。收到智利电台告警电报的巴黎电台发报说“塔希提?努依”号上有一名伤员。毕肖普为此十分恼火。经过身体检查之后,全体乘员都被送到“巴克达诺”号上休息。休息片刻之后,毕肖普提出:
“我要求把竹筏拖到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我已接到了指示。”智利舰长回答说。
然后,“塔希提?努依”号的全体乘员又回到竹筏上,护卫舰用绳子拖着竹筏,并给竹筏系了一条安全带。“巴克达诺”号在不适于航行的气候条件下拖着竹筏缓慢前进。“巴克达诺”号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3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每小时6海里,军舰虽可平稳前进,但“塔希提?努依”号竹筏的头部便要沉入水下3米,舱室也将被淹没一半。
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竹筏,智利舰长把航速降到每小时3海里。以这种速度航行,护卫舰的尾舵几乎不起作用。“巴克达诺”号舰长将情况用无线电报告了智利海军部。因为以每小时3海里的速度拖航,到达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如果竹筏和拖船都不出别的问题,军舰上的燃料是足够使用的。智利海军部回电说,这种做法太危险,拖航付出的代价太大,应扔掉竹筏,将全体乘员接到军舰上。与此同时,智利海军部也向巴黎发了电报,询问法国政府是否同意承担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拖航费用。法国政府回答说:不付这笔费用。
毕肖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通知舰长,说他本人愿付这笔费用,在到达目的地以前抛弃竹筏他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那好吧。”智利舰长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