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策。唯曾国藩称:“有人则可秦可滦,均足自立,无人则
滦失而秦亦未必得。”他根据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述道:“中兴
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汉迁许都而亡,晋迁金陵而存。拓拔
迁云中而兴,迁洛阳而衰。唐明皇、德宗再迁而皆振,僖宗、
昭宗再迁而遂灭。宋迁临安而盛昌,金迁蔡州而沦胥。大抵有
忧勤之君,贤劳之臣,迁亦可保,不迁亦可保;无其君,无其
臣,迁亦可危,不迁亦可危。鄙人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之
外,无一事可恃也。”
曾国藩在长沙求学期间,与郭嵩焘、刘蓉深交。任京官
时,又广交友朋,以文会友,他除了师事理学名家唐镜海、倭
艮峰外,另外如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
、吴子序、邵蕙西等
友人,后来都成为了他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也有不少人慕名而
主动来与曾国藩结交。他记载道:“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
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
浅,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湘军的重要将领江
忠源及文士吴敏树也是这时在京城结识的。他在礼部复试时,
因欣赏“花落春仍在”的诗句而识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阅卷时
看中了陈士杰。后来,他们对曾国藩的事业都有过很大的帮
助,特别是陈士杰。曾国藩交游的目的很明确:“求友以匡己
之不逮,此大益也”;“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他对人才的广泛搜罗和耐心**,是他的事业能够成功的
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李鸿章做《曾文
正公神道碑》,称誉他“持己所学,**群伦。雍培浸灌,为
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万众一心,贯虹食昴。终奠
九土,踣此狂丑”。曾国藩确有谋国之忠与知人之明。后来,
薛福成评述道:“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
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
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
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
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清史稿》评论曾国藩
道:“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
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石达开也曾称赞曾国藩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问可寻。大帅
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存在久电”。
成功语录:治人不基,不外乎刚柔兼济、软硬兼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