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国士无双为什么被禁 > 第474部分(第2页)

第474部分(第2页)

地区领导和县里的领导都下了车,一行人先登上观景台休息片刻,郑泽如说:“小杨,你介绍一下情况吧。”

杨树根早就打好了腹稿,干咳一声道:“我县苦水井公社粮食大丰收,破了有记载以来的产粮记录,这是充分发挥**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是**教导的好,省委、地委英明领导下的成果……”

郑泽如对这些套话不太感兴趣,但也耐着性子听着,完了直接问李花子,“李书记,你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取得这样丰产的成果的?政治上的原因杨书记已经说过,你说说技术上的吧。”

李花子也是早就做好了准备的,他轻轻嗓子,声情并茂的用南泰官话说道:“我们公社的这块试验田,整地十八次,深耕八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结合犁地分层施用的,作到了层层有肥……”

这回郑泽如听的很认真,还时不时做着笔记,地委和县里的领导们交头接耳,目露喜色。

“我看了省气象台的天气资料,南泰干旱了九十天,你们是怎么做的防旱工作?”郑泽如忽然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李花子道:“我们采取了移苗就水的策略,把麦苗移到有水的地区,对于试验田采取的是打井把水肥灌到地下去的办法,老天爷不想让我们丰收,我们偏不让他得逞。”

郑书记笑道:“你们这一招,是藐视天公,气死龙王啊。”

大家都被书记幽默风趣的话语引笑了。

“很好,那咱们就开始验收吧,你们说呢?”郑泽如左右看看,大家都点头。

县里早已准备好了割麦队,各公社的好手都被集中在一起,镰刀磨得风快,一声令下就下了田,几百人一起割麦,还是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收割完毕。

第二天,领导们重新登台,试验田已经大部分收割完毕,只剩下一分地留着不割,给外地参观团看。

五台磅秤准备好称重,社员们来来回回的过磅,磅秤前有专人监督,杨树根悄悄给李花子使了个眼色,李花子又给社员们打个手势,于是一些人将过完磅的麦垛子又搬回去重新过磅,以便增加“产量。”

一名省委工作人员发现了这种现象,立刻走到台上,附耳向郑书记做了汇报。

杨树根的心,一下悬了起来。

第四十六章 农业红旗

让杨树根欣慰的是,郑书记并没有任何不悦的表示,依然谈笑风生。

由于收割的粮食太多,光过磅就用了很长时间,五台磅秤一刻不停,每台磅秤前都有至少三名干部监督验收,还有省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机跟随拍摄,丝毫做不得假。

一声锣响,终于出具体产量了,李花子精神抖擞,来到台前用洪亮无比的声音汇报道:“苦水井卫星公社试验田的亩产量为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五斤四两三钱!”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很多社员的巴掌都拍红了,大家热泪盈眶,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这个数字不对啊。”郑泽如淡淡的说,脸上挂着很值得玩味的表情。

杨树根心里咯噔一下。

李花子也愣了,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不知道如何回答,假的毕竟是假的啊。

“不是还有一分地没割么,加上那一分地,亩产两万斤应该是有的,要实事求是嘛。”郑泽如说道。

“对对对,亩产两万斤,妥妥的!我太激动了,把最后一分地给忘了,请领导批评。”李花子挠着后脑勺,很憨厚的说道。

杨树根松了一口气,这关是过去了。

郑泽如当场发表讲话,他先高度赞扬了南泰县委县政府在抓农业促生产方面的成绩,继而将话题转向苦水井的试验田。

他风趣地说:“我活了五十多年,还是头一次见万斤产量的麦田,我想大家也都是头一次见到吧,这在我国乃至国际粮食种植历史上也是开天辟地的,万斤粮田确实不简单,远看像城墙,近看象稻场,实在喜人啊。”

群众们交头接耳,“我说吧,咱中国人种麦最在行,就是苏联也没这么高产的小麦啊。”

郑泽如接着说:“老实说,我临来之前是不相信的,为什么呢,省农科院的教授告诉我说,丰产作物每亩叶面积不过四亩,总干物重不过两千斤,产量不过四五百斤,一切的研究也是在这个圈里打转。现在这个高产的一切的数据都超过了它们十几倍至二十倍,这是一个新领域,其中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等待我们深入探讨,再进一步提高。”

杨树根带头鼓起掌来,群众们也热烈鼓掌。

郑书记伸手四下里压一压,道:“劳动人民以盖世的革命气魄,冲天的干劲,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这样的巨大成果,替我们打开新的途径,科学工作者必须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跟他们结合一起,共同前进。”

掌声再次响起。

李花子忽然道:“郑书记,俺想求您个事儿?”

杨树根心里一沉,这段台词可没预备啊,李花子临时加戏份,弄巧成拙就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