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
通过动物内在循环机理,结合外在客观循环链能够持续满足动物内在需要机理,也即动物的内外循环链高度匹配的一致性机理,我们由此可以断言:万物通过客观价值化的相互作用,以供需关系为纽带,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高度连带关系,成为万物互为依存、相互制衡,确保物质不灭的总纲一切的游戏规则。
这就迫使万物之间,需要自觉协调彼此的发展(供需)关系,即尽可能避免直接争夺结构相同、相近资源的竞争,尤其是规避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风险。彼此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发展,早已为理顺彼此的发展关系,开辟了生生不息的康庄大道。
客观价值化游戏规则,是缔造生命、缔造智慧,孕育人类一切知识与技术的总闸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多内涵是人类现有知识所无法解读的。仅就所付代价与赚取利益的准确评估、判断而言,即或穷尽人类所有知识,仍然存在系列空白需要填补。不过,透过客观循环链的蛛丝马迹,我们却能够较为清晰地辨明其来龙去脉。
价值交换,首先需要准确判断自身内在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有多少可供支配的内在能量等,以及对象物的有效交换量、时空距离、分解与合成代价等。也就是必须通过接收、分解、合成等对内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正确认识,并以此为导向,对实物进行分解与合成的交换。例如,众多高等动物通过它物所遗留的气味,判断对象物的种类、动能等具体状况。在信息的采集、处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尤其是对所付代价判断失误,一旦羊入虎口就没机会喊冤了。
客观价值化的高度科学性,在于调动、激发各个体识别、分解与合成的内在主观动能。各个体的唯一发展捷径,只能围绕正确认识与正确方法(对信息的采集、分解与合成,以及对实物的分解与合成),开足双重职能马力、提效降耗,一是捕捉就近的自身内在需要的物质资源展开准确判断,为赚取自身内在所需的物质提供正确导向;二是以最小能耗等代价,对实物进行分解与合成,以满足自身内在需要。形成无所不在的,以所需资源有限性为前提的,资源优化配置竞赛。
人类已有认知表明,地球上(包括海洋和陆地)的特大型动物种群的繁殖与存活基数,相对都不会庞大。即或是种群基数扩张到非常庞大,也会因食物循环链不堪重负,从而被迫在内忧外患中锐减甚或消亡。这是价值杠杆效应的相互制衡的结果。
供需矛盾持续扩大,由于大型动物的内在需求量相对较大、难以满足,将会在相互掠夺的一损俱损,以及内在结构失衡的双重灾难中,导致种群基数迅速锐减,特别严重的甚至众多物种彻底消亡。
外在供需的结构失衡,将加剧循环链最薄弱环节断链断供动荡,系列物质物种局地绝迹,物质稀缺与物多为患的双重结构性灾难加剧,诸如空气对流等循环受阻,进一步引发水、光、温等局地结构失衡。
外在供需矛盾持续不能协调,大型动物首当其冲,遭受资源匮乏、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资源匮乏,一方面加剧种群彼此之间掠夺矛盾,促使种群存活基数迅速减少。另一方面,内在结构失衡加剧内在病变(引起全面适应的基因变异普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大幅缩短个体存活周期。外在的物质结构失衡,一些原本受到严格制衡的寄生性病菌获得大肆扩张机会。众多病菌个体存活周期短,更新换代快,适应能力一代更比一代更强,寄生性和攻击性随之增强,病毒、病疫泛滥成灾。
种群基数的锐减,外在循环链的物多为患和物质稀缺的双重阻塞得以缓解,当内外供需关系缓和、达到新的平衡后,物种基数又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如此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并没有彻底解决结构失衡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