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如果光绪不死 > 第16部分(第2页)

第16部分(第2页)

二.失去了权力的皇帝,必须做遵守法律的模范。失去了权力,皇帝所能凭恃的,,除过皇帝这个头衔在千百年积攒的神圣和威严外,剩下的,就是他本人的德行以及遵法守纪等现实表现了。退一步说,无权的皇帝,想违法也难以违法,就像失去了权柄的官员再也无法贪污*一样,当然,这儿是说皇帝在政治等大问题上的违法,想来盗窃、杀人这类违法事情皇帝是不屑干的。与其不能违法,倒不如自觉遵法守纪,以便自己的声望威严不坠、神圣的光环不退色。事实上,在虚君制巩固之后的国家,如英国、荷兰、丹麦,当今的日本与泰国等,君主都以模范遵守法律为己任,这时他们为了巩固他们的皇位所必须做的,不然的话,就将引起国民的厌恶,从而影响皇统的传递。但是在客观上,他们的遵纪守法给国民做了榜样,引导、影响国民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三.在清末时候,民风还相对纯朴的多,老百姓对官法的畏惧之心仍在,几千年来“民心似铁,官法如炉”的实践,使得官法的威慑力还在,不像现在执法的难度那么大。那个时候没听说过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的问题,民间的票号全凭信誉,就可以做几十万两银子的大生意,社会的信誉体系还健在。

有了这三个条件,法律得到严格且准确的执行,应该没有大问题,社会的稳定可以乐观的期待,基本的*能够得到保障,中国将在中央集权这个大格局下获得发展。就这样;平稳的发展40年,中国能成为世界强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讨论富与强的关系问题。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2)

二.富与强的关系

现在的媒体上,经常见到讨论中国崛起的问题,论据主要是说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GDP在全球的排序已经上升到了第4位,占全球GDP的份额达到了6 %,(2007年数据),因此崛起在望,中华民族的腾飞指日可待。按这些流行的观点,似乎经济的发展是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似乎富与强紧密相连,甚至两者之间竟可以划等号。那么看看清末的情况吧。

1840年,中国的GDP全球排名第一,占世界的份额为,此时英国的GDP占世界的份额仅仅是,但是与英国打仗,大清惨败。这次战争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以数千远征的兵力,将大清帝国打得屡战屡败,清政府在无奈下,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860年,中国的GDP虽然有所下降,可全球排名仍为第一,占世界GDP的份额为。远超英、法。这一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年,英法联军以两万两千人的兵力,攻入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吓得大清的皇帝咸丰逃往热河。洋兵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圆明园就是这时被烧的。此战的后果是大清割让九龙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一千六百万辆。

1894年,中国的GDP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GDP的份额为,而日本的GDP占全球GDP的份额只有,中国是日本的5倍多。此时大清的常备军是一百万,而日本经过持久的扩军备战,兵员也只是区区的22 万。但是在次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大清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军也是节节败退,溃不成兵。此战的后果是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中国的GDP全球排名仍旧是第二,占世界GDP的份额为11%,但是八国联军以两万人的兵力,从天津长驱攻入北京,当时华北一带有清军十多万,义和团民四、五十万,却阻挡不住孤军深入的两万洋兵,被其赶杀得望风而逃,最后,洋兵攻破北京城,逼得掌权太后慈禧远逃西安,却不知羞的自称“西狩”,此役的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赔偿洋人白银四万万两。

(各种GDP数字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该文在如下网页:)

历史是血淋淋的,但是只简单的用“清政府*无能”来解释这段凄惨屈辱的历史,显然极不负责任。清政府那么无能,却仍旧在这段时间鱼肉百姓,作威作福,那是不是说明那时候我们的百姓更加无能?或者借用一句自欺欺人的话,“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

清政府的功过,不是这本书评述的范围,我引用以上几件事,只是想说明GDP和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鸦片战争之时,中国既大又富,GDP排名稳拿第一,远远高出名列第二的英国,占世界份额之大让人咂舌,但这又能怎么样,那时候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兵员总数又远远多于英国,可失败的是我们。如果仅仅是一次失败,那么在战术上战略上可以多找原因,但次次失败,而且败得极惨,就不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了。

1840年的大清,幅员广阔、全国一统、皇权专制,拥有远超世界各国的GDP,军队的数量也是各国中最多的,说它是个弱国,简直让人觉得说不出口,但它就是那么弱,弱得让人痛心。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3)

三.国家强盛与民族强盛

没有民族的强盛就没有国家的强盛,1840年,当中华民族尚处于万马齐喑的可悲状态,大清如何能称得上强盛,即便它再福一些,再大一些,那也只是富只是大而已,和强盛沾不上边。

说到“万马齐喑”,想起了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写于1831年,距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到十年,有这首诗为证,那个时候,清朝最起码在龚自珍的印象中是万马齐喑,而从清朝盛行的文字狱等事情中,也能佐证龚先生的万马齐喑绝不是无稽之谈。不过龚自珍能劝“天公重抖擞”,看来是他对这样的大清并没有完全失望,还指望它能真的抖擞起来,但是他的儿子却似乎对大清完全失望了,因为后世有人提出指控,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就是他儿子带的路。

天下家国,本同一理。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庭,家大业大,可是家中的人却或病或痴,或懦弱或颟顸,那么这个家不强盛,经常遭人欺负就是难免的了。

用家的道理来看,大清那么大,那么富,却一点也不强,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数百年来一直推行的愚民政策,这个政策将中华民族的肌体弄病了,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异化了,民族的神经也被弄得迟钝麻木,

英国人阿克顿说:“民族因素在国家中的巨大重要性,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之中:它是政治能力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和生命力。”这话说得很清楚,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可是,中华民族曾经那么有活力,勤劳勇敢,彪悍开拓,胸怀博大并且自信洒脱,例如两汉时候,“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时候的中华民族,那么威武强悍,盛唐时候,

那么,中华民族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才变得颟顸了,懦弱了,民族精神变得衰弱不振?民族的神经变得迟钝麻木?

愚民政策并不是清代的皇帝发明的,从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起,愚民的理论基础就有了,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起,愚民政策就正式登台亮相了,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愚民政策的作用其实很有限,“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秦始皇将天下的书拿去烧了,可造反的刘邦项羽根本就是不读书的人,他们的造反,只是依据自己的本能反应。在秦的*下,首先站起来造反的陈胜吴广也并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大道理,这才领了百姓揭竿而起,他们造反也是出于本能,求生的本能。

因此类似于焚书一类的愚民政策,虽能阻止或者减少思想的传播,却并不能剥夺人的本能,不能变异人的精神。如果有一种学问能变异人的精神,破坏或者封闭人的本能,那么用这个学问来愚民,其功效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