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胡雪岩谋略大全 > 第2章(第3页)

第2章(第3页)

“抚台大人已向太守大人交代了两件事,都与我们有关,且都是大喜之事。”刘庆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畅言道:“上次钱业公所承销官票,已复禀朝廷,由于阜康带头认领,且数额甚大,故朝廷将下旨,特加褒奖。这么一来,阜康的声名,可就上达京城了。另一件事就是,抚台大人已吩咐,要将江宁、浙江两地解往江南大营充饷的税款,尽量交阜康往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生意。”

“那真是太好了!”素来沉稳的胡雪岩听了这两个意外之喜,也不由得喜形于色,“这下咱们阜康不仅不用愁没有生意做,还可把生意做到上海和江苏去。妙极,妙极。”

借款给抚台竟取得这样的结果,胡雪岩非常满意。自从阜康开业以来,事事顺利,前景花团锦簇,令人乐观。所以说,做生意,一定要看得准,懂得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切机缘中寻找出商机。

且说是时,胡雪岩送王有龄到湖州去上任,又雇请了阿珠家的客船。说来也

巧,湖州本是江浙一带有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蚕丝号称“天下第一”,连洋人也十分看好,而那里正是阿珠的家乡。阿珠娘已随阿珠爹经营客船十几年,自小耳濡目染,也颇懂得一些关于养蚕、缫丝甚至茧丝生意的事情。胡雪岩在阿珠家的客船上与阿珠娘的一席交谈,不仅促成了他涉足生丝生意的决心,而且有了一个长远的通盘打算。

首先,胡雪岩立即就和阿珠娘商量,自己出资请阿珠父亲出面做“丝主人”,在湖州开办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并要求他们此次一回湖州就着手一切事宜。胡雪岩这样安排,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王有龄已经被派任湖州知府,由于自己和王有龄的特殊关系已经众人皆知,所以要避嫌;二是他准备将来就以代理的湖州公库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变现”,解往“藩库”,这样又等于是做无本生意——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现就能用它作本周转一道,何乐不为?这一眼,可真准了。这下,胡雪岩是看准了生丝生意,生意还没上手就看到用代理湖州库银,脱手变为杭州“藩库”的生财之道,真可谓不止看得准,且看得远了。

湖州的“公库”的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用公款做本易贷周转,借鸡生蛋,的确是个不错的经营手法。

但是,胡雪岩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此。他还有看得更远更广——在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销“洋庄”。所谓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

晚清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茶为大宗。而随着17、18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之所以要销“洋庄”,是因为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磐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胡雪岩的这一构想,确实体现了一个大商人的远见卓识。

生丝生意开始后,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着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了十八万银子的利润。

后来时局出现了对胡雪岩十分有利的局。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成了缺货、奇货: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商在上海做生意必然受到一些限制。而从洋商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他们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工作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商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定是迟早的事。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雪岩毅然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竟将自己的存丝按洋商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商。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由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商也敏感地看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看,他们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

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商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必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定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商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商做生意还是商人们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将出现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商长期合作。

而且,胡雪岩意识到,与洋商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再打交道的余地,为今后的长远利益着想。

这正是胡雪岩的远见之处。正是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商做更大生意的道路。

据《光绪实录》卷174:“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专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清欧阳昱《见闻琐记》中谈到:1872年,新丝将出之际,胡雪岩甚至“遣人通天下收买,无一漏脱者”。这一年他为垄断市场收购新丝而投入的资金达二千万两,使“夷人(洋商)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

事实表明,胡雪岩凭借其独到的眼光,捕捉到一个又一个商机。正因为他看得准,选对了行业,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正因为他看得远,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缔造了庞大的经贸大厦。胡雪岩的事业,以资助王有龄进京“加捐”为始。当时王有龄是一名落魄公子,常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惟独胡雪岩敢于烧冷灶,倾其所有,把毕生的赌注押在他身上,这体

现正常人所不曾有的勇气和魄力,结果天从人愿,王有龄平步青云,胡雪岩的命运也因之发生转变。当然这不仅需要胆量,同时还需要“见识”。项羽,虽为一代枭雄,但却有勇无谋,范增为之扼腕叹息:“唉!竖子不足与谋也。”最后只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怆境地。胡雪岩之所以倾囊相助王有龄,是他看出王有龄“骨法当大贵”,有利可图。而他开设阜康钱庄后做的几件事,更是体现他作为商人的远见卓识,的确非同凡响。做生意,既要有远大的眼光,又要有锐利的眼光。有远大的目光,才能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问题;有锐利的目光,才能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将天时、地利、人和汇于一身,生意无有不成。

成功语录:贵乎盘算整个局势,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照这个方向去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眼观六路,适时应变

卡耐基指出:“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实现的可能性,只要你抓住了它,就意味着你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经商人的眼光决不能只盯在自己做着的那一门一行上。如果仅仅盯着自己做着的那一门一行,即使你看得再远,也只能发展那一门一行,终归要受到限制。因为你能够看到的那块天本身就那么大,所谓坐井观天,眼界也就有限了。

时机,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东西,她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够牢牢地将她握在手中。因此,一个生意人除了具备商业的眼光和创业的胆识之外,还得看得开,要能在五行八作各门行当中看到自己可以一为的地方,这也就是所谓眼观六路,适时应变。只要具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商人。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