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系列科幻 > 第39部分(第2页)

第39部分(第2页)

其次,以往虚拟世界题材中,只有寥寥几个人物是自主活动的,虚拟世界里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制造出来的程序,或者梦境中的记忆,只是人物行动的背景。而在《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里有多达几十亿个“精神奴隶”,他们彼此独立存在,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虚拟社会。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识活动甚至影响到“母体”本身,以至于母体不得不每隔若干时间就集中删除一次“非法文件”。

在《黑客帝国》中,“母体”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芒然无知,所以还算幸福。而在《斯克伦岛的新移民》(作者赵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灵魂放逐到虚拟世界,竟然是一种刑罚。犯人在农业社会般的虚拟世界“斯克伦岛”中永远过着“贫困生活”,但却不会死,即使自杀也马上就复活,可谓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却无法回到真实世界。

有趣的是,小说结尾处,一个数字程序以人的形态进入虚拟世界大监狱,告诉他们,真实世界已经毁灭,现在只有进入虚拟世界的人还活着。

中国作者柳文扬的短篇《断章—漫游杀手》,也是以无数人构成的虚拟社会为背景。小说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仿真模拟技术进入网络世界,在那里靠虚拟身份消磨时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当杀手。当他从网络中“杀死”某个人时,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就成为白痴。

名叫“大陆”的主人公在网上化名为冒险家,到处游历,却被一个漫游杀手阻击。雇用杀手的是一个“黑巨人”。后者不满足于在网络中袭击大陆,竟然把大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址告诉杀手,要他真地去杀人。其实,所谓杀手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个卑微的送货员,遇到真人时从不敢动手,而“黑巨人”也不过是大陆一个懦弱的邻居。在这个短篇里,一个人的性格在虚拟世界与现实间反差巨大,正是对网络生活现实的极好反映。

《黑客帝国》第二集结尾,“母体”建造者讲了一大段玄妙的话,给人的感觉,似乎连包括“锡安”在内的世界也不真实,只是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当时就有评论者写文章,提出这个疑问。不过,第三集演出后,悬念解开——外面的世界很真实。

相比《黑客帝国》,《十三楼的虚拟世界》(The Thirteenth floor)真的出现了两重虚拟世界。这部电影名气不大,特技也仅有寥寥几处,但在“真”与“幻”矛盾对立的探讨上,似乎更胜一筹。电影一开始,便出现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熟悉哲学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那位哲人反复思考“自我”是否真实存在后的答案。这段名言确立了电影的主题,也确立了电影的境界。

故事开始于九十年代末,网络泡沫在美国大行其道之际。高科技企业家福勒创办了一个电脑网络公司,专门研制虚拟世界技术。他和员工们在一幢写字楼的十三层架设了许多服务器,在里面生成1937年的洛杉矶,福勒想在其中重现童年生活背景。在那个虚拟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人物,其中有几个正是以福勒、他的员工道格拉斯和为原型的。真实的人戴上传感器,把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虚拟人身上,就可以代替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活动。当真人不进入虚拟世界时,那些虚拟人并不停止,而是过着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的生活里总会产生几个小时的断裂。

但是,由于自己也创办了虚拟世界,福勒洞悉了周围“真实世界”的秘密:这个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虚拟的,来自更高一层的世界。福勒被人暗杀。但他在此之前,把秘密留在纸上,放到1937年的虚拟洛杉矶,请一个虚拟人转给部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在追查凶手时发现了这一秘密。电影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道格拉斯驾车驶向世界边缘。在那里,周围不复生机,一片死寂,道路尽头是绿色的电子流,在“天际”闭合。

原来,真实的世界已经到了2024年。那时候,人们制造了几千个虚拟世界系统,供自己玩乐。唯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出现了更低一层的虚拟世界,会破坏系统稳定。于是,真实世界里的戴维就想进入虚拟世界,关闭福勒的公司。而他的妻子由于爱上了道格拉斯,也进入虚拟世界,竭力阻止这一阴谋。

与《黑客帝国》不同的是,在虚拟世界里死去的虚拟人,如果那时他的身体正由上一级的人占用,便会进入上一级世界。于是,1937年的一个酒巴服务生来到九十年代末,而道格拉斯更来到2024年的洛杉矶替换了戴维。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虚拟世界”和“梦境虚拟世界”的某些共同点。阿根庭作家博尔赫斯创作过短篇《循环毁灭》:主人公在梦里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一个梦中人。接着却发现,自己也生活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也只是一个梦中人。

影片在结束时卖了个关子:道格拉斯和他的恋人远眺真实的洛杉矶。突然画面缩成一个亮点,然后漆黑一片。这样既可以理解为影片结束,也可以理解为2024的洛杉矶仍然不真实,被更高一级世界中的人关闭了。真实与虚拟之间不仅仅有两层。

中国作者创作的塞伯朋克作品里,查羽龙的《幽灵在线》、《幻象恶魔》(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规模最大。这是两部故事相接的长篇。描写了傅建伟、高文波等高手在网络空间里的较量。全书以“拟真网络技术”为题材,充满了似真似幻的风格。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7…4)

第四节:半虚拟世界

所谓“半虚拟世界”指这样一类题材:环境本身是物质的、真实存在的。但它的意义被故意扭曲,使得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的某些人,误以为它是另外一种环境。

60年代早期,美国间谍影片《36个小时》(36 Hours)就讲述了一个“半虚拟世界”的故事:二战中,一个了解整个诺曼底登陆计划的美国军官在行动前被德军捕获,并在被捕时昏迷。德方忽升奇计,建造了一个“小型美国军队疗养院”,把这个战俘安置在里面。当他醒来后告诉他,如今已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已经在二战中获胜,他整整昏迷了6年。德国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套,令这个战俘讲出入侵登陆的所有计划。

八十年代,美国还有一部描述恐怖活动的电影,也使用了半虚拟世界的手法:一个恐怖分子带着核弹入驻纽约的豪华宾馆,在那里向美国政府发出要挟。或者答应他的政治主张,或者毁灭纽约。而且如果让他发现纽约市民在疏散,他也要引爆核弹。关键时候,美国政府派出一位谈判代表与他周旋,同时利用电视等传媒,在他周围布置了一个正常生活的假象。而在恐怖分子视野之外,纽约市民有组织地撤离了。整个故事便在虚拟与真实的交替中进行。

获得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的《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也是半虚拟现实的典型故事。影片里,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更是半虚拟现实的集大成者。楚门从婴儿时期就被接入一个巨大透明穹幕下面生活。这个穹幕可以逼真地模拟生活环境:阳光、空气、海洋、小镇……不过,楚门周围的一切人都是电视台的演员,按照剧本要求扮演他的亲人、邻居,等等。这个节目被播放到世界各地,通过广告费收入赚钱。楚门成年以后,开始对这个环境产生了怀疑。试图找寻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第一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