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宝宝谁都不缠,自己玩儿,我猜测大概这是妈妈比较希望看到的场面,但是她就不焦虑了吗?是不是还会产生新的焦虑:“为什么宝宝对我和其他人一视同仁啊?她怎么不对我表现更多的依恋呢?难道是我没有给她安全感?”
总之,要让现代的妈妈们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宝宝缠也不好,不缠也不好,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们放心。
看得出来,不仅是宝宝依恋你(这是她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你对宝宝也是极度依恋的,而宝宝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需求。你可能当时希望宝宝能够离开自己独立玩儿一会儿,但是宝宝并不能分辨什么时候妈妈在抑制内心需求,她只知道必须满足妈妈对自己的依恋需求。也许当时你曾经努力劝说宝宝独立玩儿,宝宝更加糊涂了:我们之间素常的互动模式就是纠缠呀!怎么今天改变了呢?
另外,你也许跟自己的母亲之间有一些未解的情结,也许你幼年时母亲没有满足你对她的依恋需求(可能在你母亲那个时代人们必须抑制自己的自然感情,对孩子讲究严厉而不是宠爱),今天你母亲依然不乐意看到外孙女对你的依恋,使得你对宝宝的依恋表现感到愧疚,导致三个人之间的动力结构有些复杂和微妙。小宝宝具备一种非凡的能量,他们能够洞察成年人的心思,并对此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一点,能够觉察到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在纠缠着宝宝,觉察到自己对母亲(外婆)的抵触导致宝宝的反应,如果你能够梳理清楚自己的情绪,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与母亲和宝宝之间的动力结构,并且在宝宝缠着自己的时候不焦虑、不内疚,也不推开她,而是尽情享受,那么宝宝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的。
“怕生”值得庆贺,“认生”不是错
女儿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但是有熟悉的人带着,陌生的人来接触她,她也不要。这种情况是她很有安全感,还是说她根本没有安全感?
来信提到的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动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了呀?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假设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儿童不宜离开父母寄读
请问一下,一个6岁的小女孩可以离开父母到其他城市读书吗?当然她读的学校是封闭的。因为那里可以给她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对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她的性格很活泼,非常开朗,这对她有影响吗?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及建议。 谢谢!
简单地说,我坚决反对儿童离开父母就读寄宿学校,无论这些寄宿制院校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奢华舒适的环境以及高等优越的学习条件。孩子最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是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父母最最需要的,是亲手抚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漫长的,需要18年才能称为成年。即便成年之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络也是紧密的,父母仍然是自己的底线、后援、永远的港湾。对父母的感情依恋在幼年期得到完全满足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很高,幸福指数自然也高。这种充实的安全感会伴随他们一生,父母的爱会支持着他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甚至在父母已经逝去之后。
把孩子送走,无异于给社会增添一名父母双全的孤儿,为将来的家庭关系埋下定时炸弹,并且导致孩子终身难愈的心理伤痕。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会感到被亲人抛弃了,孤立无援,产生自卑,失去安全感。她会认为自己对父母来说不重要,继而感到作为一个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她也会以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好,才被父母推走。你们作为她的至亲,则会错过了解她、与她建立良性沟通的机会。将来她回家了,即便能够享受到团聚的快乐,但你们的心灵之间已经形同陌路,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悲哀。
无论表面上多么活泼开朗的孩子,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灵来说都是一个重创。大家对寄宿的孩子有一种误解,以为只要他们看上去阳光开朗、独立成熟,或者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就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认为这是寄宿的好处。然而,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并非立刻显现。事实上,大部分孩子早已习惯将自己的感受深深地埋藏起来——因为流露出来是没有用的,父母已经在最大意义上拒绝了他们,没有人倾听他们、保护他们,他们只能以强硬的外表来保护自己。儿童被迫过早地形成坚强独立的外壳,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都是一种重度的损伤。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损伤,可能会在这个人结婚之后,尤其是生养孩子之后,才初露端倪。很多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忍受不了跟孩子分离,对孩子过度依恋、过度保护,究其根源,恐怕都是童年时期曾经遭遇过亲人有意无意的“抛弃”。
总之,请你们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言,一时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都是寄宿的错
我的女儿快8岁了,上二年级。老师说我女儿个性太强了,吃不得半点亏,跟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不但动口,还会动手。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但她反应太过了,太计较,从不谦让,决不委婉,太直了。批评她时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之后又故态复萌,不改正。因为她是住校生,所以回到家也没发现她这方面的问题,这种性格以后在社会上肯定会碰壁的。请问专家,我该怎样帮助她呢?你女儿的问题,恐怕是寄宿引起的。她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所以表现得不能忍受挫折。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离开父母生活呢?我坚决反对未成年孩子离开父母,无论是让别人代养还是寄宿学校,都会将孩子变成一名父母健在的孤儿。
从你女儿身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出寄宿对她造成的伤害。首先,她积蓄了很多愤怒,无论哪里有一个出口,就爆发出来。和同学产生矛盾是一个很好的宣泄口,她内心的一腔怨愤一泻千里,她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这些愤怒的来源就是她潜意识里感到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她不敢对父母公开表示怨愤,她可能都无法意识到这些怒气的对象其实是父母,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一切作为都是无比正确的。但是她的确很气愤,一有机会这些怒火就会熊熊燃烧,连她自己可能都莫名其妙。
其次,她容忍不了别人和她产生矛盾,因为缺乏父母的爱和接纳,她不能爱自己、接纳自己,也就无法接纳他人。她像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小刺猬一样,无论谁来,都剑拔弩张,狠狠地刺过去,以保护自己。她觉得自己不可爱,感到很自卑,所以更受不了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爸爸妈妈都不容我、不爱我,还有谁会容我爱我呢?同学们肯定都不喜欢我!那好吧,我也不喜欢他们!看他们谁敢来惹我!”甚至有时候别人无意间的话语、没有恶意的评论,在她听来都是针对自己的,让她无地自容,只能操起武器,杀将过去。
有安全感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他们能够将人和事分开,就事论事。别人提个意见,他们会理性地对待,看到是不是的确自己的行为引起了矛盾,而不会将其视为对自己整个人生价值的否认。缺乏安全感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会感到所有的不同意见都是在攻击他个人、在否认他的价值,他们也会因此质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受到威胁。这令他们痛苦万分,所以他们会表现得不能容忍他人的意见,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手段。
孩子和父母拥有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当中。孩子与父母关系亲密而温馨,孩子与他人也会和睦相处。如果父母拒绝与孩子结成亲密的关系,孩子则会以冷漠、拒绝和攻击性来对待他人。跟父母不亲密的人,会害怕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承受了伤害,就变得害怕亲密关系再次伤害自己,并且在内心和行动上都披戴上坚硬的盔甲,令人难以接近。
建议你将孩子接回家来,重新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并且修复女儿和父母的关系。孩子还小,一切都还来得及。
面对事业和分离
因公司人事调动,3月份我将被调去距我现在所居住城市很远的北方城市工作(至少3年)。对我来说,这是我期盼很久的机会,所以,虽然对正处在创业初期的丈夫和刚满两岁的女儿感到非常的抱歉和愧疚,但我还是决定接受公司的调令。让我感到最不放心和不安的还是女儿,虽然原来她也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的,但起码每星期我会去看她两三次(每次待3个小时左右),而且,基本上每星期带回家自己带一两天。可以后,我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三四天左右)。而且,明年3月份(女儿26个月)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孩子生活环境和模式发生这么大变化的时候我却不能在她身边。书上说3岁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可我和她爸爸都不能陪在她身边(她爸爸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不过庆幸的是女儿虽然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但性格很不错,也很活泼,也还算懂事。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环境所迫,现在的她表现得比同龄的孩子更独立和会照顾人。
还有两个月我就要走了,小巫老师,现在和今后,我们应该为女儿做些什么,也许该说是能为女儿做些什么,来尽量减少我们给孩子带去的负面影响,或者是伤害。
我还很年轻,我不想停下我事业上前进的脚步,可我知道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很害怕,怕我这次的决定会给她今后心理和性格的成长造成阴影。我很迷茫,我很害怕。
关于你的问题我想了很久,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样的回复。我能体会你现在的焦虑心情,我也感到很痛心,因为我无法向你提供安慰,更无法帮助你减轻你目前所感到的愧疚。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在事业和女儿之间选择前者,或者说,你已经决定让女儿成长为一个父母健在的孤儿,那么没有任何你可以做的事情能够减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后果,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会自动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选择做父母,后果就是制造了一个尚不能自立存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担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放弃养育儿女的责任,其代价就是孩子要付出他一生的幸福和安宁来支持父母的这个决定。
你认为女儿活泼懂事,那是因为你仅仅是一个在她生命中偶然出现的陌生人。儿童在陌生人面前总是会表现得比较乖巧,因为她不能放松做自己,因为她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是否会有耐心来包容、接纳她的本性。你和女儿之间的这种陌生关系还有更复杂的一层,那就是她知道你是那个本应跟她关系最密切的妈妈。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了?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乖呢?那我表现好一些吧,没准儿妈妈会喜欢我,再把我领回家。”
你说得对,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不可替代的。我毫不怀疑孩子的爷爷奶奶一定非常爱她,但是隔代抚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无论爷爷奶奶怎样尽心尽力,孩子仍然不会摆脱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并且会由此对父母埋下很深的怨恨,也无法确定自己生存的价值。
很多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不会在童年马上表现出受伤害的症状,但是这种伤害却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将来会找到宣泄的出口。如果你还计划将来有一天和女儿同住一个屋檐下,在她青春期的时候,你会为今天的省心省事付出代价的。当然代价最惨重的,还是你的女儿。她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自卑自贱的阴影里——连最亲密的妈妈(还有爸爸)都不要我,我还值得谁来爱呢?她和男人的关系会比较糟糕,她会追求那些不爱她乃至伤害她、抛弃她的人,因为对于她来说,得不到的爱才是爱,爱意味着距离、冷漠和痛苦。她也会变得忌妒心和占有欲都比较强,因为她害怕(再次)被抛弃,但是她似乎无法逃脱这个命运。(我祈祷她能幸运地遇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包容她的一切,允许她修复自己的伤痕,真正成长起来。遗憾的是,这样的男人比较罕见。)
如果你真想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可以做这样两件事:要么留下来,把孩子接回家,自己抚养;要么把孩子带在身边,跟你北上。
如果你仍然决定将女儿扔在身后,那么将来你把她接回家的时候,请像一个陌生人那样尊重她的个性,而不要以一个长辈的姿态去参与她的生活,无论她的选择和决定如何令你难以接受。不要期待她会听你的,因为你早已经放弃了这个权利和资格。
借此机会,呼吁天下人:假如你没有准备好亲手抚养孩子,请不要轻易将一个无辜的生命带到世界上来。养育孩子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我们的养育手段及其后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