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外传》记载,政变时,“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招上怒诘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近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从这很简单得几句对话中,能明显感觉到慈禧已经知道有人谋算擒杀自己,而此时,袁世凯还没来得及给荣禄告密,即便是告了,荣禄也没来得及告诉慈禧,那么,应该是另外有知情人现行告密了,是谁告的密呢?
佚名的《戊戌政变始末》上说:变法之诏,雷厉风行,于是守旧之大员,群往颐和园求救于太后,请太后重执朝政。太后命彼等暂巳忍耐,不必急迫。于是机兆已动,但尚未预备实行耳。康有为知前途危险,见太后毫无举动,误谓太后意旨不定,可以利用此机,遂说皇帝,谓太后之允许变法,非其诚意,实暗处反对之地.中国自强第—之阻碍,即在太后。政治之*昏迷,皆太后致之。且国家何以每年必须以巨额之款项供太后之滥费娱乐乎,劝皇帝大胆无惧,直以兵围
颐和园,取太后入城,禁于西苑之小岛中,以尽其余年。随降一渝,数太后之罪恶,以后永不许太后秉政。以上康有为之言,皆在宫中一密室内陈之。但有一太监微闻其语,报告于太后。此太监乃李莲英所用,专任此事音。
按这个说法,是康有为早有了发动兵变、幽禁慈禧的想法,却不慎在宫内说给光绪,让小太监听了去,报告了慈禧。这段记载中没有说光绪的态度,但按光绪“衣带诏”中的意思,光绪绝对不会同意康有为这么干,这样干才冒险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慈禧的一声“痴儿”,看得人心酸,看这口气,完全是母亲对儿子的口气,这很可能是慈禧当时对小太监的话,在相信的程度上还有所保留,相信了光绪要开懋德殿,威胁皇权的安全,对光绪要害自己,尚在半信半疑之间,所以才有了这一声半怜半恨的称呼。但是,慈禧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上多少年,她深知政变的高度危险性,对小太监的告密,宁愿信其有,先行下手,将光绪幽禁起来,并立刻下令逮捕康有为,此时没有下令逮谭嗣同,正因为小太监告密,不可能涉及谭嗣同。但是接着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荣禄到了北京又将袁世凯的话告诉了慈禧,这时,谭嗣同等的被杀,光绪被幽禁,也就成为注定的事了。
被幽禁的光绪恨极了袁世凯,这是能够理解的。但在新政时期王照归国时,慈禧要光绪考虑该怎样处理王照时,说了一句话:“我知你极恨康有为”——光绪帝恨康有为吗?如果他知道了康有为违背自己的想法,策划了谋杀慈禧的计划,如果他知道康有为用伪造的“衣带诏”在海外搞保皇会,而康有为搞的这些,对光绪帮助甚少而损害极大,那么,光绪该是感激康有为还是该恨他呢?
无意发动一场政变的光绪,却承担了政变失败后的恶果,所以说光绪是无辜的。光绪之所以在幽禁后仍然倔强、愤怒,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辜遭禁而愤愤不平。但问题是,既然无辜,他在被囚禁之后,为何不设法将自己的无辜说清楚,让慈禧明白,他根本没有害她的半点意思,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让杨锐拿出那个衣带诏作为证明,证明自己的清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能成功的让慈禧相信自己的无辜,那么十年的幽禁就可以免了,即便免不了,至少可以少受许多虐待,并且,慈禧在明白真相之后,变法成果不至于被全部废除。那么,光绪到底有没有向慈禧证明自己的无辜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章 瀛台岁月(1)
一.三审光绪
按正常的道理设想,如果光绪真是无辜的,他一定会替自己辩白,究竟无端背个谋害慈禧的罪名,对光绪来说是很不愿意的。慈禧在名义上是光绪的母亲,在孝道思想相当浓厚的清末,谋害自己的母亲,这可是谁也不愿担当的罪名。
事实上,慈禧在发动政变的当天,就对光绪进行了审讯,光绪也似乎有了辩白的机会,但情况不是这么简单,苏继祖的《清廷戊戌朝变记》,记述了当时审讯的情况,按他的记载,当时慈禧坐在殿内,庆亲王奕劻、端王载漪以及军机大臣刚毅、王文邵、世铎、廖寿恒、启秀等跪在慈禧坐前的右侧,光绪则跪于左侧,慈禧的座前还放有竹杖等物,当然这是准备用来抽打光绪的,即便不一定真的打,但那是一种威慑。
慈禧满脸怒色,历声问光绪:“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过祖宗之法?。。。。。背祖宗而行康法,汝何昏聩至此?”
慈禧的话很长,不全部引用了,看过这一小段就可以看出来,慈禧此刻根本就没提光绪要害她,在慈禧口中,光绪的罪过就是重用康有为、实行变法,而这两件事,光绪是无法辩驳的,因为他的确重用康有为实行变法,至于祖宗之法好,还是变法好,光绪当然能说出一大通道理,但这番道理岂能在此时说,慈禧也决不会容许他说,对慈禧来说,这一大通串珠式的发问,只是愤怒情绪的发泄,并不是真的要光绪回答。
慈禧不提围园擒杀自己,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袁世凯的告密此时还没有发生,二是那个小太监的告密记载是虚构的,根本就没有那回事,不然的话,慈禧的怒气应该主要集中在围园擒杀自己这件事上,比起这件事,重用康有为变法的罪过可是太轻了。同时这段话也说明了,慈禧发动政变,根本不是为了“围园杀后”这件事,与这件事毫无关系。
慈禧在第二天又连着审讯了光绪一次,苏继祖却没有记述这次审讯的详情,只说:“初七日,太后单讯皇帝一次。”估计这次审讯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他就略过了,但初八日的审讯,苏继祖记得很详细:
八月初八日,皇上率百官恭贺训政。。。。太后于便殿招群臣质讯皇上,将所抄皇上书房中及康有为寓中奏章说帖等件,逐条审讯,以诸臣质之,。。。。。。时太后已接北洋袁世凯密告之事,追问皇上何意?上只得推康、谭,否则立受庭杖矣。
这是关键时候了,袁世凯的告密内容此刻已到了慈禧耳朵里,“围园擒杀太后”的事被提起来了,慈禧当着群臣的面追问光绪,无辜的光绪既然不知道这件事,他当然要予以否认。苏继祖说“上只得推康、谭”,这话说得大有语病,康、谭两人去找的袁世凯,袁世凯又告了密,他两个无论如何也无法置身事外,光绪此刻能做的,只能是为自己辩白,坚决否认自己有“围园杀后”的计划。
光绪否认,这不要紧,这件事是很容易弄清楚的,因为第二日(八月九日)就将谭嗣同、杨锐等逮捕了,谭嗣同杨锐是当事人,只要将他俩严加审讯,这件事自不难水落石出。慈禧在当时也立刻下谕,命将谭嗣同等人交刑部严加审讯,这一审,光绪的不白之冤也就得以化解。
第十章 瀛台岁月(2)
但是深为惋惜的是,这次审讯没能进行,因为政变发生、光绪被囚,大清的政坛犹如地震,引起了中外极大的关注,事态的发展对慈禧极为不利。洋人首先出面了,各列强的公使到总理衙门,质问“太后训政”是什么意思,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