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再进一步说,你说你今天眼睛闭起来看到暗相,这就是五脏六腑。为什么呢?是内对嘛。什么叫内对?内对就是我眼睛可以旋转:我眼睛可以看到外面,我也可以旋转一百八十度看到里面,叫内对。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纵然你今天离开了外见,外面的这种所谓的见,你说:诶,我不必在外面相对,我在里面也可以相对,这是内对。就是我的眼睛可以回光返照一百八十度,在背后相对的。那么相对的结果呢?我眼睛一闭起来,眼睛马上转一百八十度过去,看到了五脏六腑,看到了一片的暗相,这个就看到身体里面了。那这样讲,佛陀说,你眼睛打开的时候看到光明相,看到山河大地,你的眼睛既然那么厉害,可以向前看,向后看,那你为什么看不到你的脸部呢?你的脸部距离还比较近,你的眼睛能够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旋转,那你为什么看不到你的脸部呢?我们有的脸部看得到有的看不到,所以不合道理。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说你眼睛看不到,那表示你的眼睛没有那么厉害,可以旋转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不可能。你想想看,五脏六腑这么远,你都看到了;你的脸那么近,你都看不到。所以看得到五脏六腑而看不到脸,是不合道理的。如果说你一定看得到你的脸,“见面若成”,那么你的心跟眼睛一定在虚空,只有一个东西在虚空,才看得到你全部的脸。所以表示说这个内对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你眼睛没那么厉害,不可能作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旋转,不可能。因为你再怎么旋转,你看不到你的面、你的脸部,所以由此类推,你一定看不到你的内脏。
子二、破其转许在空
看第二段,破其转许在空。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这又是怕阿难尊者辗转地计度,又再进一步地追问,说:如果你说:诶,我看得到我的脸,即便我的眼睛、我的心在虚空也无所谓嘛……如果说你的心跟眼睛都在虚空,就有一个问题:那你这个心跟眼睛就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它跑出去了。这样的话,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佛陀今天看到你的脸,那么佛陀的身就是你的身体了。你看:你看得到你的脸,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那佛陀也看得到你的脸,那么佛陀的色身就是你的色身,因为你的色身变成在外面。那么这样有什么问题呢?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你的眼睛在外面,你的心也在外面,你的眼睛跟你的心都跑到外面去了,那你这个本来的身体还有没有感觉呢?还有没有痛的感觉、痒的感觉?因为你的心跟眼睛都跑出去了嘛,因为你执着你一定能看得到你的脸,所以它只好跑出去了。跑出去了以后,你现在的身体还有没有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已经跑出去了,还有没有感觉呢?
子三、破其转许两觉
再往下破,第三段,破其转许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如果你说“身眼两觉”——你一定要执着说,我外面的眼睛有一个感觉,我的身体也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你有两种感觉。你有两种明了知觉的感觉,那你一个阿难尊者的生命体,有一天成佛的时候,你成两尊佛。因为你有两种感觉,你有两个明了性,以后你同时成就两尊佛——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觉性只有一尊佛,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一种有情的觉性所成就的。如果你有两种觉性,那你就成两尊佛。这跟事实不相符合。没有一个人说他成佛以后,同时成就阿弥陀佛、成就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可能!即便佛陀可以互含互摄,阿弥陀佛的心可以摄入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可以摄入阿弥陀佛,那也是两个心识相互作用。那是两尊佛相互作用,佛的心是无障碍,但是这毕竟还是两尊佛。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色身,只可能成就一个感觉,成为一个佛。
癸三、结破
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因为不合道理。
蕅益大师说,这个七处破妄,其实就是在征心,在找那个心在哪里。就是说你这一念心在哪里,你找找看。蕅益大师说,其实后世的禅宗基本上不看经典,但是他一定要看《楞严经》。你看禅宗的传承,从初祖开始,几乎都是《楞严经》的观念。二祖慧可大师参访初祖,说:弟子心不安,乞和尚开示甘露法门。向初祖求法。初祖什么法都不讲,就问他说:你心不安,你把心找出来。结果二祖一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这样就安了。你不随它转就好,它没有自体嘛,你干嘛去安它呢?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就消失掉。你一天到晚管它,越管越复杂嘛。
我们这一念妄想最喜欢你跟它纠缠在一起,那样就没完没了。讲实在话,妄想最怕的是什么?最怕你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怕死了。你只要去看妄想从哪里来,妄想就消失掉。它自然消失,它禁不起你这样看的。你看二祖问初祖:将心来,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看四祖去找三祖也是一样:我心中有很多挂碍,请您告诉我一个安心法门。三祖说:谁绑住你了?一找,诶,觅之了不可得,没有人绑住我。好,那就是安心法门。乃至于你看我们禅宗到末流参“念佛是谁”,说你不要一天到晚念佛,向外攀缘,你想想看那个能念的心是从哪里来。一找“念佛是谁”——觅之了不可得。
蕅益大师说,你不要看这七处只是破妄,它密显真心。利根人破妄的时候,他就能够显出真实本性,了解真实本性以后你就能够称性起修,随顺本性。你以后的修行是从里面发动出来——称性起修,依体起用。你不是从表层上修行,表层意识是受外境牵引的。你有时候心情很好,有时候心情不好,晴时多云偶阵雨,这你就没办法修行,因为你的心是被外境牵动的。
所以蕅益大师说,七处征心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逆流照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习惯是向外攀缘的一种生死流。我们习惯顺从妄想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没完没了了,这个生死的梦就永远做不完。那怎么办呢?逆流!就问你这念心从哪里来,逆生死流去观照我们的本性,把妄想的真实体给它破坏掉。这个时候你整个生死就没有根了,生死之花自然就枯萎了。
其实生死本来就不真实,因为我们不断地顺从它,所以它就不断地相续下去,这就叫生死相续,就是妄想相续。妄想它有一个开关,你只要观察它,“妄想无性”,它是无自性的,它的本性是自性空的,妄想的力量就慢慢消失了,生死也就慢慢消失掉了。本经的观念就是这样。所以你看它会不断地去重复,去找这个心在哪里,就是这个道理,就是问那个心它的体性在哪里?
辛五、破转计随生。分二:壬一、转计。壬二、破斥。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第五段,破转计随生。
随生就是我们这一念心,随着它所攀缘的境,就在那里产生:我现在的心看这朵花,我的心就在花上面;我的心看这个灯,我的心就在灯里面。所以阿难尊者现在很聪明,它这个处所就不一定了。前面讲固定都被您破,在里面、在外面、在根都被您破,我干脆讲一个不决定,我的心处所是变化的,“随所合处,心则有之”。我的心跟哪一个境接触,我的心就在那个地方出现,是这个意思,叫随生——随境而生。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转计;第二个,破斥。
壬一、转计
【第八讲图三】
我们看“转计”的部分。看经文: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这段经文有两段:第一个是引佛昔教,第二段是谬解标处。这个时候,因为阿难尊者他前面四番的执着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想法,结果都被破斥,所以这以下的三番,阿难尊者不再用自己的想法,这以下三番都是引用佛陀过去的的教诲来回答。我们看他怎么引用。阿难说,我身为佛陀的侍者,经常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也经常听闻佛陀对在家的二众跟出家二众——所谓的四众弟子开示。开示两层的道理:第一个,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第二个,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两句话是讲心跟法之间相互辗转的因缘,当中也构成整个佛教轮回的观念,一种生死相续的观念。我们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