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古代历史文章 > 安丰之战(第1页)

安丰之战(第1页)

安丰之战

起因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动了第一次全面侵宋战争。两年间,蒙古军的铁蹄踏遍荆襄、川蜀,使南宋的中、西两处战线惨遭破坏。1237年十月,蒙古军在宗王口温不花、汉将张柔的率领下于东线又发起入侵,探明宋军在两淮的虚实。

很快十一月,南宋在淮西的门户光州(今河南潢川)被攻破。接着,蒙古军分四路攻掠淮西:口温不花率主力南下,围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史天泽部先向西攻陷复州(今湖北天门)后,又向东攻打安丰军。由于蒙古军久攻黄州不下,口温不花又转战安丰,从而构成了对安丰的全面围攻之势。

安丰军是南宋在淮西的一个军城,位于淮河中游之南。如果对安丰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的话,那么位于淮河南岸、与其遥相呼应的寿春,想必就很熟悉了:著名的南北古战场。由于这一带水流较浅,骑兵很容易涉水渡河。拿下这里,就能使北军更快地进入江北地区,因此是历来南北兵家必争之地。

战斗经过

安丰守臣杜杲是南宋有名的城防将领。虽然是文官出身,却胆略过人,早年和金军交战时曾经面中两箭,却沉着不乱,照样指挥,直到战斗胜利结束。对于蒙古人的入侵,杜杲一直高度戒备,和儿子杜庶很早就着手巩固安丰城防。1236年,蒙古军曾尝试攻打安丰,杜杲一面命杜庶转运粮饷接济,一面在城边设下伏兵。果然蒙古军冒失地入城,被杜杲一举击退。当然,1236年的进攻可能是次打谷草;1237年的这次攻城,蒙古人号称“扫地而来,大设攻具”。口温不花更是受够了孟珙的气,将黄州城下的怒气(参见黄州之战)全都向安丰城发泄而来。

蒙古军先利用火炮攻城,集中轰击安丰城的楼橹。这种炮不是靠火药发射的,而是一种抛石机,发射时数百人在后面拉扯,每一个炮弹都有如磨盘大小,声势浩大,“中楼橹立碎”。杜杲一开始是不断修补,后来听从部将王安的建议,发明了一种用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称为“串楼”。其方法是用硬木搭建好的临时敌楼,架在城壕边上,下方环以羊马墙,上方用木板围起,中间开设箭窗。这种串楼由于是简易结构,虽说被炮石砸中的地方当场就会塌毁,但别处还能用,所以反倒比主城墙的敌楼实用性强,往往能抵御蒙军两至三炮。杜杲制造了上千间这样的敌楼,布置成防线,哪个楼被击毁了就换一个新的上去,就如同一道移动城墙。这样一来,蒙古军的炮石再猛烈,却始终攻不下安丰城楼。

由于安丰城有宽广的护城壕沟,蒙古军便发明了当时的新式战术,派兵填平壕沟,给攻城创造通道。于是蒙古兵冒着城上的矢石,冲到城下用木石填平护城壕;木石填不满的,干脆“驱人填之”。经过长时间的围攻,蒙古军终于用石头在安丰的护城壕沟河上填出二十七道坝桥,可以直接攻击安丰城,但杜杲马上派兵攻夺城壕沟内侧的二十七个桥头,激战后扼住了蒙古军的攻势。蒙古军又组织了一批敢死勇士,身批十余层牛皮做的厚甲,连面部都罩住,号称“八都鲁”,向宋军发动冲击。杜杲又利用再严密的铠甲也不能完全遮住眼睛的特点,挑选了一批宋军中的神射手,使用一种特制的小箭,专门射击蒙古军的眼睛,杀伤大批“八都鲁”的敌兵。

此外,面对守城器械多不应手的弊病,杜杲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大量武器。其中“三弓弩炮”史载可以手动,射程达到千步,比宋军的制式武器神臂弓还厉害。刚刚提到蒙古军填濠筑坝,杜杲就发明“平底船”,让宋军坐船击杀填濠的蒙古兵。他还制造了一种排杈木,具体功用已不得而知。

随着蒙军攻城时间的拖长,各路宋军援军也接近安丰,池州(今安徽池州)都统制吕文德便是第一个率援军到达安丰城外的宋将。但是蒙古军严密包围了安丰城,于是吕文德便先派出少数兵力,在相反方向扎了一座营盘,而自己率军悄悄潜到另一边。蒙古军以为假寨是宋军来援的主力,于是就组织兵力去攻击宋寨,结果却是打了个空寨,这时,吕文德便趁蒙古军主力转移的时机,一举突破蒙军包围圈,杀入安丰城中与杜杲会合。宋军士气大振,并且获知了外围宋军的部署和作战计划。

蒙古军在宋援军入城后,加紧攻城。他们乘东南风大起,纵火放烟,企图火攻。不料老天不肯帮忙,“俄而反风,雨雪骤至”。杜杲当机立断,密约与淮东的余玠、赵东、夏皋等诸路援军内外夹击蒙古军。杜杲首先遣猛士夺取城外的大坝,“将士皆奋跃死战”;然后和城外援军夹攻敌军,蒙古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结果

安丰前后被围三个月,杜杲多次率军抵抗蒙古军[1],有身穿“紫金泥团花龙袍”的“叶国大王”(失其名)被宋军斩杀,大半攻城器具都被宋军焚毁。安丰之战,是宋军在两淮战场几乎与黄州大捷同时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胜利,史称“淮右以安”。宋廷为了奖赏守城将士,也颁发了30万贯犒劳费。战后,杜杲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并在半年后的庐州保卫战中再次立功,升任淮西制置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