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里满载而归的郑和船队为陈祖义提供了最大的一宗买卖。巨大的利益显然令陈祖义低估了抢夺大明船队的风险,他没有想到,灭亡正潜伏在自己的贪欲里,并因贪婪的加剧而为时不远。他采取了诈降的策略,表示接受郑和招降的手谕,归顺大明天子,显然,这是一个圈套,当两只船队接近的时候,陈祖义企图利用郑和的麻痹发动突然袭击。它们彼此进入对方的射程,此时,一场海上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从南京静海寺残碑上,可以得知这场大战的结局:“永乐四年,大宗船驻于旧港,即古之三佛齐。……(擒匪)首陈祖义、金志名等,于永乐五年七月内回京。”《明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贼舡十艘,获其七艘,及铜伪印二颗,生擒祖义等三人。”①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麒麟(3)
战斗的细节,已无从查考。可以设想的是,这是两支船队之间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海战,即使不可一世的大海,在震耳欲聋的火炮声中,也不停地颤抖。只有在呛人的硝烟散尽之后,飞鸟才能自由跨越海峡的天空。
与来时不同,此时船队上的角色变得复杂起来——既有像陈祖义这样的囚犯,也有许多高贵的使节,他们来自古里、小葛兰、满剌加等国。郑和第二次远航归来,甚至带回了渤泥国和满剌加国的国王。即使那位逃亡的皇帝还杳无音讯,但这些已经令永乐皇帝大喜过望。这使他有理由再度遣船出海,使郑和与他的船队,进入一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预定程序中。
四
在第四次航行开始之前,郑和专程抵达西安,邀请一位穆斯林教掌随船同往。这位教掌的名字叫哈三,他在穆斯林世界中拥有广泛的影响。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的“西大寺”至今收藏着明嘉靖二年所立《重修清净寺记》。从碑文中,我找到了有关郑和聘请该寺教掌哈三的记载。
郑和船队奉行的“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方针,为大明王朝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从而使明朝通往西方海上走廊畅通无阻。这一次,郑和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他的船队要抵达印度洋西岸的*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对于此次航行格外慎重,他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更耐人寻味的是,各种宗教的学者——比如*教、印度教、道教和佛教学者——居然出现在同一条船上,堪称宗教界罕见的奇观。
哈三没有辜负郑和的期望。从《西安东大寺双语石碑》记载来看,船队在满剌加港入口小山(三保山)建排栅城恒和仓库,作为远航的中转站,这一重要建议,正是由哈三提出的。
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曾经帮助满剌加获得独立,建碑封城,这一独立地位此后延续了117年之久。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妻子及陪臣540余人,携带珍珠、玛瑙、珊瑚、鹤顶、西洋布、黑猿等贡品访问中国,朱棣亲自在奉天门设宴为拜里迷苏剌一行接风洗尘。郑和船队在满剌加同样受到很好的接待。在拜里迷苏剌国王的恩准下,一个仓廒式的小城建成了,四周围上栅栏,四角还建有更鼓楼。英国统治马六甲时代,城楼还完好地存在着。
在满剌加建立的基地,为郑和船队的远行储备了足够的能量。在那支庞大的船队销声匿迹之后,基地也渐渐消失。我们与历史现场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马六甲的那座三保山,坚守着最后的记忆。这里曾是郑和船队的驻地,据说郑和经常在这里散步。公元1460年,明汉丽宝公主带领五百侍女嫁给当地苏丹王,苏丹王于是将这座山赐予这些侍女。当地的华人认为郑和曾经在山的南麓掘过一口井,便在井边建立了一座三保庙。这口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它像血脉一样永不干涸。他们认为只要喝了井里的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想起自己的祖先。
五
除海盗之外,疾病开始向船队发动袭击。尽管船队配备了医师,但面对疟疾,他们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将病者的尸体抛向大海。从陆采的《冶城客论》一书中,我读到了关于这位幸运的水手的记载。这名水手已患疟疾多日,恐怕已经不治了。仿佛天边漂来的一片树叶,一座绿色的小岛正向船队靠近。郑和命人用一条舢板将他送到那座岛上。在无人所知的荒岛上,他开始了鲁滨孙式的生活。他的故事因为真实而显得愈发离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麒麟(4)
这一故事发生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郑和奉命第四次率船下西洋的途中。或许,与这次伟大的航行相比,一名水手的生死显得无足轻重。由于前三次航行打开了通往西亚、非洲的海上通道,第四次航行,郑和设定了更远的目标,那就是前三次航行中未能抵达的忽鲁谟斯。
向晚的斜阳洒向亚丁湾,大海早已抹去历史的痕迹,惟有古老的城堡,保持着与已逝岁月的联系——我们从马欢和费信的著作里,目睹了它们六百年前的样子。这里是郑和第四次航行时到达的阿丹国,从古里国开船,向正西方横越印度洋,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这里。这次横越大洋之旅,是郑和船队跨度最大的一次航行。这漫长的航行过程,给各种瘟疫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那名水手的命运相比,船队显然经历了一场更大的传奇。他们穿越了大洋中无以数计的危险陷阱,才抵达*的海岸——那里,正是辛巴达驶向东方的船队启航的地方。然而,当我向亚丁人询问有关那支大明船队的消息时,所有人都一脸茫然,甚至连亚丁博物馆馆长阿巴杜尔(Abdulle)先生都确信,他没有见过有关郑和的文献。但还是我得到一条线索,即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东方写本部(La Section Orientale du Dpartement de Manuscrits),可能有也门拉士鲁王朝(1229-1454)苏丹与郑和的交谈记录。
我并非一无所获,一件有趣的事物使我发现了这座*古城与遥远的中国之间隐约的联系,在也门传统诊所里,我看到当地人在用“拔罐”治病。他们并不知道拔罐技术起源于中国,最晚在汉代就已经成熟,只知道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而且十分保密。
马欢和费信不仅在各自的著作中证实了船队曾经到达这里,他们甚至出现在非洲的丛林中。那么,这些遥远的使者,是否会遭遇食人部落,或者残酷的部落战争呢?神秘莫测的热带丛林,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意外呢?
六
从那幅《大明混一疆理图》上看到,东部非洲,在中国人当时的地理观念里,已经是“际天极地”了。
索马里古称“麻林国”。濒临印度洋的基斯麦犹,有一处靠海的村庄,村庄的名字令我们惊奇——郑和村。这个名字唤起我关于那只横渡大洋的中国船队的全部想象。我拿出《郑和航海图》对照,发现这里正是航海图中勾勒出的“木骨都束”与“竹步国”所在地。显然,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这里。但在村中调查的结果却使我再度陷入失望,尽管这些索马里人仍旧保持着汉姓,但他们对于郑和,却一无所知。
在非洲,探寻郑和的足迹变得更加艰难。在哥伦布船队的身后,西方人用枪弹书写了他们的新历史,整个世界的进程被彻底改写了;而郑和所率领的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为什么水过无痕,踪影全无?或许,郑和将自己的足迹隐匿在时间深处,刚好凸显了他所代表的王朝不“以强凌弱”的决心?
史料中记载着大明王朝与麻林国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麻林国使者出现在郑和归航的船上,他为永乐皇帝带来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