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明毫不犹豫,同意他们继续作业。
这片不算广阔的山坡虽然面积有限,但整修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伐树仅仅是开始,后续还要彻底挖掘土里的树根,以确保果树种植。
干燥后的树根也可当作耐烧的燃料使用,许多人十分依赖这个替代资源。
工人们忙着砍伐,其余的村民也不甘落后,他们问起是否可以采收草药。
各类草药的采摘时间各有差别,此时正好是农历八月底,山上的茯苓和灵芝进入收获季节,而黄栀子和白花蛇舌草则需要等些时日。
黄栀子与白花蛇舌草分别要在九到十月份收获,采收过程中,白花蛇舌草只要清理杂质并晒干即可,而黄栀子还需蒸煮杀青后再晾干处理。
高晓明放出风声,表示收药材在即,并开放给周边村庄,欢迎大家采掘。
由于肖金峰卡车的支持,运输货物更加便利,越多越有利。
于是,妇女和孩子率先行动,忙碌采药,男士们则部分帮高晓明砍树,部分忙于自家农田。
其实,细致耐心正是女子在采药上的长处。
高晓明再次深入山区采药,照例避开山谷下低海拔地带,把机会让给村民。
他携带挖采工具和两个篮子——一筐装灵芝,一框装茯苓。
当灵芝从浅黄逐渐变成红棕色,菌帽和柄的颜色一致且坚硬挺拔,孢子粉散布时,标志著灵芝已到采收之时,去年也是如此操作。
但在上一年的药材交易会上,高晓明了解到一个关键信息:采集灵芝应当用利刃沿着菌柄底部削下!这样能保留0。5到1厘米的茎蒂,便于伤口愈合、再生原基,从而可持续生长两到三年。
这对去年无知的他是份憾事。
今年,带着新知和一把锐刀走进森林,他迅速定位生长成熟的灵芝,轻刀挥落,绝不犹豫。
由于灵芝是年度植物,留得越多只会导致木质化而丧失药效。
他在山间行走了许久,并刻意探索过灵芝与茯苓的生长地,因此只需顺着记忆前往,就能有所收获。
这时的灵芝已基本成熟,然而茯苓就不一定了。
他初期种植的茯苓还没完全成熟,他在五月种植,常规需要大约10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那么这些茯苓将于明年春天可进行挖掘采摘。
而野生的茯苓则需要判断其成熟程度。
当茯苓表皮变成黄褐色,表明其成熟了;若呈现黄白色尚未熟透,黑色则可能过于成熟。
采集野生茯苓更加精细,因为它们隐秘在地表之下。
这时候,他需要在松林间观测树木和树桩附近的土地,一旦找到生长点,就利用铁制锥状探针进行探测,寻找并发掘。
借助铁锥探针
土层中,在深入10到20厘米处遇到坚实的块状物质,抽出时见白色茯苓粉末,便可挖掘收货。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晓明掌握了这套法门后便找到了铁匠定制了适合的锥型铲具,现在使用起来颇为得心应手。
他还带了一柄特别的小锄头,又称作“药锄”,便于携带和采挖。
这柄小锄头使得很快他就挖出几个茯苓,这些就像黑乎乎的小包块。
这些茯苓是鲜制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炮制,做成块状干茯苓才是成品。
野生茯苓体形较小且质硬实,而人工种植的较大,质地相对较松散。
市场上,野生茯苓的价格通常要比人工培育高出一些。
晓明边采边下山,不久之后,他的茯苓口袋满满当当,相比之下,装灵芝的只填充了一半,显得分量不大。
嗯,下次得带上更多的袋子——反正扛得起!下山回家后,灵芝先被倾倒入竹筛中晾干,简单去腐和土沙后便可完成。
然而,茯苓的过程则更为复杂。
茯苓有晒制生、熟两种方法。
先将新鲜的茯苓洗净,堆放在遮风室内,盖上稻草或麻袋让其充分出汗,释放水分,摊开晾晒,待表皮皱缩呈咖啡色时,削下外皮。
然后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将去皮后的茯苓切成小块或条、方形,分别晾干。
熟晒则是切去表皮后再置于蒸笼上,通过隔水蒸发使它内外均熟透,再按上述步骤切割和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