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
明史:“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
三朝:“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
明史:“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三朝:“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
明史:“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三朝:臣遂无以应。
明史:在晋无以难。
但是,《明史》在转述过程中有明显的改动,其中掐头去尾、添油加醋、偷梁换柱应有尽有。
首先,御用文人们杜撰出王在晋要用八万人守山海关,而且还有新兵,这一手估计是为孙阁老考虑,因为稍微再深一些的破绽,孙大人可能就瞧不出来了。
其次,他们省略去王经略坦然相告的内容,这是必须得,试想你王同学要这么精明强干,那孙老师又该怎么办?
最后,孙大人是肯定不能被问得哑口无言的,要哑口无言的也必须是王同学,所以他们把孙承宗所说的“臣遂无以应”直接篡改成了“在晋无以难”。
经过御用文人这么一番“编修”,全文意思和孙承宗奏章内容便有了天壤之别。
其实,《三朝辽事实录》史学价值有多高,在这里作为依据恰当与否,那都是学术问题,但是既然《明史》取用了《三朝辽事实录》的内容作为写史的依据,那就不应该在史文中又大加篡改,这种行径实在太过低劣,其所涉及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人品和操守了。
--------------------------------'1'【《三朝辽事实录》卷十“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
'2'【《三朝辽事实录》卷十“故为两城以固其心。”】
'3'【《三朝辽事实录》卷十“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
'4'【《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5'【《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6'【抵关,诘在晋曰:“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在晋曰:“否,当更设兵。”曰:“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曰:“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在晋无以难。《明史孙承宗传》】
'7'【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
第三章 大能们的想象力
另外,为了将忽悠进行到底,《明史》在这里的叙述,除了篡改,还作了必要的裁剪。御用文人们在写史文的时候,把修“八里铺重城”的由来直接给掐掉了,这一手的效果是让许多后世研究者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修“八里铺重城”,以至于许多同学为此冥思苦想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
1、因为王在晋胆小,怕外围阵地修远了逃跑不方便,所以只在八里铺修城:
金庸:“……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1'
点评:如果王经略真的胆小,怕逃跑困难,那他完全有极正当理由可以不去守外围,因为他是统帅,并且职权范围涉及关内关外,而朝廷给他配的又是尚方宝剑(不是消息树),所以断然不会强制他去外围放哨的。
创意指数★★★☆
2、因为山海关没有使用高压电网,感觉很容易被攻破,用嘴啃都行,所以要修筑重城:
当年明月:“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山海关被攻破,京城就将毫无防卫,唾手可得。虽说山海关沿线很坚固,很结实,但毕竟是砖墙,不是高压电网,如果努尔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城墙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计也啃穿了。”'2'
点评:王在晋显然没有见过高压电网,所以就无法通过与高压电网防卫能力的对比而得出必须修筑重城的结论,再说用嘴啃也是不现实的,后金士兵虽然善于在城墙上打洞,但也得借助工具,他们毕竟不是穿山甲。另外,袁崇焕一当督师,后金就打到北京附近,并攻占了山海关以内的数座城池,在没有山海关的护卫下,北京也没有“唾手可得”,所以有些结论不要下得那么死。
创意指数:★★★★☆
3、因为王在晋对局势估计过于悲观,所以只打算守山海关,故而修筑重关,闭门不出,画地为牢。
阎崇年:“王在晋上任之后,对于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