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68家隐形冠军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叶凤英很认同笔者关于隐形冠军企业的一个比方:孩子最好的榜样可能不是大人,而应该是他们身边最优秀的孩子。“但这里说的‘孩子’不是强调他个子小,而是指他年轻上进、朝气蓬勃。”叶凤英说。

2005年,叶凤英出了一本自传,书名叫做《跑道》。副题是两句话:“快乐的人生,美丽的事业。”

走出去……国际化(1)

地球上有家的地方就要有飞跃!……邱继宝

2002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特意从本土派来记者到中国温州采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年销售额只有不到1亿人民币,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但是在它所处的行业当中,它是一位了不起的竞争者。成立短短十年,已经跻身于全球市场前10名之列。它的产品只有10%在中国国内销售,其余90%出口到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占到全中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家企业名叫“爱侣”。它的产品很特别,全是那些活色生香的性仿生用具,或者说性保健品。这些东西在中国往往只出现在少数大商场的最不起眼的柜台里,或者一些灯光暧昧的专卖店里。“而《时代》周刊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一点,”爱侣的创始人吴伟说,“在他们眼中,性观念保守的中国居然有这样一个企业,简直不可思议。”

于是,吴伟在接下来的那一期《时代》周刊上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衣着普通、戴着眼镜的中国青年站在他摆满五颜六色的健慰器和各式各样充气尤物的产品展览厅里自信地微笑。

其实,这张照片可以看作许许多多成功走上国际化道路的隐形冠军企业的一个缩影。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把自己那些古灵精怪、“不合时宜”的产品卖到地球上有需求的每一个角落。

小产品与大世界

隐形冠军的企业目标与国际化之间是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的。西蒙每到一处演讲作隐形冠军的讲演,都会引用上面这样一张图。这张图体现的是隐形冠军战略两个最主要的支柱——狭窄、专注的市场定位;全球化的营销。图中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隐形冠军们在市场界定的“宽”与“窄”的问题上有一种微妙的对立统一。一方面,它们在产品、技术和客户需求的层面,选择了狭窄、专注和深入挖掘,而在商业活动的地域分布方面,则选择了宽广、博大,放眼五洲。

这种“宽”与“窄”的组合似乎是必然的。正因为隐形冠军企业选取的是非常狭小的利基市场,那么它们的产品在某一个地区甚至某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往往都会比较有限。典型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像缝衣针、指甲钳、石英钟这些低值耐用消费品,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想象到,假如它们的生产者只生产这样一种产品,而且只把目光局限在本埠、本省,那么这家公司就会很难有持续成长的空间。即

而另一种情况则更加极端:有的产品在本地几乎没有需求或者需求非常小,市场发育迟缓,但是在世界上其它某些地区需求却非常旺盛。比如像爱侣的产品。虽然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正在日趋开放,但是直至目前中国本土的性玩具市场仍然规模有限而且极不规范。但是在美国,一些固定的大客户如监狱、远洋船队、军队等,每年都有大量稳定的需求提供。而在日本,据其“成人用品工业协会”的统计,仅女性消费者就有可能占到女性总人口的70%。

生产水族器材的中山振华、生产赛艇的杭州飞鹰等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和爱侣是很类似的——虽然国内的需求在高速成长,但是最有诱惑力的市场目前仍然在海外。以水族器材为例,中国拥有水族箱的家庭,只不过占家庭总数的1~2%,而在日本,相应的比例是10~20%。如果不占领这样的市场,我们很难想象爱侣、振华这样的企业可以成为全球同行当中的领先者。

许多产品的海外市场不但需求量更大,而且利润更为丰厚。比如一个在中国卖2000元人民币左右的水族箱,在日本价格可能会相当于10000元人民币。即使刨去渠道的费用,利润仍然十分可观。而且国外客户的付款方式一般是信用证,货款风险小,坏账较少。明珠星的财务经理就曾经告诉我们:虽然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利润差别不大,有的时候毛利还略低于内销产品,但从他的角色来讲更喜欢国际订单。而德生自从与Grundig合作之后也是对海外市场兴趣日浓。200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我的一位朋友突然问我:“你认识的那个德生收音机公司是不是不行了?他们在《读者》杂志上的广告好像不见了嘛。再说这年头咱们中国人还有几个买收音机的啊。”我马上拨通了梁伟的电话,把这话转述给他,他哈哈一笑:“中国当然有人买,不过外国人买得越来越多倒是真的。今年光是北美市场已经占了我们销售额的40%。”

总而言之,对于专注于利基的竞争者们来说,当它们的目光扩展到全世界,它们的规模就有可能变得可观起来。它们也就有可能享受到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效应带来的好处。对于那些既讲究专业化,又讲究成本控制的企业尤其如此。

另外,在某些隐形冠军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它们常常有贵人相助,而且是“洋贵人”。比如帮助飞鹰赛艇实现从本土厂商到国际品质和品牌关键一跃的德国专家克劳斯;比如帮助维新制漆突破技术瓶颈的美籍华裔科学家Dr。 Winner;引导爱侣走入海外市场的日本股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走出去……国际化(2)

刚开始接触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我们觉得只是机缘巧合。但是类似的故事听多了,就觉得应该有些规律在里头。借用一句老套的格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嘛。仔细琢磨之后,我们觉得敢于挑战并且专注于“生僻”的利基市场同样是他们获得青睐的关键。

利基之所以称为利基 ,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圈子小。那就是说,哪怕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能够有共鸣的人也比较少。所以,当一位把毕生心血奉献给赛艇事业的德国老人在遥远的中国看到一家努力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赛艇的企业时,那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西蒙在讲到隐形冠军国际化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很少有人会说“隔国如隔山”。事实上,某一行业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差别往往不是太大,但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哪怕是同一地域也很难驾驭。就像彼得·德鲁克(1993)指出的那样,本质上讲,世界上所有的医院都是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救死扶伤。一个医生能在洛杉矶的某个医院里做好某个手术,他在巴黎或者上海也同样可以做到,甚至用不着会说法语或者中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在这前后,中国政府也开始高调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于是,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成了大热门话题,及至今日已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讨论的这群隐形冠军公司在国际化这个话题上有几点格外突出。

首先,它们早在国际化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大量的尝试。有的企业甚至是在公司成立的初期就开始全面、充分融入全球市场,是所谓“天生的国际企业”(born global firm)。

第二,尽管经历过挫折,甚至也犯过极幼稚的错误,但是国际化最终给它们当中的多数企业带来了真实的利润。而且它们当中大多数的企业直到今天仍然只是中小企业。因此它们经验也许会比海尔、TCL、联想之类大公司的经验更值得中小企业借鉴。事实上,我个人认为把产品卖到国内或者国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贵贱之分。那种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或者说带有某种政治功利色彩的国际化(比如某民族饮料当年大张旗鼓地开拓美国市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