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北风怒号着席卷大地,坚韧的白草被狂风摧折,在这胡地,八月就已雪花纷飞。仿佛在一夜之间,春风悄然拂来,使得千万棵梨树繁花怒放。雪花纷纷扬扬地飘入珠帘,打湿了罗幕,即使身着华贵的狐裘也难以感到温暖,锦被更是显得单薄。将军的角弓冻得难以拉开,都护的铁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无边无际的沙漠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万里长空中凝聚着忧愁惨淡的阴云。在中军大帐里摆设酒席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同合奏,为这别离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热闹。傍晚时分,辕门前大雪纷纷飘落,狂风猛吹,红旗被冻得僵硬,竟无法飘动。在轮台东门送你离去,你启程之时,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路迂回曲折,你的身影逐渐消失不见,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痕迹。
二、诗篇背景:
此诗是岑参在轮台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当时,他置身于西北边陲,亲身经历了边地的严寒与荒凉,也深切感受到了戍边将士们的坚韧与豪迈。他的上司武判官即将归京,岑参在这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为其送行,触景生情,将内心的感慨与不舍化为这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三、赏析分享:
1。奇异的雪景描绘:诗的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刚劲遒劲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狂风的凶猛和大雪的骤然而至,凸显了边地气候的恶劣与无常。“胡天八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的独特性,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惊艳绝伦的妙笔,将纷飞的雪花比作春天怒放的梨花,瞬间把酷寒的雪景转化为充满生机与梦幻的美妙画面。这种新奇独特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创造力,更体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2。寒冷的环境烘托:“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通过对室内人物的感受和室外军备状况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边塞的极度寒冷。雪花飘入珠帘,打湿了罗幕,即便身着华贵的狐裘和锦衾也无法抵御寒冷,足见寒意之深。而将军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都护的铁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更是从侧面展现了严寒对军事行动和将士们身体的巨大影响。这种对寒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烘托,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寒意,也更加凸显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卓绝。
3。宏大的雪景构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以其广阔无垠的视野和豪迈奔放的气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雄浑壮阔的边地雪景图。浩瀚无边的沙漠中,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仿佛大地被冻结;万里长空中,阴云密布,愁绪凝结,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边地雪景的广袤辽阔与雄伟磅礴,更营造出一种凝重悲壮、肃穆深沉的氛围,为下文的送别之情奠定了沉郁厚重的基调。
4。热闹的饯别场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环境中,中军帐里却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丰盛的酒席为即将归京的武判官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合奏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欢快而又略带忧伤的离别之歌。这种热闹与寒冷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边地将士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的豪迈洒脱与热情奔放,也让这别离的时刻充满了温馨感动与深情厚谊。
5。深情的送别画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傍晚时分,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于辕门之外,寒风凛冽,红旗被冻得僵硬,无法随风飘动。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诗人在轮台东门送别友人。友人离去时,大雪漫天飞舞,铺满了蜿蜒曲折的天山道路,增加了行程的艰难和离别的伤感。这一系列生动而又凄美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6。余味悠长的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全诗最为动人的结尾。当友人的身影随着山路的迂回曲折而消失不见,诗人仍久久伫立在原地,凝视着雪地上那一行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惆怅。这一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在寂静的雪景中感受到那份深沉而又持久的离情别绪。
四、深度思考:
1。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的交织:这首诗中,边地的严寒雪景与诗人和将士们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张力。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成为了情感表达的深厚背景和强烈催化剂。在面对极端自然环境的挑战时,人类的情感并未被寒冷所冻结,反而在困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我们不禁思考,在生活中遭遇艰难险阻、困苦逆境时,如何像诗人一样,坚守内心的温暖和善良,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自然环境的严酷如何塑造并考验着人类的意志和情感?又如何成为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和情感升华的契机?同时,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又如何赋予自然环境以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冰冷的风雪中感受到温暖的情谊,在荒芜的沙漠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在大自然的无情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2。离情别绪中的豁达与坚定:诗中的送别场景既有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又展现出一种豁达和坚定的胸怀。在人生的旅途中,离别是不可避免的旋律,它伴随着成长、变迁和追求。当我们站在分别的十字路口,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去,如何在悲伤的泪水和无奈的叹息中寻找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如何像岑参笔下的人物一样,将离别的痛苦转化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将眼前的分别视为人生长河中的短暂波折?如何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坚守信念,相信距离无法阻隔真挚的情感,时间无法磨灭深厚的友谊?这种在离情别绪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与坚定,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境界。它教导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离别时,不沉溺于悲伤,不畏惧于未知,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去守护心中的真情。
3。边塞生活的苦与乐: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如寒冷的气候、紧张的军备和物资的匮乏。然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我们也看到了将士们的乐观与豪迈,他们在冰天雪地中饮酒作乐,以音乐抒发情感,以友情温暖彼此。这让我们深刻地思考,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究竟如何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还是依靠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相互支持?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在边塞生活中得到了最为鲜明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仅仅来自于物质的丰富和环境的舒适,而更多地源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追求。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能否像边地的将士们一样,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从艰难的境遇中汲取力量,以苦为乐,笑对人生?这种对边塞生活苦乐的思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更能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4。诗歌艺术中的动静结合:整首诗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既有狂风飞雪的动态描写,如“北风卷地白草折”“纷纷暮雪下辕门”,又有百丈冰、万里凝的静态刻画,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入微。动态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风雪的狂暴和力量;而静态的刻画则给人以沉思和遐想的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氛围。我们不禁思考,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动静之间的转换和对比如何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何通过对动态元素的捕捉和静态元素的营造,使作品在节奏上产生起伏变化,在情感上形成张力和层次?这种对诗歌艺术中动静结合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更能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五、考点荟萃:
1。雪景描写的艺术手法:深入细致、抽丝剥茧般地分析诗人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精妙绝伦的比喻,以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夸张与对比手法的融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边塞雪景的奇异、壮美、雄浑与苍茫。深入探讨诗人对雪景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形态的细腻勾勒、质感的逼真描绘等方面的卓越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雪景的精心描写来烘托气氛、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暗示主题。同时,思考诗人在雪景描写中所融入的个人感受、想象和联想,以及如何通过雪景这一自然景观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生哲理、寄托文化情怀。
2。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精心研究、全面剖析诗中对寒冷环境入木三分、细致入微的刻画,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经典语句,以及这些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之间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关系。思考环境描写如何通过感官刺激、心理暗示、象征隐喻等方式增强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复杂性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恐惧忧虑。同时,探讨人物情感如何反过来赋予环境描写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使其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景观,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和情感寄托。此外,分析环境与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诗歌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人文关怀。
3。诗歌的结构布局: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剖析诗歌在结构上的独具匠心、精妙绝伦的起承转合,如从开篇对奇异雪景的震撼描绘到中间热闹饯别场景的温馨展现,再到送别过程的深情刻画和最后的余韵悠长的收尾,探讨这种结构安排如何使诗歌在内容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情节上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情感上逐步升华、渐入佳境、感人至深。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过渡、呼应、铺垫等手法来实现诗歌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研究诗歌结构与诗歌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来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4。多元文化的融合:诗中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出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边地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深入分析这种文化融合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表现形式和独特作用,如音乐元素如何增添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展现边地生活的特色风情。探讨多元文化融合在唐代边地社会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融合对促进民族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创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鉴唐代边地文化融合的经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5。诗歌的主题与时代价值:全面深入、细致入微地探讨诗歌所蕴含的丰富多元、深刻独到的送别主题、边塞情怀、爱国精神以及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和赞美,思考这些主题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同时,将诗歌置于当今社会的时代语境中,思考其对我们理解友情的真谛、正确面对人生的离别、坚守岗位的责任担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所提供的宝贵启示和借鉴意义。探讨如何在传承和弘扬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念,赋予诗歌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其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真挚深沉的情感内涵、丰富多样的文化价值和高超精湛的诗歌技巧,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和全面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唐代边地的壮丽风光和独特风情,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和细腻情感,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获得对人生、自然、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思考和宝贵启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以这首诗为典范,不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