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逍遥初唐笔趣阁阅读 > 第66部分(第1页)

第66部分(第1页)

取?br>

当谈论到白衣大食文明时,三位萨珊波斯的精英与大多数华夏子民一样,都抱有一种对落后地方的不屑,对此,李泰惟有叹息,却也无话可说。

在初唐的年代,没有人比李泰更懂得阿拉伯人的贡献,没人比他更了解阿拉伯人的可怕。尤其是那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那是令任何人都会发出感慨的。

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也如它的商业中介地位一样,是一种中介文化。在横向联系方面,它把东方文化,如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例如造纸,唐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战役,有一些中国造纸工匠被俘,此后撒马尔罕有了造纸厂,792年巴格达建立了第二座造纸厂,接着在大马士革和埃及也相继建立。大马士革的中国纸曾长期流行于西欧各地,取代了原先使用的羊皮和埃及的纸草纸。12世纪初,阿拉伯人在西班牙也设立了造纸厂。直到13世纪,欧洲各国才先后有了造纸厂。再如印度的数码和十进位法,是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到巴格达讲天文学时带来。九世纪初阿拉伯大数学家花拉子密(780~849年)在其着作中首次介绍了印度数字和零号,此书于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这个译本保存至今,阿拉伯原文却佚失了.。1202年意大利人利奥那多刊行了这部着作,此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意大利的开始,它代替了欧洲人使用的罗马数字,被认为是欧洲数学的里程碑。

在纵向联系方面,阿拉伯文化对西欧影响最大,它把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联系起来。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正是西欧文化的黑暗时代,穆斯林对古希腊学术着作的大量翻译,弥补了西欧文化的断层。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这两座阿拉伯文化的桥头堡,西欧人重新发现和研究古典文化。从12世纪起,西班牙托利多的翻译局就成为西欧人学习阿拉伯文化的一个源泉,“直到15世纪,欧洲学者没有一个不受阿拉伯学术影响的”。“西西里岛的两位受洗的素丹”之一的腓特烈二世(1215~1250年,德国皇帝兼西西里王),在使西西里阿拉伯化的同时,还于1224年创办了那不勒斯大学,这是欧洲第一所官办大学。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收藏了大批阿拉伯语写本。亚里士多德和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阿拉伯哲学家)的着作奉他的敕令译成拉丁语后,作为大学的教科书;这些译本的副本,寄到巴黎大学和波伦那大学去。那不勒斯大学的毕业生当中,就有后来的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很确切地说,那就是,没有阿拉伯,就没有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没有阿拉伯,就没有东方文明传播去西方,那就没有文艺复兴,西方就不会出现大航海,西方不会拥有火药,西方就不会超越东方,中国就不会落后!太多,太多,中世纪的很多历史进程,都直接或间接与阿拉伯挂勾,阿拉伯对历史的贡献,丝毫不会差于丝绸之路。

………【第十二章 幸运的萨珊波斯】………

阿拉伯人,以一个居于少数的、落后的民族,闯入了亚非欧的文明世界,硬是在北非、西亚和中亚,用自己的宗教和语言,制造了一个伊斯兰文化圈.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大部分民族,都接受了伊斯兰教和使用了阿拉伯语。只是在西部的西班牙,未能使当地阿拉伯化;在东部的伊朗,宗教留下了,语言却仍是古老的波斯语。

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人从沙漠中带来的。这种文化,就其渊源、基本结构和民族特征来说,是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波斯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综合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一文化又带有鲜明的阿拉伯色彩,具有阿拉伯的核心,这就是它的主要表达工具是阿拉伯文,其思想核心或人生观是伊斯兰教。由此,我们不能不惊叹阿拉伯文化的综合能力。而这一切,又与阿拉伯民族长于学习,重视和提倡文化的传统密切相关。

阿拔斯王朝前期(750~847年),既是帝国经济,也是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历代哈里发如拉希德(786~809)、艾敏(809~813)、麦蒙(813~833)都奖励学术,提倡文化。他们提出了“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学者的墨水应象殉道者的血一样受到尊重”等格言。830年麦蒙下令在巴格达建立智慧馆,那是一个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的联合机构。波斯文、梵文、叙利亚文、尤其是希腊文的古典着作被大批翻译过来,对名翻译家的译稿,按其重量酬以相等的黄金自750年起,阿拔斯王朝的翻译工作,持续了百年左右麦蒙本人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酷爱希腊哲学,甚至作梦都见亚里士多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麦蒙在位时,仅巴格达就有30多座图书馆和100多家书商。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世界先后出现三大文化中心,即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科尔多瓦盛时有70座图书馆,其中皇家图书馆的藏书达40万册。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12~961年)时还创办了科尔多瓦大学。11世纪在开罗也形成了艾资哈尔大学

面对仅将白衣大食当作生死大敌,却并未对其有多少了解的布兰三人,李泰不禁感到纳闷,为他们讲述起这个民族的可怕。不过,令李泰好笑的是,阿拉伯的起源,他的发展,却是被波斯与拜占庭逼出来的。恐怕在原来历史中,即便波斯被灭,他们的民众还不了解白衣大食是什么人。就像是南宋不知道蒙古,道光皇帝在与英国交战两年,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般的无知。在波斯人的眼中,阿拉伯根本就是个愚昧、无知的低下民族,根本没人会在意思。

阿拉伯半岛,主要是现在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门,面积3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一欧洲。其北邻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东临波斯湾,南为印度洋,西是红海。半岛的西南部是也门地区,适宜农耕,除此之外,多是沙漠和平原,间有绿洲。这里的阿拉伯人多系游牧部落,称贝督因人。古代的许多游牧部落如迦勒底人、迦南人、希伯来人都来自阿拉伯沙漠,曾在东地中海沿岸创造过古代文明,这些贝督因人就是他们的近亲。半岛的西边沿红海一线是汉志地区。从也门经汉志到叙利亚是一条商路,东方货物从海路运到也门,再用骆驼转运。这条商路在不同时期,时兴时衰。

很早以前,阿拉伯半岛就建立过国家。也门地区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最晚到公元六世纪二十年代。在半岛的北部和中部也曾建立过几个小国,但时间不长。由于商路影响,六世纪时半岛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语,虽然也存在各部落的方言。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贝督因人各部落的生计艰难,除靠放骆驼等游牧活动外,还靠掠夺定居人口和过境商队,并且时常也彼此互相掠夺、仇杀,引起社会动荡。商路上的汉志地区有两座城市麦加和雅特里布,城市中定居的阿拉伯人主要经营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雅特里布有两个阿拉伯人部落和三个犹太人部落。麦加城则由阿拉伯人的古莱西部落控制,城中有一眼水源丰富的“渗渗泉”,还有一座方形的克尔白神庙,内供奉一黑色陨石和阿拉伯各部落的神。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神,但也承认最高的神安拉。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朝觐克尔白神庙并在麦加进行贸易活动。

阿拉伯北边的邻居是两个文明大国:一是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国,一是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人与其邻居相比是落后的,但并不闭塞,不断受到拜占廷和波斯文明和宗教的影响。也门地区早就有基督教堂和移民,雅特里布也早已存在犹太教,加上半岛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语,这就为一神教的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不过,当波斯与拜占廷及其盟国埃塞俄比亚为争夺也门国际商路(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时,阿拉伯人就深受其害。525~570年,埃塞俄比亚占领商路南端的也门,575年波斯打败埃塞俄比亚,一直统治也门到628年。外族统治期间,也门的马里布水坝倒塌,农业荒芜。尤其是波斯统治时商路改走波斯湾,通过也门的商路衰败,这就使商路上靠过境贸易维持生计的部落陷于更加贫困的境地,阿拉伯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与危机之中。

总之,自然条件的恶劣,阿拉伯人的穷困,商路的改变,部落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其结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残杀,走向灭亡;或者是各部落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民族,一致对外,走出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创立的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后一条路。

最令李泰觉得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对外扩张的原因:一是宗教热情,二是贪婪之心。圣战的旗帜,既使阿拉伯人充满了宗教热情,也诱发了他们的贪婪之心。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最深刻的原因。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自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就写到:“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当腐朽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国不断溃败的时候,当阿拉伯贵族及普通士兵都获得大量战利品的时候,这种扩张就越发不可遏止了,只有他们自己的**才能停止他们扩张的步伐

从李泰的话中明白了阿拉伯为何发起,目的是什么,战斗力会因为宗教狂的爆发而达到什么地步,以及将来的危害之后,布兰三人惊得目瞪口呆,好久都合不拢嘴。

终于,三人回过神来,心里大肆庆幸,自己真的选对了,让一个如此熟悉白衣大食,如此了解阿拉伯民族的大唐作为求救方,将他们作为盟国,让他们来帮助自己,这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再适合不过。萨珊波斯遇上了李泰,确实是大幸啊!

事实确实如此,还有谁比李泰更了解阿拉伯人的能力,想要抑制他们,除了内部的腐朽、分裂、矛盾,那就只有依赖大唐,但大唐太远。所以李泰才会将拜占庭、波斯联合,提出还埃及自由,另外,他也希望西突厥能放聪明些,不要拖自己等人的后退。

PS:先说一声,本人虽然因为身体缘故呆在家里,但开始写书也仅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所以可能会挪用一些资料,对此说声抱歉。

………【第十三章 不单是战争!】………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佛教虽产生于古典时期,但其广泛传播却都是在中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中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一系列伊斯兰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塞尔柱帝国,四大汗国,帖木尔帝国,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从而形成了以中东为中心的、从东欧到中亚和南亚的*,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教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632~750年,首先传遍中东,然后向西传到北非、西班牙,向东传到中亚。其中还包括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如西西里、科西嘉、塞浦路斯等。第二阶段从1000~1500年,传入印度、东南亚和黑非洲,使印度洋成为穆斯林保护区。

要抑制白衣大食,不光得从军事上,还能在宗教上进行相应的反击、改革等。李泰一直联络丝绸之路上的宗教,目的在于对抗伊斯兰教。可惜,当他来到萨珊波斯后,他突然发现,能守住未被伊斯兰教化的中亚部分就已经很不错了,真想与宗教狂抗衡,难!

作为世界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必然要反映阿拉伯人的宗教社会特点,不如此,不会为阿拉伯人所容;同时,它必然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观念和教义,不如此,不会团结起阿拉伯人;而伊斯兰教既由穆罕默德创立,它又必然带有其个人色彩。

阿拉伯人好激动,易急躁,厌恶纪律,不愿听命令,但愿意接受劝告,伊斯兰教在心理上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自制力;同时,伊斯兰教还发出了“圣战”的号召,它对战斗者许以战利品,对战亡者许以有许多物质享受的天堂。这样,它既弥补了阿拉伯人的不足,又符合了阿拉伯人的习惯,从而把阿拉伯人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627年,麦加人联合了贝督因人十余个部落,组成一支一万人的同盟军,包围了麦地那.穆罕默德听从了部下一个波斯人的建议,掘壕据守,坚持不出。此被称为“壕沟之战”。壕沟之战的胜利,被认为是真主保佑的结果,使贝督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连麦加的古莱西贵族也认为不能消灭穆罕默德及其新教势力。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是以教立国的结果。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形式。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阿拉伯国家。

据20世纪九十年代统计,全世界52亿人口中各种宗教徒约有35~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0%~79%;其中基督徒约1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徒约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7。8%。世界三大穆斯林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但对国际政治影响最大的还是阿拉伯国家,亚非参加阿拉伯联盟的有20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1。5亿。中国穆斯林约一千五百万人,主要是十个少数民族(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佛教影响下的民族喜静,厌恶战争,而伊斯兰教则恰恰相反。故而当伊斯兰教将波斯同化后向东,佛教一路溃败,仅能龟缩回大唐,真是笑话,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很多一部分信徒都是中国人,而东南亚则是伊斯兰教未能发展到。若是大唐玄宗年间未能抵挡住黑衣大食地进攻,那么,佛教早就退出大唐或从中国境内消失了吧。而能与伊斯兰教对抗的则是基督教。十字军的东征就说明了这点,在东方,强盛的大唐龟缩不进,只顾着守住先祖的基业,结果却是一败再败,大好局面都给败家子败光了。而欧洲教廷下的国家,他们却组织起反抗阿拉伯人的东征,为了丝绸之路,为了驱逐阿拉伯人,为了将穆斯林赶出欧洲,向东南出征,甚至一度占领阿拉伯统治的一些地区。尤其可以看出,不管是信奉耶苏的基督教,还是信奉真主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徒和先知的传人都曾强大无比,相对的则是信奉佛教的华夏,他却一直在变弱。阿拉伯人可以通过宗教形式于20世纪独立,华夏人却只能依靠自身对抗侵略者而独立,为此,**还曾灭佛,确实,佛教不适合华夏。

要想维持一种亚欧大陆的平衡,李泰设想通过波斯作为缓冲地带,让伊斯兰教无法向东发展,让中东、远东地区没有穆斯林出现,让阿拉伯人无法到那。毕竟,一旦阿拉伯人打到远东,那么大唐的先进科技又将被带往西方了,一方面他李泰要促使东方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另一方面要限制东方先进文化流传去西方,即便要流传,那也该是落后的文化,况且中世纪的欧洲十分黑暗,大不了与教廷取得联系,与东方丝绸之路的物资换取其视为异端邪说的人和典籍好了。反正当时的教廷有绝对实力统治思想,也限制文明地发展。

在远东等地融合各宗教所长,但能否改革一个最好的宗教,李泰看中的是传播古希腊典籍的景教。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