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第一百六十一精忠报己
三月的辽东,残雪未化。
乐浪郡柳京城原国主府,如今已经是李穹的帅营。
百济的收复,让李穹不得不提前赶了过来,为此冯紫英和卫若兰这两位一心表功的家伙,还挨了李穹的一顿骂。
因为收的太早了!
一个还能与鞑子眉来眼去暗通款曲的百济,要比一个遍地饥民急需救济的百济有用的多。
可事已至此,李穹除了私下对他俩抱怨几句外,明面上还得重重褒奖。
本来救济些饥民也不碍什么,可如今地主家也无余粮了,这可还怎么吃饭?
圣上要西征,他就得带着一半的京城粮草上路,剩下那一半还得供给京城,将就着能熬到秋收。
从辽东调粮就别想,他们能不朝李穹伸手就不错了,只能是等着海运兰芳的米粮到来。
但这需要时间,海况良好的情形下,也得三个来月,饥民可等不得这么久。
话又说回来,百济要不是闹了粮荒,也不会轻易被冯、卫收复。
他们所存的余粮,全被鞑子给运走了,留下了数十万的饥民给李穹。
看得出赵世全是要孤注一掷了,他要不能攻进山海关,便要远走草原去与葛二蛋会和。
故土难离,他也不想屈居在葛二蛋的帐下,所以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彻底舍了半岛不要,要在长白山左近与李穹决战。
难了啊。
不安抚好饥民,李穹哪敢决战,万一降而复叛,自己不是腹背受敌么。
左思右想,把眼睛盯在了东邻身上,从百济出海东渡,只隔一道海峡,强行通商的话,或许能行。
先守一波吧,从东瀛拿来粮食再说。
既然要防守,就得主动出击一番,将敌人迫退几百里后,才好从容布置防线。
说给了冯、卫二人听,卫若兰主动要攻,冯紫英争不过他,只好留下接应并布置几道防线。
“贴出告示去,从军者优先供粮,一人从军,全家有粮。薛蟠,你带着人去百济劫掠富户去,只要不反抗,留下他们的口粮,金银不要,只要存粮。”
接下来李穹说了一番让国子监儒生们心惊的一番话。
“汝等去百济征兵,不要说什么废话,就一句,我部兵士子女可读书科举。”
明朝的兵卒尚不能如此呢,李穹倒是开了先河。
文武殊途不同归,将门后裔从文是大忌,兵士更不用提。
一人从军入了军籍,几辈子都是军户,想读书那是不可能。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对于军户而言,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闻将军留青史,哪见兵卒石碑名。
“王爷,这不合朝廷的规矩。”
“此地属朝廷管辖否?”
李穹嘴角噙笑:“乐浪另开科举,翘楚者赴国子监入读,有成者则回百济或朝先就地为官,领的是我乐浪郡的俸禄,说汉话、书汉文、行汉家礼仪规制,又是自我汉家读书求学。列位,十年二十年后,朝先朝堂中全是我国子监的同窗后辈。。。”
伸出一支手来,掌心翻转了一下:“我连他们的军士都算计进来了,是不是易如反掌乎?”
不由得儒生们不拜服,此计堂堂正正,真如李穹所设想那样,十年后,乐浪、朝先和百济的文武,都是乐浪郡科举出来的人才,更有去天朝进修过的世家,谁还全听彼国主的话。
非常时行非常事,只要不“惑乱”中原军户就好,儒生们自欺欺人的领命而去,看不见他们走后冯紫英和卫若兰脸上的嘲讽。
这条将令一旦宣出,最受益的是他们的手下兵卒。
你说为了前途去拼命,明军们呵呵两声罢了,谁也不会真信。
但要为了儿孙前途去拼命,他们能舍生忘死。
若冠以价值观这个名,也未尝不可,都是为后人活着而挣扎,自己这条命,只要有了家人,便不算个什么。
人分三六九等,李穹喊不出来平等两个字,只有换一个价值观行事,今天拼的命,用后辈子孙能读书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