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皱眉道:“你也说土地兼并是大明朝的一大痼疾,既然如此,更是应该下猛药,岂能因噎废食。”
宁修叹声道:“阁老以为范希文公和王半山公谁的改革更成功?”
张居正愣了一愣,不知宁修为何会突然问起宋代的两位名臣。
“自然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更成功了。”
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朝的熙宁变法一前一后,但却有不同的结果。
庆历新政的推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有官家仁宗支持,在朝中也有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助力。
范仲淹提出了十条新政。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重命令、推恩信。
这十条几乎覆盖了所有死角,乍一看来很美好。
但也只是看起来很美好。。。。。。
失败原因大概是两条,一是范仲淹准备不足,限于嘴炮。他老人家认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可以做到登高一呼,无数人响应。事实证明他太高看自己的影响力了。
二是动了大地主的奶酪。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大地主和官僚自然联合起来与范仲淹一派死磕到底。
。。。。。。
。。。。。。
ps:科举名次的资料真的很不好找,老坤废了很大气力才找到,力求还原真实历史。求票票支持啊。
第九章 火耗归公
再来看熙宁变法。王安石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富国强兵,故而实施起来也很有针对性。
加之其并不那么在意个人名声,任用了蔡京这样名声有污的实力派,故而变法得到了较好的推行,十五年后才被推翻。
张居正蹙眉道:“贤生是劝老夫学王安石吗?”
宁修沉声道:“是也不是。小子说是,是希望阁老能够改革的圆滑一些,不要那么操之过急。小子说不是,是希望阁老能够坚持大方向不动摇,在关键问题上做些微调。”
“哦?你且说说看。”
宁修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当即拱手道:“譬如税赋改革,以银两替代实物税、徭役。此举对大明裨益良多,但火耗问题若不解决,对百姓反倒是一种压榨。小子建议张阁老将火耗归公,如此一来百姓必定争相歌颂张阁老的功德。”
火耗归公。。。。。。
张居正口中默默念着,心道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法子。如此一来百姓身上的压力就小了不少。
新政改革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一条鞭法。
大明收夏税秋税。在明初期,收的税都是粮食。
从各地解运粮食入京,若是走水路还好些,若是走陆路则路上损耗甚多,到了京师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而如果改征收白银,则不会出现粮食损耗严重的情况。
至于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
事实上,到了明中期,就已经出现了替代徭役的职业人,只要付了银钱他们就会替代应征人参加徭役。
与其如此便宜这些职业徭役人,还不如索性用白银替代徭役,把钱装到国库里。
唯一的问题就是地方官府借口火耗做文章,用以敛财中饱肥己,若能火耗归公,这个新政就趋于完美了。
“小子浅见,自嘉靖九年梁尚书提出‘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以来,朝中就此争论不断,直到嘉靖四十年才开始推行。最初试点是在南直隶和浙省。这两处税赋最重,苏杭二地更是占据了两省的半壁赋税,试行的效果很好,这变法也就得到了继续推行。后来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也逐渐推行改革,但因为阻力太多无法全省推广,只能局限于一州一县,实在是杯水车薪。”
张居正听得很认真,点了点头示意宁修继续说下去。
宁修得到了张首辅的鼓励,心中大喜,继续说道:“小子以为,阁老这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丈量土地是一个契机。不查不知道,一查那些借助乡绅避税的人便无处遁形。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土地兼并,也可以减少百姓避税,对于国库增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