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高第奏:……由此以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6'
高经略这番言辞,把王大人、李大人、阎大人的意思都包揽了,而且说得更为明确,即“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意思很直白,就是要求坚守宁远,而不是放弃宁远。
高大人的此番言辞,发表于天启五年十二月,现场还有一位证明人,就是时任宁前道的袁崇焕。当时袁大人来山海关找高经略讨论战守之策,高经略直接要求执行预案,于是便有了上面那段言辞。
另外,天启帝在宁远大战最紧要的关头,也表示过非常坚决的态度,就是宁远必须捍御,否则军法从事:
“经略高第塘报,奴夷围宁远,哨马西至曹庄。
得旨:宁远逼近关门,务极力捍御,如有疏虞,三尺具在。”
综上所述,关于坚守宁远、执行预案的问题,皇帝、兵部尚书、辽东经略、协理京营的兵部侍郎、兵科给事中等一干人的意见都是统一的。
明朝的军事指挥体系运作规程是,在京皇帝交代兵部,在外督、抚指挥道、镇(兵备、总兵),而督、抚又听命于兵部,所以京师和各地交汇的中枢是兵部,也因为这个原因,兵部通常被称为“中枢之地”,而兵部尚书也常被称作“枢臣”。
高第作为“辽东经略”和“总督”的地位是相当的,只是官称不同罢了,当时辽东又暂无巡抚,因而按照指挥体系的排序来看,从中央到前线,一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皇帝、枢臣、经略(督、抚一级)、兵备、总兵(道、镇一级),其中前三级都坚决要求捍御宁远,那么作为“道、镇”一级的宁前道袁崇焕,即便有坚守驻地宁远的表态,那也只能说明他服从了指挥而已,丝毫谈不上有什么了不起的壮举(仅仅是未当逃兵罢了)。
'1'【《明熹宗实录》卷七十 “巡抚辽东袁崇焕疏言:‘经、督、镇向止以关门为信地,宁前以东俱住防兵马,哨探屯种而已。” 】
'2'【《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八】
'3'【《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4'【《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署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阎鸣泰以警报叠至疏言:‘制敌之策湏以固守宁远为主,但出首山一步即为败道。而首山左近如笔架皂隶等山险隘之处,俱宜暗伏精兵火炮,以待贼来,慎勿遽撄其锋,惟从旁以火器冲其胁,以精兵截其尾,而觉华岛又出船兵,遥为之势,乘其乱而击之,此必胜之著’”】
'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
第六章 跑路四百里是谣传
在高经略下令执行预案并发出将令之后;
在兵部尚书王大人严谕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之际;
在李大人的预警、阎侍郎的建议,都要求坚守宁远的情况之下;
据大各位能们介绍,袁县令在大敌当前之时,居然有抗命的表现:
金大侠:“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的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地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1'
阎会长:“袁崇焕只是一个‘宁前道’的小官,朝中没有后台,居然敢于违抗兵部尚书、蓟辽经略高第的旨意,实属大胆,难能可贵!”'2'
如果袁大人在各位上级都严令必须坚守宁远的前提下玩抗命,那想必是要逃跑吧?不过,当年明月的一番话,却把事情的发展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他说: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个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3'
若真如当年明月所述,袁大人在现场能眼见周围人群“四散奔逃”,而他自己也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哪怕他一个人也要死守在宁远!那当时的情形恐怕是袁大人在宁远的手下都溃散了,大家全部跑路之后,只有他一个人没有跑,所以才落得个“独卧孤城”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