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与突厥之战
历史背景
突厥早在北魏时兴起于阿尔泰山南麓,于552年脱离柔然完成统一。木杆可汗灭柔然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国。突厥版图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1]。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由于突厥时常南下掠夺中原的人口和财富,北朝各国采用和亲政策或朝贡策略以安抚突厥。隋初,突厥发生贵族内乱,大可汗沙钵略可汗只好分立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玷厥为达头可汗等共称四可汗以共享权力,此外还有步离可汗。
北周权臣杨坚系出华阴杨氏,是世族中的高门,杨坚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正后。北周宣帝去世后,于581年二月代周称帝,建国隋朝。隋文帝建国后冷落突厥,进贡礼数微薄,使得突厥各部怨恨隋朝。而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战争过程
突厥攻隋第一战
日期:581年-582年
地点:北方长城一带(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与内蒙古等地)
结果:突厥获胜,掠夺陇西一带。
指挥官:
(隋朝)隋文帝、阴寿、虞庆则、杨勇、韩僧寿、达奚长儒、贺娄子干、叱列长叉
(突厥)沙钵略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步离可汗、高宝宁
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联合原北齐守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隋文帝紧急令边防加强戒备,加筑长城,派阴寿率兵驻幽州(今北京市),虞庆则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太子杨勇驻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共同抵御突厥。
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入侵隋朝,隋将韩僧寿和李充成功抵御突厥军。5月,营州高宝宁带领突厥兵攻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沙钵略可汗尽起本部兵10万,又率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步离可汗等人,共率领40万大军攻入隋长城以南。6月,隋将李光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击败突厥兵。突厥主力沙钵略可汗与隋将达奚长儒发生激战,当时突厥兵10余万,隋军才3000人。隋军集结在一起,四面抗拒,连续激战3天,作战14次,隋军兵器用光,就用拳头相拼,手上的骨头全部露出来。这场恶战杀死突厥兵1万余人,隋军也损兵折将十之七八,突厥兵撤军而回。
在西北地区,突厥军进犯兰州时又被隋将贺娄子干打败,但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县)、豳州(今陕西省彬县南)等地成功击败隋将冯昱、李崇、兰州总管叱列长叉。583年突厥军深入掠夺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金城(今甘肃兰州市)、弘化(今甘肃庆阳市)、延安、上都(今陕西富县)等陇西陕北六郡。沙钵略可汗本来还想继续南侵,但因为其侄染干与叔父达头可汗发生纠纷,只好率军北返。
隋反击突厥之战
日期:583年-584年
地点:北方长城一带(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与内蒙古等地)
结果:隋朝获胜,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
指挥官:
(隋朝)隋文帝、杨爽、杨弘、窦荣定、阴寿
(突厥)沙钵略可汗、高宝宁、阿波可汗
隋使长孙晟在北周时曾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后,并且长时间留居突厥,他了解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之间不和,建议隋文帝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隋文帝采纳他的策略,派元晖出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道结交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可汗之弟),以分化沙钵略可汗的力量。
583年,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豆卢勤与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率领李充等四将出朔州(治今山西朔县)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相遇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杨爽听从李充建议,令李充与李彻领精骑5000,乘突厥军尚未准备时突袭。突厥军遭遇隋军突击而惨败,沙钵略可汗丢盔弃甲,士兵死亡大半。杨弘率豆卢勤等人率数万隋军出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道,与突厥军遭遇,战而胜之。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击破高宝宁,平定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
5月,隋将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与突厥阿波可汗发生高越原之战。窦荣定数次击败阿波可汗军。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争取阿波可汗归隋,以孤立沙钵略可汗。8月,隋朝派遣高颎出宁州道,虞庆出原州道,两路出击突厥。
沙钵略可汗得知阿波可汗归隋,率军袭破其居地。阿波可汗逃归达头可汗后率军回击沙钵略可汗。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可汗废黜,也逃归达头可汗。至此,突厥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相互攻伐不已,最后阿波可汗领有大漠西部与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地,建国西突厥汗国,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为可汗。而原突厥汗国改称东突厥汗国,依旧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583年突厥苏尼部万余人归隋,达头可汗降隋。584年春,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压力下,向隋朝请求援助援军下击败阿波可汗,并且向隋求和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