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了不长时间,董毅然和戴安澜就放弃了,毕竟法国在战略上的失败,不是战术可以挽回的。话题也就随之转向中德两国部队的对比上来。
装甲部队的建设上,中国国防军绝不逊色于德军,他们讨论了好一会儿,也只觉得各有千秋罢了,实际交战还要看指挥官的指挥如何。但在伞兵部队的建设使用上,两人达成了一致。中国在此处落后了。
在中国,由于龙牙部队的影响,伞兵更倾向于特种兵,通常会被用于突然袭击,敌后破坏等等。基本上,不会考虑大规模使用伞兵作战。这固然有伞兵火力弱,防御能力差的关系,却也有思维定式的影响。
像德国使用几十人,或上百人,突然袭击夺取某一阵地要塞,这都没什么,中国伞兵第一旅也没少在演习中做过。但几千,甚至于几万伞兵,作为战役的主要力量使用,像德军在克里特岛和荷兰那样,却是没有过的。
董毅然和戴安澜商量了半天,决定写一份报告,来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此外还应该写一份装甲部队的,毕竟两个装甲部队的军官,却写伞兵部队的,似乎有点儿不务正业。但讨论了一会儿,两人决定,把两篇文章一起写,以伞兵部队为主,配合装甲部队为辅,再做一下中德部队的对比分析。
要不然,别想与孙立人等的报告,相提并论。
决定作了,跑腿收集资料的工作,就只有交给戴安澜了,董毅然的身体只能来分析整理资料了。
……
不说董毅然和戴安澜如何完成任务。我们把目光转向40年5月的战事。
从5月14日起,德国就牢牢地把战争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卢森堡弹丸之地,就不说了。
荷兰还把思维停留在欧战时期,把遍布全国的水路看成防御工事,在德国伞兵部队的打击下,荷兰空军就像波兰一样,被消灭在机场上。完全丧失了空中力量和指挥系统的荷兰,只坚持了五天,就于19日宣告投降。
比利时则是咎由自取。早在欧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中立,但看到德国失败在即,比利时又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了。三十年代,德国不断武装后,比利时深感不安,就放弃了与法国的盟约,再次宣布中立。不要说希特勒会不会尊重中立国,就算是,估计也不会尊重这种“中立”的。比利时的选择,完全可以说,是驼鸟级的了。
在闪电战中,伞兵部队为装甲部队开辟了道路,比利时军队一退再退,坚持了两周,就宣布了投降。
法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前线的联军既缺乏装甲部队,更缺乏反坦克武器,在德军的闪电战进攻中,法军的组织十分混乱,后备军队无法调动,法军一溃千里。
到六月初,联军整个被困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格拉夫林和纽波特之间,这个以敦刻尔克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还在日益缩小中。
按照曼斯坦计划,德军应该继续前进,直接解决掉全部法军,及英军国远征军。英军国远征军包括了英国常备部队的大半,如果将其成建制地歼灭在法国境内,那英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然而——很多事情就坏在这个“然而”上——希特勒在关键的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117章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早年曾担任第11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在欧战中共击落22架敌机,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1飞行中队战后聚会的时候,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请的队员。
至40年为止,戈林历任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内阁成员,空军元帅,四年计划的负责人……已经成为纳粹的二号人物,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在40年5月,德军大胜英法联军,把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戈林却不甘心自己的空军处于辅助地位,为了抢功,他向希特勒游说道,如果征服欧洲是由德国国防军完成的话,国防军势力一定会大涨,这会使元首的威望受到损害云云。
希特勒深以为然。在戈林保证解决战斗的情况下,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而把进攻任务叫给了戈林的空军部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国防军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德国军官团的影响力极大,是德国陆军的灵魂。不要讲希特勒,就算是德皇威廉,军官团也不怎么放在眼里。对德国军官团元老而言,希特勒只是个“维也纳的下士”。从某种意义来说,德国陆军是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对此早有不满,自不愿意增加德国陆军的声望,扩大其声势。
而且在当时,空军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是主要作战力量,却还不熟悉空军的使用。杜黑的《制空论》被许多人奉为圭皋。其实,在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面对训练有素,有所防备的敌人,空军还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力量的。地面的战斗,始终还是需要地面部队来解决。
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许诺,把任务叫给了“自己人”——戈林一手建立的空军,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谁知道,“煮熟的鸭子”还真是飞了。
由于天公不作美,恶劣天气从五月底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德国空军的打击力度大受影响,而海滩上的环境,也大大减轻了轰炸的威力,敦刻尔克的英军部队损失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