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人类跟动物不同。人类既明白做人要有孝心,更清楚对孝本身,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能死搬硬套。
这一点,就是《中庸》关于孝的学说了:孝必须以敬为先。
孝以敬为先是什么意思呢?
在《论语》里面,孔子曾经感叹道,人们对孝的理解仅仅是指养活父母。
可是,孔子反问说,人们还会养活很多宠物,像狗、马之类的。如果孝指的是养活父母的话,那和养活狗、马这些宠物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孔子才说,孝绝不仅仅指养活父母,而是要以敬为前提。这就是孝以敬为先的含义所在。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也并不少见。
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比如工作忙,或者不愿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等,认为只要给父母足够的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尽孝心了。
与之相对比的是,这些人家里养了很多宠物,他们对宠物可说是疼爱之至。那样子,好像自己的亲生父母连宠物都不如。这怎么说得上是孝呢?
更有甚者,他们对父母的“敬”,是敬而远之,也就是根本不跟父母往来,连逢年过节都不去探望父母,这就更加不是孝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孔子才说,孝以敬为先。不真心尊敬父母,是称不上孝的。
孝以敬为先,用另外一句话说,就是孝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
孔子曾说:“三年不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父亲去世之后三年内,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事,可以称得上孝。 。 想看书来
4。孝以敬为先(2)
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父亲去世之后,一般要哀思三年。在这三年里,出于思念,是不能改变父亲生前的做事原则的,即便父亲的做法不对。
然而,孔子的这句话也留下了一个“尾巴”:三年不改于父道,那么三年之后呢?这就要看情况而定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孝,也是要随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
假如一味地顺从父母,是称不上孝的。
大家都知道,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被后人尊称为曾子。
据说,有一天,曾子在自家地里锄瓜,一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的根锄断了。
曾子的父亲叫曾皙,是个脾气很不好的人。
他听说后,怒气冲冲地抄起一根大棒就打曾子,竟然一棒把曾子打昏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
然而,曾子醒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忙向父亲道歉:“刚才我做错了事,得罪了您,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打我,没闪着腰吧?”
说完,曾子就去弹琴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以表明自己根本没有生父亲的气。
这件事情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很不高兴地对其他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
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让师兄弟们向孔子询问原因。
孔子解释道:
“当年,舜的父亲瞽叟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对舜常常非打即骂。可是,舜却跟曾参不同:瞽叟让舜做事情时,舜总是在旁候着;可是瞽叟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就是说,如果责罚很小,舜就会默默接受;可一旦父亲发怒,要拿大棒打他,舜就会躲得远远的。
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害怕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罪名啊!
可曾参呢,他明知道父亲在气头上,下手没有轻重,要真把他打死了,那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之地吗?何况,杀了人,官府不还得治他父亲的罪吗?”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所说的孝,绝对不是一味地顺从。
如果只是对父母言听计从,而不管他们的做法对还是不对,会造成什么后果,是会出现差错的,甚至还有可能酿出惨剧来。
由于这个原因,西汉末年的大学者刘向才会说,“以曾子的才华,又身处圣人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度是多么重要啊!”
要想把握好孝的度,首先要对父母的各种吩咐、要求,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