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对他们无法用法纪来进行约束。这样,在湘军内部,
实际上处于无法无天的状态。
曾国藩体会到,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今时事艰
难,贤人君子大半潜伏不出,我以义声倡导,同履艰危。故
诸人起初跟随我,并不是为了利,我对他们也就难以绳之以
法。其致败实由此缘故。
因此,他对湘军进行了整顿。经查,湘军岳州大败,敢
于同太平军进行抵抗的,只有彭玉麟一营;湘潭之战,浴血
奋战的只有塔齐布两营、杨载福两营。曾国藩根据兵贵精而
不贵多的原则,依据勇于战斗的条件,决定士兵的去留
。他
从明赏罚、严军纪做起,凡溃散之营便不再收集,营哨兵勇
一律裁去不用。经过这番整顿和裁撤,留下的仅有水陆两部
五千人。其弟曾国葆也在被裁之列,这对曾国葆的打击很
大,多少年后还一直深居简出,拒见宾客。同时决定将王鑫
留在湖南。命罗泽南跟随其出征。令塔齐布、罗泽南、彭玉
麟、杨载福增募新勇,使湘军人数又扩至一万余人。在衡
州、湘潭修造船只,与此同时,除湘军本身的扩充以外,将
胡林翼的黔勇增募至二千,征调了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所率的
船队和广西候补道员李孟群统率的船队,共计一千余人。在
困境中持此种态度与行为的人必当是一个具备成功素质的
人。至于能否成功,用曾国藩的观点,还要看“天意”了。
经过长沙整军以后,湘军能战能守,这与曾国藩努力改
正自己的弱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有失败才有成功,这是历史上许多成功者所证明了的真
理。一般而言,经过艰苦的磨炼或一系列的挫折,才更易使
人具备成功的品质。因而,有许多追求大成功之人甚至不是
先企求成功,而是先企求苦难。这里最主要的奥妙就是在于
失败和逆境的土壤会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品质。而具备了成功
的品质,才能成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及时调整,就是
要马上去掉不利成功的因素,发扬有利成功的因素。
成功语录:吾生平长进,皆在危难;处心积虑,正是磨练英雄,玉于子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