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自说自话是什么意思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哪种标尺衡量出来的,“欣赏价值”,又是什么含义,怎样判断的。难道有圆明园那种作为受列强蹂躏留下耻辱激励民族觉醒自强的价值?抑或认为重新为封建帝王树碑立传,就与之有同等价值?

难怪如今大张帝王威风的电视剧可以如此畅通无阻地大量生产和播放,难怪各地都在挖掘“历史”用各种手段竭力放大作宣传,难怪国民头脑里还在普遍对帝王对清官崇敬有加;还是皇帝神圣至高无上啊!我糊涂了:当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的帝制,把袁世凯恢复帝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及“五四”新文化运动,都还有必要吗?是否统统都是错了?

修复大明宫遗址,或许还有个实用性理由:开发旅游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西安古城古迹在全国数一数二,外地去旅游的团为控制价格都只可能安排部分景点,再新建几个景点就一定能增加经济收入吗?用于“修复”大明宫遗址究竟该花多少钱?该不会有占用北洋水师的经费修颐和园那样,得花一两艘航空母舰的钱吧?花了能收得回吗?再则,那修的建筑还是不是文物古迹呢?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重大决策,原来的“五年计划”改为了“五年规划”,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转向发展经济同时建设和谐,公平的社会;那些修复大明宫遗址的决策者的气魄与开发旅游开财源的“好心”,思想观念是跟不上五中全会精神呢,还是其实心里不愿意真正实施*中央的战略决策呢?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切尔·佩塞特就秦始皇陵发表的观点说,“挖掘有时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从科学角度对保护遗址的结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除非是遭遇到一定自然灾害、盗墓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考古学家才被允许对这类地点进行保护性发掘。但没有说可以以“修复”名义重建。不知是哪级机构权力这么大,可以批准发掘大明宫遗址,还批准“修复”毁掉遗址原貌,看样子是米切尔·佩塞特有问题了,《文物保护法》也该修改了。但愿这该不会是想抓个大项目的权力,大家都可以借点东风吧——这是公开的秘密,是当前一股大潮,在四处涌动。当然,还有些地方制订要“开发”兴建的规划“文化”景观,连“历史”、“文化”影子都没有,也在做巨额投资,魄力就更大了。

有人撰文在互联网上批评这事,标题为《用修复大明宫来意淫“盛世唐朝”?》。这“意淫”两字用得太狠了点吧?改为“帝王情结”是不是文雅些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城”的时髦

我住常州的市区北端,坐车去市南端的湖塘桥,穿过市区,一路总能见许许多多的“城”。什么“商城”、“电脑城”、“装饰城”、“家具城”、“针纺城”、“影城”、“娱乐城”、“鞋城”、“陶瓷城”……连餐饮业的火锅店也称“火锅城”,不一而足。一个中等市,有几百个“城”,甚至一个集镇上也有好几个“城”。足见“城”在现代商界受宠爱的程度。它在现代商人头脑中是气派、规模的象征。

城,在《辞海》里第一解释为“旧时在都邑四周用做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廓’。”第二解释是“唐边戍名”,即边关屯兵把守处 。第三解释是“修筑城墙”,即筑城的行为 。第一、第二是作为名词,第三则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三条解释,是同一种性质,城是古代用于战争防御的建筑。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城非不坚也,池非不深也”,道明了城的战争防御功能。

城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发祥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就形成了许多奴隶主城邦,就有了城的形态。城,是首先因为人类聚居达到相当规模的区域,先民们的农、牧、工(手工)、商(产品交换和交易)聚集的场所而成市井,也自然成为一级统治中心,为抗御入侵者而建城墙、开城河而成为城,有城有河,故也称“城池”。

与“城”联系紧密还有个“市”。市,在《辞海》上解释:一是“集中买卖的场所”,二是“交易”,三是“购买”,四是“城市”……其实“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的本质特征是封闭的,城门为关隘,有卒把守,白天进出需经盘查,晚上紧闭断绝通行。于是会有“城关”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说。城,既保护了“市”,也使“市”受到限制、禁锢。所以,城是封建保守的一种外在形态,而且最突出最典型。钱钟书先生著《围城》,也是将“城”比做禁锢的。欧洲有古城堡,也是封闭的。“城市”这个说法是不是中国特色呢?笔者未作考证。另有“都市”、“都会”的说法,起码是少了“城”的限制,含义不尽相同。当然,如果我们仍用“城市”这个名称,一般来说似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妥,在人们的头脑中,这里的“城”的概念似乎淡化了,似偏重于“市”。不过,现代社会发展,正是要使“市”摆脱 “城”的束缚,还是用“都市”、“都会”更恰当些。

现在许多商家却在迷恋着城,什么商业场所都爱用“城”冠名,变成时髦,形成了一种风气。我以为,这可以反映出那些商家存在一种浮夸的心理,他们是想用夸大的名号支撑自己的规模和气派。其实这滥用的“城”是因为并不细想它的含义,盲目而又浅薄。他们的“城”,比古时候真正的城规模小了不知多少,客观上相反大大缩小了“城”的概念;主观上的夸大,造成实际上的缩小。那些什么火锅店之类的称“城”,真是微型城、袖珍城,更使人感到肉麻。

事实上现代大小城市的发展,都是以突破城而实现的。然而,人们一方面在竭力追求现代、喊着“开放”,一方面又拼命迷恋古老和禁锢,造成对立观念在同一人头脑中的存在,那古老封闭“城”紧紧围着的“开放”,能“放”得“开”吗?——真是好滑稽。依我看,行业集中交易的场所,还是该用现代、开放而又科学的名称:“商店”、“销售部”、“市场”、“自选市场”、“超级市场”、“商场”、“卖场”……

现代商家店铺冠名追求时髦竭力夸大的,当然还不仅仅表现在“城”,还有什么“中心”、“总汇”等。“中心”是如何体现的?“总汇”又是如何 “汇”的?能说得清吗?还有,现在经商,一动就是公司,动辄就是总经理,酷似“*”中的背包“司令部”及“领导”三五人的“司令”,虚夸的级别、头衔越抬越高,是虚荣的膨胀,难免让人觉得好笑。其实这种虚夸的风气,又何止商家,几乎漫及社会各个领域,行政机关级别名称也是,实际上的股级抬成“科”,科级抬成“处”,县变成“市”,专科学校甚至中等专业学校快速提升为“学院”,动辄冠以“高级”……这种现象几乎在各个时期不断掀起热潮!这是一种奇怪的国民心理,是一种精神痼疾。精神深处有了这种痼疾,实事求是何等难呵!有了它,便总有可能再兴起盲目浮夸的狂涛,再出现类似大跃进中“稻麦亩产三万斤”、“全民大炼钢铁”的“壮举”,再给民族、人民、历史造成惊人损失,要过后才被证实却再也无法弥补!事实上,如今到处在无节制搞政绩工程,无节制建高楼、高速、花园式城市,无节制重造“古迹”……城市间互相攀比,这能说没有为虚荣和面子而刮浮夸风的成分吗?我总觉得这可能会有令人痛心的后果。

为夹竹桃抱屈

我喜欢夹竹桃。

年轻时学画及改行爬格子后业余涂鸦,曾几次画过它,也曾经栽种过。现今居所附近新村里有一条小道,两边长满夹竹桃,晚饭后还常去那里散步。

夹竹桃的叶片像竹叶,也似柳叶,四季常青,花冠有粉红、深红,也有白色、黄色,有特殊香气,花期是六至十月。它可以入药,性苦寒,具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发汗、催吐和镇痛作用,也还可用于治疗心脏病、心力衰竭等诸症。它尤其有抗烟雾、抗灰尘、抗毒物的能力,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被称为“环保卫士”。夹竹桃即使全身落满了灰尘,仍能旺盛生长,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为夹竹桃抱屈。

长期以来,我每见它,为之抱屈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历代文人对竹子、桃花还有荷花百般垂青宠爱有加,颂扬竹子、赞美桃花的诗文数以千百。夹竹桃枝叶有竹的清丽,有君子的文雅;而每开花时枝头千朵万朵,又红花灼灼,热烈、灿烂;或白花皑皑,洁净、晶莹……似桃花且胜桃花,又富有诗人的浪漫激情;不说它的药用价值,但说它抗烟雾、抗灰尘、抗毒物,要吸收毒物,自身要承受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对于现代人更具有现实的乃至长远的意义,难道比竹子与桃花逊色?无论古代文人还是现代作家,却少有人关注它并向它投付情感;更不公平的是,荷花娇柔脆弱,靠污泥生长,竟受“出污泥而不染” 溢美。夹竹桃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自身承受真正的污染,接受考验做出牺牲,却难得诗文对其精神褒扬和对其贡献的肯定,多次查阅,只发现两首诗,一首是明代唐顺之的七律《过夹竹桃》,另一首是明人王世懋的五律《咏夹竹桃》,少得可怜,也鲜为人知。文人们厚此薄彼,似乎不大公道!

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传统文人天生有迷信前辈名人的习性?前辈名人们爱竹、爱桃花、爱荷花,抒之于诗文,后辈文人便也爱之、宠之效仿前辈感情以诗文表达;否则,你连前辈大名人欣赏的东西都不会欣赏,岂不是没了眼光、低了档次、少了品位。其实,千百赞竹子、叹桃花的诗文,大都还是那点大同小异的意思,有几篇能超越、出新意、有新见的?十有*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人中也有人为夹竹桃吟过诗作过文,难说后来不也被广泛引用,不也跟出百十篇。文人这种习性,是否也是当今国民盲目迷信追逐时髦简单效仿的根源?谁的名大就崇拜谁,压根儿不认真辨析其对社会的真正意义和对历史的真正价值,正是国民普遍具有的习性。譬如,热衷迷于实际浅薄的歌星以及同类的热点人物,而冷落那些真正用超常智慧长期默默无闻创造奇迹为人类作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着迷于借助舆论搞迷信搞出来的而实际上画作缺乏灵魂的“名画家”、“国画大师”(有位名画家自嘲说过,自己这么有名,是“一靠官僚,二靠奸商”,迷他者依旧无数);而像蒋兆和那样的杰出画家,国画笔墨技法出新又以历史使命感创作出史诗性杰作国画长卷《流民图》,却受着大家的冷落;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有真才实学真正埋头做奉献的,倒被荣誉鲜花遗忘;头上戴满桂冠、花环的,往往却是弄虚作假浮夸玩花架子而又善于阿谀逢迎者,甚至是*分子……于是,许多国民也就养成了一窝蜂、随大流的特性;热衷于锦上添花,总冷淡雪中送炭。说尖刻点:是浮躁、浅薄、不负责任!这造成是非观、价值观的混乱。

近几年有个时髦话说法:“跟着感觉走”。其实国民——包括新“文人”,不仅个人感觉盲目缺乏理性思辨,往往自己的“感觉”——其实是跟着流行走,借别人的感觉替代自己感觉,是十足的跟屁虫,还意识不到,还挺“自尊”、“自信”地坚持强调着这种“感觉”,这样的思维,怎能向科学、客观、公平靠近。

好在总是还有一些像夹竹桃的人,笑对颠倒是非的“文人” 们,笑对名利的钻营者,淡看得失,甘守寂寞,坚持着发现、创造,坚持着奉献在先,以创造为自豪,以为他人造福为快乐,人生有着高尚的苦乐观。这正是我们的民族急待找回的精神。

我要褒扬夹竹桃,于是凑韵文四句:

不求三春展娇容,

甘将毒质吸腹中,

全力净化一方天,

为保万物共争荣。

石雕店的工夫茶

久闻福建是有名的青田石、寿山石的产地,石雕艺术之精湛也颇负盛名。不久前去福建武夷山考察,下榻的宾馆附近有好多家出售艺术品的店铺。返程那天下午自由安排,我便约了三位同伴专门去逛这石雕艺术品商店,想为家里“玩具” 柜里添一点花色品种。

宾馆对门就是一家石雕店,单间门面。店主是个文雅的小伙子,见我们进去便微笑相迎。我们说只是看看。他笑着说:“看看吧,没关系。”我们从石雕艺术品陈列橱里挑入眼的一件件拿起看上面贴的价格标签,有五六百元的,有一两千元的。他在一旁诚实地说:“其实要是真买不用这么多钱。” 店中央摆着一张一个特大树根做的根雕茶桌,有一套紫砂茶具。我们没有流露买的意思。他却说不买不要紧,招呼我们坐下喝茶。我想,也许是因为店里原没顾客实在冷清,留我们几个坐一会也给他店里增一点人气,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用金属小壶煮水,认真按工夫茶程序沏茶,茶叶是这当地有名的铁观音,一人一小盅,香气弥漫,味儿醇厚。他竟用这么好的茶招待我们,并不主动介绍商品,更不兜售。我们问他关于青田石、寿山石的一些常识,他一一作了回答,还说是自己不会雕刻,货是从福州进的,店开了才一年,还是初入门。我说你这店靠近宾馆,地段位置很好,对经营有利。他却说:“生意跟地段位置没多大关系,这里石雕店有多家,住宾馆的外地旅客,不会因为我店近就在这儿买,总要到所有的石雕店都转一遍比较比较才会出手。生意,还是一要靠石质和雕刻艺术水平,二要靠价格公道。” 我们站起身要去别的店,他很自然地微笑着说:“去转转,买了东西回头再来喝茶。”

我们又看了五六家石雕店,都比那头家大,石雕品种也多。看到了不少上品,只是价格都超过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便买了些中档以下的小件。

回宾馆时又经过喝过茶的这家小店。年轻店主看到我们拎着塑料袋,知道我们已在别的店买了东西,照样亲和地招呼我们再进去坐坐,又给我们沏茶。我们买的石雕、印料石,他用放大镜逐件细看,作了公正客观评说。他对每件的估价,竟和我们所买的价格不相上下;他毫无半点嫉妒情绪,心气十分平和,真令人佩服。我们不由再次浏览他店里的石雕艺术品。有几件石料石色不错,雕刻的艺术形象充满神采和谐趣,按质论价还算合理,我和另一位同道就各买了一件。这两件的价值,可远超过我们在其他店所买的总价值;然而,我感到钱花得值,买到了一份极好的心情,愿。

自武夷山回来,我反复回味了那年轻店主关于地段、位置的看法,也反复回味了那黄澄澄的工夫茶。他经商是一种无为的态度,是一种平静的心情,是他的诚实与真诚让我信赖。我们的先辈倡导以“诚信” 经商,有“童叟无欺”的守则,也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这是商业文化精神。而当前常见的却是欺诈蒙骗、坑害顾客,攻击诋毁同行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其实,坑蒙拐骗都是暂时得逞,终究要自食其果。我居所附近一条街上,每年有几十家店面易主,尤其是那些饮食店,大都是因为起初生意不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