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伐明在线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等过了二月初二,已经过了惊蛰,眼见官军还没有动静,刘宣也决定起兵拔营,离开延长县。

整个延长县,加上乡野山村的百姓,也不过不足一万户,算上老弱妇孺,尚且不足三万余人。

如今经过一个残酷的冬天,加上几次征战损伤,现在的延长县,人口已经少了三分之一,全县所有的青壮加起来,也许也没有上万人。

如今刘宣的情况是粮食节省节省,还能吃五六个月,但是兵员却有些不足。尽管招兵告示已经贴出去很久,但是自从腊月以来,刘宣就再也招不到兵丁了。

从延长县出去,也只有三条大路能够让大军通行,第一就是北上延川,第二是南下宜川,第三就是西去延安。

这三条路,去延安肯定是不成的。延安作为陕北最重要的城池,与榆林城一样,是整个陕北的根基重地。城内一向驻有重兵,延绥镇南路副总兵张应昌就坐镇延安城。

如今延绥总兵吴志勉去固原镇平定乱军,张应昌已经是延绥镇数一数二之人,有他坐镇延安府,刘宣当然不会轻易进犯延安。

延绥镇作为九边重镇中地位仅次于宣府镇,大同镇的边镇。整个延绥镇加上正军、屯军、客军共有员额七万一千余人,战马四万三千五百余匹。

但是因为明末军制败坏,上面的文官层层漂没,下面的军将也学模学样,层层剥皮吃空饷。实际的员额也只有六成,大约四万二千余人,战马只有不足一半,也就两万匹左右。

这四万两千边军,大部分都是裹挟的饥民和形若奴隶的军户。这些饥民奴隶组成的军队,不仅装备极差,也没有丝毫战斗的勇气,在上阵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往往刚一交战,就马上溃散而去,只能充作民夫劳力。

除了这种饥民军户,延绥镇真正的战兵,只有不到两万人。其中总兵吴志勉统领正兵营八千人马,南路副总兵张应昌因为要把守重镇延安,所以麾下的奇兵营也有五千大军。

张应昌除了这五千精锐外,还有家丁五百余人。这些家丁,人人都身披重甲,胯下也尽是好马,都是用银子喂饱的骁勇战士。也是一股能与赛外蒙古,辽东建奴恶战不退的真正精兵。

如今吴志勉带兵去固原平叛还没有回来,张应昌这支兵马还要协防榆林城,因此无论下面多么动荡,张应昌也不敢有出兵的打算。

如今陕西的义军,大约有六大股,除了实力最弱,名气最小,远在汉中的王大梁之外,其余五股都在陕北。

点灯子与王左挂都在清涧县,位于延安东北。两人本是同县的乡党,一向多有来往,可以算是实力最大的一方人马。

其次就是在延长县的刘宣,正位于延安东面。名头最大的王二、王嘉胤因为遭到朝廷的优先打击,兵马损失很大,位于黄龙山一带,正好居于延安正南。

由此可见,张应昌现在正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无论如何,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毕竟如果丢了延安城,他作为负责一路的副总兵,说什么也逃不脱处罚。

延安府不可能前去,那么只能向延川、宜川两县进军,两县境内都有渡口,既可以寻机渡过黄河,也能打破城池,扩充实力。

这两个县城,延川地区人口比较稠密,比延长县还好一些。而宜川人口稀少,户不足三千,人不过万人,尽管县城可能更容易攻破,但是实力却很难扩充。

北上南下,各有利弊,如果为了安全,那么南下宜川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背上延川,靠近了王左挂,可能会引来张应昌的冒些围剿。

刚过春节,刘宣就与麾下骨干商议好了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刘宣不会惧怕风险,决定领兵攻击延川。

延长和延川都归延安府管辖,直线距离大约在百里左右,但是两县的道路很不好走,并没有直通的官道,只能绕道黑堡镇、甘谷驿、文安驿通往延川县城。

这样一来,刘宣就要从延安县外七十里通过,等于出现在张应昌眼皮子底下,也不知道张应昌到底是如何反应。

另外这样一来,路程也绕了很远,这样一里一外加起来路程已经超过一百七十多里。

古代的行军,如果没有兵站,后勤也运输困难,那么每日的行军距离就不能超过三十里。

古代的文人编写的史料中,动辄行军速度超过百里,甚至有超过三百里的,这种记载其实大多不靠谱。

而据古代的兵书如《六典》《唐通典》等记载,每日能行军三十里,还有力气打仗的,已经算是精锐了。

一般来说,马的耐力比不过人,大部分骑兵也不可能骑马行军,而是牵马步行,这样一来,骑兵消耗的力气也超过了步兵。

况且骑兵消耗的粮草三四倍于步兵,如果不是赶时间的短途战术行军,长途行军骑兵的速度也比不上步兵迅捷。

刘宣麾下这支军队,因为首领能身先士卒,能与士兵同甘共股,士气保持的不错,现在勉强能做到每日行军三十里。

这还是士卒的身体经过几个月调养,已经补充了营养的缘故。而明末同时代大部分的军队,如果沿路没有兵站,每日也就行军十数里,只有少部分如关宁军、秦军、天雄军、一部分九边精锐,才能保持每日三十里的速度连续行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