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薛瑶的汇报材料和ppt进入被院长反复修改的折磨阶段,而京城大学也进入了学术季,今年搞得轰轰烈烈,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学术竞赛,于果跟薛瑶说,她也想报名参加。
薛瑶自然是支持的,和于果开半天的会,研究她的参赛课题。
所以于果步了她导的“后尘”,开始熬夜写论文,写ppt,找薛瑶帮着改稿,而薛瑶本身还有自己的稿要改,师徒两个进入从早到晚的忙碌里,干脆一起呆在实验室里,薛瑶戴着眼镜敲电脑,于果的一张嘴开始喋喋不休。
“这次学术竞赛竞争挺激烈,报名好多人。”
“因为去年校庆没举办的原因吧。”
“对,而且研二和博士的都扎堆,为了找工作。”
薛瑶嗯一声。
“不止研二和博士,今年本科生居然也有不少报名的,还有一个黑马。”
薛瑶改论文的手一顿,脑子里奇怪地出现高质量小孩的名字。
“不知道您听说过没,刚刚16岁的大一新生,还没分化呢,在学校里很出名,仔细想想她本科毕业也才不到20岁,看样子是一定要读研读博的,博士毕业也才二十五六的样子,真厉害啊。”
托“成名要趁早”的认知,大部分学生在三十岁之前都会有年龄焦虑,这个年纪读研读博,还没有进入社会确定工作,又到了结婚生育成家立业的年龄,还有迟迟毕不了业的,更是要钱没有,要工作没工作,似乎到了这个年纪,有无数的事情要等待她们去做,能握在手里的东西又那样少,前路迷茫,难免会有些焦躁不安。
所以高校中很推崇那些少年天才,最年轻的博士,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院士。
“您27岁就已经博士毕业,28岁聘上了副教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她搞不好能超过您诶,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拜一对醉心学术的父母所赐,薛瑶上学早,她17岁上京大,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同样也是意外去世的父母帮了她最后一次。
她算是被照顾,破格聘用的。
薛瑶没接于果夸赞的话,夜里的实验室安静了一会儿,薛瑶才说:“大一就能报学术竞赛了?”
于果的话题成功回转:“一直都让,只是大一的小孩哪有几个有研究成果的,但是她有,论文纯英文写作,经管院的院长眼睛都看直了,力推她往上走,据说质量很高,一般的硕士都比不上,特别受她们院重视。”
哦。
薛瑶把目光转回电脑屏幕上。
终于帮于果把她的终稿审完,于果各种“我导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导”吹捧薛瑶,薛瑶被哄得心情不好不坏,于果说导我请你吃夜宵吧,薛瑶看了她一眼,于果闭嘴,改口道,明天我给你点奶茶和小蛋糕,点一兜。
薛瑶把眼镜拿下来捏捏眉心:“滚回去睡觉。”
她不想喝奶茶,想喝酒。
陈童接电话还算快:“嘿,没睡呢?”
薛瑶:“你干嘛呢?”
“写稿子呢。我磕的cp又发糖了,我都没时间写同人文,啧啧。”
薛瑶一听,没时间,估计出不来,于是哦了声。
“想喝酒?”
“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