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激动得手直抖:“王大人但说不妨,我哥俩万死不辞。”卢苏用眼神支持王受的话。
王阳明点了点头说:“很好,我希望二位能帮我稳定广西。”
王受拍着胸脯说:“这事包在我哥俩身上。我二人有武装部队七万,能扫平一切王大人要扫平的人。”
王阳明笑着摇头:“你们呀,我之所以招安你们就是想让你们过平静的生活,让你们离开血雨腥风的战场,怎么可能会再把你们推到沙场上去呢。”
卢苏疑惑不解:“那王大人如果让我帮你稳定广西?”
王阳明再笑道:“很简单,解散你们的部队,回家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这就是帮了我最大的忙。而且我答应诸位,官府一定不会再发生欺压你们的事。”
二人恍然大悟,跪拜王阳明。
王阳明仅凭几封信就把广西最大的叛乱武装化解得无影无踪,这种能力在当时已知的世界上,恐怕只有王阳明才有。
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上。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对于王受和卢苏的情况,王阳明曾做过多方面的材料收集和分析。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二人并无野心,而且是无法忍受当地政府官员的欺压才奋起反抗。当他们具备一定实力后,也没有再扩展,这就足以说明,他们的本心还是倾向于和政府谈合作。他们的良知依然光明着,心肠没有变成铁石,对于这类人,用招安就最合适不过。而对有些冥顽不灵的人,比如江西叛乱大佬池仲容,就毫无效果,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虚虚实实的军事打击。
王阳明的一位弟子对老师这次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矢就解决了思恩、田州的事夸张地评价说:这比多年前大禹治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情的确刚刚开始,因为“平”和“定”是两回事,王阳明现在只做到了“平”,怎样才能让南宁地区“定”,这才是关键。
他把当初向中央政府提交的治理思、田方案迅速执行:第一步是改流为土,让当地有责任心和能力的政府官员担任军政一把手,让类似王受和卢苏这样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军政二把手和行政秘书。这样一来,军政大权在政府手里,而少数民族因为参政获取了荣誉感。双方互相监督互相砥砺,其乐融融。
第二步,把“十家牌法”在广西如法炮制。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拯救人心,通俗的说法就是思想教育。世界上最不稳的就是人心,只要人心静了,世界也就静了。百姓心中有了道德基石,才能遵纪守法,才能做个好人。普及伦理道德的场所在学校,王阳明自己出钱兴建学校,邀请百姓免费来听他和他弟子们关于良知的讲课。
据他的弟子后来说,南宁百姓听了王阳明心学课程后,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对自己从前浑浑噩噩的日子直唾弃,决心此后为人处世必以良知为师。
王阳明心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传播开,缘于心学的简易明快,更缘于王阳明在教学方法上的理念:因材施教,不以主观凌驾别人,顺着对方的思想。用心学术语来讲就是“不执”。
下面这件事就是证明。
田州城外河边有块怪异巨石,形状如乌龟,更使人惊奇的是,“乌龟”静卧不动时,田州太平无事,当它如长了脚远离河边时,田州就有刀兵。这有事实为证,岑猛造反前,“乌龟”很老实地待在河边;岑猛作乱不久,“乌龟”就离开了河边;岑猛被平定后,“乌龟”又神奇地回到河边;王受和卢苏造反时,它又离开了河边。王阳明招降了王、卢二人后,大概是乌龟的信息不灵,所以还没有回到河边。
当地百姓都确信一件事:这块石头是治乱的风向标,他们都希望这块石头永远待在河边,不要跑来跑去,背后的意思就是,希望和平,不希望动乱。
这当然是典型的迷信,不过王阳明却认为这是当地的传统,他没有理由不尊重别人的传统。所以当百姓来请他对付那块石头时,他煞有介事地在河边举行了一场巫术表演。
这场表演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把石头抬回原处,然后他趴到石头上假装和石头谈话,再然后又假装听石头说话,最后他站起来指着石头大喝一声:“你敢作乱,不怕我毁了你?”
说完,就命人取来纸笔,写下:田石平,田州宁,千万世,巩皇明。然后让人把字刻到“乌龟”身上,百姓们被这场面震住了,坚信王阳明已经搞定了这个祸害,顿时欢呼雀跃。
王阳明能搞定“神龟”,却搞不定自己的身体。在南宁操劳四个月后,1528年农历六月,他一病不起,万不得已要出去办事必须要躺在宽大的轿子里。他向中央政府提出退休的要求,桂萼死活不同意,要王阳明必须在安南的事情上给他交代。
王阳明情绪低落地对弟子们说:“广西要成我葬身之地啊。”
弟子们安慰他:“吉人自有天相,肯定能渡过难关。”
王阳明摇头叹息:“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弟子们问原因。王阳明说:“桂萼让我进攻安南,这是异想天开,他只分析了别人的缺点,却没有检讨自己的缺陷。安南的确在内乱,可广西全境有几处是安宁的?如果我不照他的做,这次广西之行的功劳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我照他的做,可能会引起更多事端。”
有弟子疏阔地说:“那咱们就回余姚,管他什么桂萼和吏部!”
王阳明听到这句话,怦然心动。如果不是发生了下面这件事,他可能真的就提前违抗中央政府的命令回余姚了。
这件事和两个地名有关,一个是断藤峡,另外一个是八寨。
雷霆扫穴
断藤峡原名为大藤峡,位于广西桂平境内浔江两岸,注意,是江的两岸。两岸之间有一条粗藤,身手敏捷的人可以攀附着这条大藤来回两岸。浔江两岸高山夹峙,山势巍峨,犬牙交错,尤以大藤两岸附近的地势最为险峻恶劣,是为大藤峡。
明帝国第七任帝朱祁钰(景泰帝)在位时,此处发生了以侯大苟为首的大规模瑶族叛乱。他们把大藤峡当作基地,并建立数个寨子(军事据点)巩固基地。由于此地易守难攻,所以政府焦头烂额。大藤峡叛乱的同时,八寨(广西红水河南岸的思吉、周安、剥丁、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八个寨堡)也凑热闹般地和政府势不两立,一时之间,广西境内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1465年农历十一月,中央政府派官员韩雍到大藤峡剿匪。韩雍文武双全,带领十万人马进入广西,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一鼓荡平大藤峡匪患,当他视察胜利战场时发现了那根藤,他认为这根藤是不祥之物,于是命人砍断,改“大藤峡”为“断藤峡”。接着又扫灭了八寨之贼,凯旋而归。
韩雍离开广西时,曾向中央政府建议说:“瑶人的性情,最不喜欢面见官吏,最鄙视官吏。如果还像从前那样以流官镇抚其地,肯定还会产生动乱。我以为应该用当地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首领作为他们的父母官,不必去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必用我们的伦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自治,只要不闹事,制度是可以改变的。”
韩雍的建议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执行,因韩雍的政策,断藤峡安静了四十多年。韩雍提出的政策的确有优点:减少了政府官员对当地瑶人的欺压,让瑶人自己治理自己,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权利。这是一种变相的民主。但也有显著的缺点:由于管理者本身就是瑶人,同宗同族的原因,他会在很多地方偏袒本民族的人,律例不能很好地执行,自然而然地就养出了一群刁民。这群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