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袁世凯传作者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袁世凯对于世界大势、国际关系,一无所知,只知顽固坚持封建的“宗藩关系”,一味醉心于权谋诈术,并自信依靠他的技术,足以控制形势,完全没有估计到朝鲜局势的变化。1893年2月,他向李鸿章报告说:“顷晤王及世子,情甚殷洽,嘱凯遇事指教,务期中东无稍芥蒂……凯乘机联络开导,与权贵闵泳骏、泳达、郑秉夏等均善。骏等迭谏王及妃诚事华、信待凯以自保。王妃均渐感悟。倘能久定此见,东方事可望渐顺。”'10'实际上,这是国王在他的高压下假意敷衍,其驱逐袁的愿望确在日增月长。同时,袁也低估了列强对朝鲜的侵略意图,他说:“美人意仅自守,素无远略。英、法、德则意实无他。倭人方亟亟自谋,断不至遽败和局。俄人铁路未竣,专虑西陲,觊觎之念尚隐未发。”'11'到1894年春,当金玉均被刺案发生,'12'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乘机煽动战争,“征韩论”甚嚣尘上时,袁世凯还向李鸿章报告说:“详审在韩倭人情形及近日韩、倭往来各节,并倭国时势,应不至遽有兵端。”'13'

其实,这时资本主义列强已先后向帝国主义转化,日、俄、美、英等国都在觊觎着朝鲜的权益,斗争非常激烈。以日本来说,它为抑制沙俄侵朝,虽然也曾一度标榜中、日“合作”,但“大陆政策”毫无改变,仅是外交策略上稍有不同。而且,由于日本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更加刺激了垄断朝鲜市场和变朝鲜为殖民地的欲望。为此,它不仅在军事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国际上也得到美国的支持。所以,一待东学道起义扩大,日本就决定出兵。乌云笼罩的朝鲜半岛,顿时狂风暴雨大作。

注释: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页14…17。

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8,页22;卷9,页13。

③金允植:《云养集》卷11,页28。

④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4,页24、31。张佩纶:《涧于集》书牍,卷6,页10。

⑤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18。

⑥《袁氏家书》,卷6,页17。

⑦同②,卷9,页5。

⑧同②,卷9,页13。

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19,页57…59。又同⑧。

⑩《袁世凯履历单》,光绪二十四年,故宫档案。

'1'《袁世凯致总署函》,光绪十一年十月二日。

'2'同④,卷8,页23。

'3'同⑥,卷6,页20。

'4'同⑨,卷18,页5…6。

'5'《袁保龄致袁世凯书》,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原件,北京图书馆藏。

'6'《李鸿章致总署函》,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7'同⑨,卷19,页53。

'8'同'5',光绪十二年五月十七日。

'9'同⑨,奏稿,卷74,页46。

'10'同②,卷12,页13…14。

'11'同⑨,电稿,卷15,页26。

'12'1894年3月,金玉均从日本抵达上海公共租界。朝鲜政府派遣刺客把他刺杀。清政府把刺客及金尸一起送交朝鲜政府。

'13'同②,卷13,页3。

甲午战争中临阵脱逃

袁世凯在朝鲜的最后几年,正是朝鲜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候。当时流传着一首凄惨悲凉的民谣:“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可见政治腐败、人民怨恨的情形。为反抗外国侵略和国内封建压迫,朝鲜人民不断掀起武装斗争,到1894年,终于汇合为声势浩大的东学道起义。

东学道是以农民为主的秘密宗教团体,他们反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学”,反对封建统治者。从19世纪80年代起,道徒迅速增多,遍及全国各地,而以南部全罗、庆尚、忠清三道为中心。1893年4月,道首崔时亨举起“斥夷讨日”的旗帜,①在忠清道报恩县聚集道徒数万人,准备进攻汉城。外国侵略者“均大恐”,“日本人尤惊扰”。②朝鲜国王“仓皇失措”,③赶忙派遣朴纯斋要求袁世凯帮助镇压起义。袁世凯诬蔑东学道为“教匪”、“邪教”,④他大言不惭地说:“邪教乌合,料必自散,倘突聚乱,不及调兵,王可选付凯韩兵千名,以凯处华捕差丁分领,由凯亲率截剿,足可殄灭。”他极力怂恿朝鲜政府先派兵镇压。并献策说:“乱党人多食少,宜先绝其粮道,自然解散。”⑤朝鲜政府听从了这个意见,派鱼允中为宣抚使,领京兵南下,隔断起义军粮道,用“剿抚兼施”的办法来阻止起义。起义者以人多粮少,粮道又为官兵所断,便暂时散去。

次年春,因全罗道古阜郡郡守赵秉甲贪婪横暴,诛求无已,东学道首领全准领导道徒和农民数千人,袭击郡府,赶跑赵秉甲,打开仓库,取出所存贡米数百石,散给贫民,提出“逐倭灭洋”、“尽灭权贵”的反帝反封建口号。在这个口号的鼓动下,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义军攻占泰仁、扶安、金沟等地,屡次打败官军。应朝鲜政府请求,袁世凯于5月调北洋军舰平远号和汉阳号轮船帮助官军运兵,又派其亲兵徐邦杰、丁得鹏带领十余人到全州,充当军官顾问,“并探报军情”。⑥官军再次发动反攻,结果又被打得落花流水。起义军乘胜攻占全州,一时南部三道完全卷入农民战争的风暴中。

朝鲜政府无力控制局势,要求清政府出兵“代戡”。袁世凯本来认为东学道是“乌合之众”,不足构成威胁,现在见局势严重,又想借以提高清政府的“威望”,为个人猎取权势,便积极主张派兵入朝镇压起义军。他向李鸿章建议说:“其内乱不能自了,求华代戡,自为上国体面,未便固却……如不允,他国必有乐为之者,将置华于何地。”因此,他认为出兵“代戡”,“自为必不可却之举”;并断定日本“如多事,似不过借保护使馆为名,调兵百余名来汉”而已。⑦

其实,日本的政策根本不如袁世凯想的那样简单。当东学道起义以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等都认为这是吞并朝鲜的机会。他们一面鼓动浪人组织“天佑侠团”,混入东学道,企图操纵起义队伍;一面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以制造战争借口。⑧日本驻朝鲜代理公使杉村原根据政府指示,6月1日派该馆书记生郑永邦访袁,刺探清政府的态度,说“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⑨袁世凯竟向他透露了清政府准备派兵的内情。⑩次日,杉村又亲自访袁,虚伪地表示“盼华速代戡”,并说“韩送文请告知,以慰盼念,傥久不平,殊可虑。”'1'袁轻率地信以为真,6月3日据此电告李鸿章说:“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2'李本来对派兵帮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道完全赞同,但怕引起日本乘机入侵,犹豫不决。袁的这个错误判断,加强了李派兵的决心。

6月4日,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正式请求“速为代戡”的电报,'3'立即奏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带淮练军一千五百名,驰往朝鲜。另派丁汝昌调济远、扬威三舰,驶赴仁川掩护。同时遵照《天津条约》,照会日本外务省。

日本政府于5月底已秘密进行战争动员。6月初,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了向朝鲜派兵的命令。接到中国出兵的照会后,立刻命令先遣部队火速出动。6月9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不顾朝鲜政府的抗议,率领“护卫队”八百人,进入汉城。海军陆战队数千人也陆续在仁川登陆。朝鲜半岛的形势遂急遽恶化。'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