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翻译 > 第65章(第1页)

第65章(第1页)

△《月泉吟社》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吴渭编。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人。尝官义乌令,入元后退居吴溪,立月泉吟社,至元丙戌、丁亥间,征《赋春日田园杂兴诗》,限五、七言律体,以岁前十月分题,次岁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其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此本仅载前六十人,共诗七十四首。又附录句图三十二联,而第十八联佚其名,盖后人节录之本,非完书也。

其人皆用寓名,而别注本名於其下。如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之类,未详其意,岂凤等校阅之时,欲示公论,以此代糊名耶?首载社约、题意、誓文、诗评,次列六十人之诗,各为评点,次为摘句,次为赏格及送赏启,次为诸人覆启,亦皆节文。其人大抵宋之遗老,故多寓遯世之意,及《听杜鹃》、《餐薇蕨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称其清新尖刻,别自一家,而怪所品高下未当。为移第六名子进为第一,第十三名魏子大为第二,第九名全泉翁为第三,第五名山南隐逸为第四,第十五名蹑云为第五,第四名仙村人为第六,第十一名方赏为第七,第三名高宇为第八,第四十二名俞自得为第九,第二十五名槐空居士为第十,第四十三名东湖散人为十一,第三十七名徐端甫为十二,第四十四名仇近村为十三,第三十一名陈希邵为十四,第五十三名子直为十五,第二名司马澄翁为十六,第四十五名陈纬孙为十七,第五十一名闻人仲伯为十八,第五十九名君瑞为十九,第十七名田起东为二十,第一名罗公福为二十一。然诸诗风格相近,无大优劣,士祯所移,与凤等所定,均各随一时之兴,未见此之必是,彼之必非也。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曰:元季国初,东南士人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於诸郡之能诗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今世所传惟浦江吴氏“月泉吟社”取罗公福为首,其所刻诗以和平温厚为主,无甚警拔,而卷中亦无能过之者云云。则凤等所定,东阳固以为允矣。

△《文选补遗》四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陈仁子编。仁子有《牧莱脞语》,已著录。是书前有庐陵赵文《序》,述仁子之言,谓《文选》存《封禅书》,何如存《天人三策》。存《剧秦美新》,何如存《更生封事》?存《魏公九锡文》,何如存《蕃、固诸贤论列》?《出师表》不当删去《后表》;《九歌》不当止存《少司命》、《山鬼》;九章不当止存《涉江》。《汉诏令》取武帝不取高、文,《史论赞》取班、范,不取司马迁。

渊明《诗家冠冕》,十不存一、二;又不当以“诗赋”先“诏令、奏疏”,使君臣失位,质文先后失宜。其排斥萧统甚至,盖与刘履《选诗补注》皆私淑文章正宗之说者。然正宗主於明理,文选原止於论文,言岂一端,要各有当,仁子以彼概此,非通方之论也。且所补司马谈《六家要旨论》,则齐黄老於六经;鲁仲连《遗燕将书》,则教人以叛主。高帝《鸿鹄歌》情锺嬖爱,扬雄《反离骚》事异忠贞,蔡琰《胡笳十八拍》非节烈之言,《越人歌》、《李延年歌》直**之语;班固《燕然山铭》,实为贡谀权臣,董仲舒《火灾对》亦不免附会经义。律以正宗之法,皆为自乱其例,亦非能恪守真氏者,至於宋王《微咏赋》,讹为宋玉《微咏赋》,则姓名时代并讹;引佛经横陈之说以注《讽赋》,则庞杂已甚;荆轲《易水歌》与《文选》重出,亦为不检。观所著《牧莱脞语》,於古文、时文之格律尚未分明。则排斥古人,亦贸贸然徒大言耳。然其说云补《文选》,不云竟以废《文选》,使两书并行,各明一义,用以济专尚华藻之偏,亦不可谓之无功。较诸举一而废百者,固尚有间焉。

△《苏门六君子文粹》七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卷首凡例称,或传为陈亮所辑。然亮辑欧阳《文粹序》,载《龙川集》,而此书之序无考,则未必出於亮也。《宋史》称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而此益以陈师道、李廌,称苏门六君子者,盖陈、李虽与苏轼交甚晚,而师道则以轼荐起官,廌亦以文章见知於轼,故以类附之也。

其文皆从诸家集中录出,凡《淮海集》十四卷,《宛邱集》二十二卷,《济北集》二十一卷,《济南集》五卷,《豫章集》四卷,《后山集》四卷。颇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仅存其要语者。观其所取,大抵议论之文居多,盖坊肆所刊,以备程试之用也。陆游《老学菴笔记》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云云。盖风会所趋,并其从游之士,亦为当代所摹拟矣。然其去取谨严,犹工文之士所辑,且李廌集,世无传本。今始从《永乐**》裒辑成帙,颇藉此书相补苴;又张耒集,写本仅存,字多舛误;陈师道集,刊本较诗差详,较文则略,亦颇藉此书以勘正云。

△《三国文类》六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人名氏。今流传有宋刊本。然《宋史艺文志

》载此书,注云:集者不知名,则当时已无可考矣。案:柳宗元《河东集》,有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其文皆采之《汉书》;是编惟采《三国志》之文,盖沿其例。凡分二十三门:曰《诏书》,曰《教令》,曰《表奏》,曰《书疏》,曰《谏诤》,曰《戒责》,曰《荐称》,曰《劝说》,曰《对问》,曰《议》,曰《论》,曰《书》,曰《笺》,曰《评》,曰《檄》,曰《盟》,曰《序》,曰《祝文》,曰《祭文》,曰《诔》,曰《诗赋》,曰《杂文》,曰《传》。所采上涉汉末,而下及晋初,则以《魏志太祖纪》,其事皆在建安,而裴松之注,所采多晋人书也。惟其中《劝说》、《对问》二门,皆当时口语,本非词翰,取盈卷帙,於义未安。又陈寿所评正犹马、班之赞,摘出别立篇名,亦乖体例。以其宋人旧本,姑存之以备考证焉。

△《增注唐策》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魏徵作“魏证”,与《古文集成》同,则亦宋人作也。其集中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者,盖辑以备答策之用,从所重耳。每篇略标其要语於上方,而卷前目录又摘其所标之语於题下,中间注语有“崇曰”、“张曰”、“李曰”、“窦曰”、“董曰”诸目,“崇曰”一处作“王崇”,则是其名,而馀又皆题其姓,均莫详其所自,亦不知诸人为谁。

殆当时盛行,其本互相训释,而书贾合刊之耳。所注虽简略,而所录皆唐人名作,持择颇审,非明代坊选,冗滥无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备采择也。

△《十先生奥论》四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亦无刊书年月,验其版式,乃南宋建阳麻沙坊本也。书中集程子、张耒、杨时、朱子、张栻、吕祖谦、杨万里、胡寅、方恬、陈传良、叶適、刘穆元、戴溪、张震、陈武、郑湜诸人所作之论,分类编之加以注释。据其原目,凡前集、后集、续集各十五卷,此本续集脱去前五卷,仅存十卷,而前集第七卷以上,亦属后人抄补,其原注并佚去不存。所亡之卷,已无篇目可考,不知作者凡几。此四十卷中,核其所作者已十六人,但题曰十先生,所未详也。中间《宋史》有传者凡十一人,其馀若张震字东父,益宁人,孝宗时中书舍人,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尝缴回词头,事见《胡沂传》。郑湜有二,其一字溥之,福州人,光宗时为从臣,奏立太子监国,见《留正传》;其一则绍熙元年为从政郎,进《治术》十卷,见《书录解题》。此所载之郑湜,其进《治术》者欤。

陈武有《江东地利论》,见《永乐**》,方恬、刘穆元二人,则史传俱无可考见矣。宋人文集,名著史册者,今已十佚其八九,至於名姓无闻,篇章湮灭,如方恬诸人者,更指不胜屈。此书虽不出科举之学,而残编断简,得存於遗轶之馀,议论往往可观;词采亦一一足取,固网罗放失者所不废也。

△《诗家鼎脔》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卷首有题词,署曰“倦叟”,亦不知倦叟为谁也。所录有王惲之诗,颇疑为元人所辑。然元王惲为东平人,而此题曰:“古汴王惲”,里籍既不相符,考《秋涧集》内亦不载此诗,则非元王惲明矣。方回《瀛奎律髓》称庆元、嘉定以来,有诗人为谒客者,钱塘湖山,什伯为群。阮梅峰秀实,林可山洪,孙花翁季蕃,高菊磵九万,往往雌黄士大夫,口吻可畏。今考是书,阮秀实、林洪、孙季蕃、高九万诸人之诗,并在选中,或即其时所刊?如陈起《江湖小集》之类欤。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里居字号,为例不一,所存诗多者十馀首,少者仅一二首,盖取“尝鼎一脔”之意,故以为名。

其间家数太杂,时代亦多颠倒,编次颇为无绪,然宋末佚篇,赖此以存者颇多,亦未可以书肆刊本忽之矣。上卷首原脱半页,上卷末金沙夏某一人,名字诗篇均有阙佚,今亦姑仍之云。

△《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旧本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思有《宝刻丛编》,世隆有《北轩笔记》,并已著录。是编所录宋人诗集,始於杨亿,终於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绍定三年魏了翁《序》,及国朝朱彝尊二《跋》,考所载了翁《序》,与《宝刻丛编》之《序》,字句不易,惟更书名数字,其为伪托无疑。彝尊《跋》中,谓是书又称为《江湖集》,刻於宝庆、绍定间,史弥远疑有谤己之言,牵连逮捕,思亦不免,诗版遂毁。案:刊《江湖集》者乃陈起,非陈思。且《江湖集》所载皆南渡以后之人,而是书起自杨亿、宋白,二书迥异。彝尊牵合为一,纰缪殊甚。然考彝尊《曝书亭集》有宋高菊磵《遗稿》序中,述陈起罹祸之事甚悉,未尝混及陈思,而集中亦不载此《跋》。当由近人依托为之,未必真出彝尊手。又《跋》内称,陈世隆为思从孙,於思所编六十馀家外,增辑百四十家,稿本散逸,曹溶复补缀之。今检编中所录,率多漏略,如王应麟集虽不传,其遗篇见於《四明文献集

》者尚多,而此编仅以五首为一集,溶不应疏略若此,则谓曹溶补缀,亦不足信也。考王士祯《居易录》曰:竹垞辑《宋人小集》四十馀种,自前卷所列《江湖诗》外,如刘翼躔文《心游摘稿》,林希逸《肤斋十一稿》,敖陶孙《器之臞翁集》,朱继芳《季实静佳集》,林尚志《润叟端隐稿》,刘过改之《龙洲集》,刘仙伦叔《拟招山集》,黄文雷希声《看云集》,黄大受德容《露香拾稿》,武衍朝宗《藏拙稿》,张蕴仁溥《斗野集》,刘翰武子《小山集》,张良臣武子《雪窗集》,越希谊父《抱拙集》,利登履《道骳稿》,何应龙子翔《橘潭稿》,沈说惟肖《庸斋集释》,永颐山老《云泉集》,薛嵎仲止《云泉集》,俞桂希郄《渔隐稿》,葛天民《无怀集》,姚镛希声《雪蓬集》云云。

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馀种,或旧稿零落,后人得其残本,更掇拾他集合为一帙,又因其稿本出

彝尊,遂嫁名伪撰二《跋》欤。然编诗之人虽出赝托,而所编之诗则非赝托,宋人遗稿,颇藉是以薈稡,其蒐罗亦不谓无功。黎邱幻技,置之不论可矣。

△《柴氏四隐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之诗文也。望有《丙丁龟监》,已著录。

随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进士,历知建昌军事;元亨字吉甫,与随亨同举进士,历官朝散大夫,荆湖参制;元彪字炳中,号泽矅居士,尝官察推。宋亡以后,兄弟俱遁迹不仕,时称“柴氏四隐”。望所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凉州鼓吹》。元彪所著有《袜线集》;随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

明万历中,其十一世孙复贞等蒐罗遗稿,元亨之作已无复存,因合望与随亨、元彪诗文共为一集,仍以“四隐”为名,因旧称也。世所行者仅望《秋堂》一集,而实非足本;钱塘吴允嘉始得刻本抄传之。又据《江山志》及《吴氏诗永》,益以集外诗五首,遂为完书。其诗格颇近晚唐,无宋人杈桠之习,随亨、元彪所作,差逊其兄。然谅节高风,萃於一门,虽遗编零落,而幽忧悲感之意,托诸歌吟者,往往犹可考见。存之足以励风教,正非徒以文章重矣。

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

○总集类三△《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内府藏本)

金元好问编。好问有《续夷坚志》,已著录。是集录金一代之诗,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数。其馀分为十集,以十干纪之,辛集目录旁注“别起”二字,其人亦复始於金初,似乎七卷以前为《正集》,七卷以后为《续集》也。

《壬集》自马舜之下别标“诸相”一门,列刘豫等十六人;状元一门,列郑子聃等八人;异人一门,列王中立等四人;隐德一门,列薛继先、宋可、张潜、曹珏四人诗,而独标继先名,疑传写讹脱;《癸集》列知己三人,曰辛愿、李汾、李献甫。南冠五人,曰司马朴、滕茂实、何宏中、姚孝锡、朱弁。而附见宋遗民赵滋及好问父兄诗於末。前有好问《自叙》,称魏道明作《百家诗略》,商衡为附益之。好问又增以己之所录,以成是编。《序》作於癸巳,盖哀宗天兴二年也。

其例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未,兼评其诗。或一传而附见数人,如乙集张子羽下附载僧可道、鲜于可、高鹍、王景徽、吴演之类;或附载他文,如丙集党怀英下附载《诛永蹈诏书》之类;或兼及他事,如乙集祝简下附载所论《王洙不注杜诗》之类。大致主於借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至壬集贾益谦条下,述其言世宗大定三十年中,能暴海陵蛰恶者,得美仕。史官修《实录》,诬其淫毒狠鸷,遗臭无穷。自今观之,百无一信。又称卫王勤俭,慎惜名器,较其行事,中材不能及者多。如斯之类,尤足存一代之公论。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论其记蔡松年事,不免曲笔,然亦白璧之瑕,不足以累全体矣。惟大书刘豫国号、年号,颇乖史法,然豫之立国,实金朝所命,好问金之臣子,宜有内词,固不得而擅削之,亦未可以是为咎也。其选录诸诗,颇极精审,实在宋末江湖诸派之上,故卷末自题有“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及“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句。士祯亦深不满之,殆以门户不同欤。后附《中州乐府》一卷,与此集皆毛晋所刊,卷末各有晋《跋》,称《初刻中州集》,佚其乐府,后得陆深家所藏乐府,乃足成之。今考集中小传,皆兼评其乐府,是《乐府》与《中州集》合为一编之明证。今亦仍旧本录之,不别入词曲类焉。

△《唐诗鼓吹》十卷(通行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国朝常熟陆贻典题词。则据《金史隐逸传》,谓天挺乃好问之师,非其门人。又早衰厌科举,不复充赋,亦非中书左丞,颇以为疑。案:王士祯《池北偶谈》曰: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考元史《郝经传》云,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祖天挺,字晋卿,元裕之尝从之学。裕之谓经曰,汝貌类祖,才器非常者是也。其一

字继先,出於多罗别族,父哈赏巴图尔元太宗世多著武功。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於遗山元好问,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追封冀国公,谥文定;为皇庆名臣,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诗鼓吹集》十卷。近常熟刻《鼓吹集》,乃以为《隐逸传》之“晋卿”,而致疑於赵文敏之《序》,称尚书左丞,又於尚书左丞上妄加“金”字,误甚云云。然则贻典等所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是集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作者各题其名,惟柳宗元、杜牧题其字,未喻何故。第四卷中宋邕诗十一首,天挺注以为实出曹唐集中,题作宋邕,当必有据。然第八卷中胡宿诗二十三首,今并见文恭集中,实为宋诗误入,则亦不免小有疏舛,顾其书与方回《瀛奎律髓》同出元初,而去取谨严,轨辙归一,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实出方书之上。天挺之注,虽颇简略,而但释出典,尚不涉於穿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横生枝节,庸而至於妄也。

据都卬《三馀赘笔》,此书至大戊申江浙儒司刊本。旧有姚燧、武一昌二《序》,此本佚之。又载燧《序》,谓宋高宗尝纂唐、宋轶事为《幽闲鼓吹》,故好问本之。案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其语见於《世说》,好问立名,当由於此。燧所解,不免附会其文也。

△《二妙集》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