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脸一红,啐道:“胡吣什么!没个正经样儿,谁是你娘子?”一边盛了饭塞他手里,佯怒喝道:“快吃!”
阿悠也不以为意,笑嘻嘻接过,我看着他明若春风的眼眸,乌黑如缎长发,满目里笑光流溢,越发风华绝致,不知不觉心抽了抽。
他这绝色品貌,当真是普通人家能生出的么?自他来了,村里的姑娘有事没事总爱往我家跑,探讨刺绣啊,送些新鲜花朵啊,送些吃食啊,我不擅女红,不爱花草,对她们的吃食也兴趣缺缺,她们来自然不是为了我,然而阿悠总是微笑,微笑着拒绝,却又拒绝得不伤人心,引得那些怀春女子,越发蝴蝶般翩翩飞来。
每逢此时,我看着他客气里的冷漠,直奇怪那些满面红霞的村姑,如何就看不出他眼色里的厌憎?然而我想她们看不出是有理由的,眼前的人儿,那般的温柔,那般的和雅,生得画上的人物的风姿,偏生又有极好的风度,哪里有什么不妥了?真是怎么看怎么欢喜。
可我欢喜不起来,普通人家的儿子,有这般内敛高华,后天的好修养造就的疏离而又不致伤人的良好分寸?
看着他,我的心里总生出奇异的情绪,似欢喜又似憎恨,似激越又似苍凉,云烟般缥缈的惆怅,怒涛般冲击的激烈,百转千回,千丝万结。
我常常想,我不知道他,正如我也不知道我是谁。
低头喝汤,清爽的汤没什么油腻,清楚照出我自己形容,我亦微微出了神。
阿悠见我发呆,筷子敲了敲我的碗:”又在想什么?“
我醒觉,抬头对他一笑,继续扒饭,假装没看见他眼底的一抹忧色。
辛集村的村民极为淳朴好客,四个月前,我和阿悠逃避战乱来到这里,本打算休息阵再走,谁知我突然又生了病,是辛集的乡民上山采了药治好了我,病好后我们便留了下来,这里景致很好,清净安适,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我们都很喜欢。
不过这些事,是阿悠告诉我的,包括我的身世,阿悠说我是济宁人氏,我爹娘早逝,因他和我是邻居,自小一起长大,已有了婚约,所以我常住他家,也算得半个妻子,济宁被燕军破了城,朝廷和燕王大军打得战火纷飞,我们小老百姓怕遭殃,纷纷逃了出来,我在半路上便生了病,阿悠带着我好容易走到甘肃,如今在辛集落脚,总算有个安逸的家了。
我听着,努力思索这些事给我留下的印记,除了那燕王和朝廷几个字眼让我隐约有些奇异感觉外,其余都感觉寥寥,总觉得脑中白茫茫的一片,飞絮游丝不定般抓不住任何物事,阿悠每次见我苦恼,总是微笑安慰我,说我那次病得太重,以至于病好后就失了记忆,然后便黯然长叹,说他没照顾好我云云。
每逢此时我都心中歉疚,遂将拣回记忆之事丢开一边,好言好语安慰他。
阿悠也是好性子,略叹一叹也便丢开,倒常和我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往的那些记忆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忘却也好。
是的,忘却也好,我收拾了碗筷,望着阿悠随意提了弓箭去打猎的背影,想着他明明懒散,总赖到午后再上山捕猎,却总能满载而归的好本事,唇角掠起一抹淡淡笑意。
[正文:第一百二十四章 且看咫尺成天涯(三)]
晚上阿悠打猎回来,照例是收获丰厚,我拎着那捆成一串的肥大的兔子,骇笑道:“这冷天气,你从哪找来这许多兔子?吃到下月也吃不完。”
烟尘不染的阿悠懒洋洋向墙上一靠,笑道:“我发现了一个兔子王国,便捣了它的老窝。”
我噗嗤一笑:“胡扯呢你,狡兔三窟,哪会群聚在一起。”
他笑了笑,忽道:“前两天我去集市,听说燕军势如破竹,在沧州灭了数万南军,然后马不停蹄,一路攻克德州、济宁、临清,现已逼到东昌,倒是南军,步步退缩,半座江山都快让给燕军了,难道真是要改朝换代了么?”
我端了菜出来,招呼他吃饭,叼着筷子想了想,笑道:“天下大事,关我们小老百姓什么事儿,任他谁坐了龙廷,咱们都只靠自己吃饭。”瞟一眼满地猎物,“有你这本事,还怕饿得死人么?”
阿悠笑笑,夹了筷菜细细咀嚼,赞道:“你这手艺,总算象回事了。”
我白他一眼,心里想起初来时我连生火都不懂的尴尬情状,阿悠说我只是因自幼娇养,后来母亲又去世得早,才对诸般女子应擅技艺一窍不通,我看着自己细嫩洁白的双手,如今已生了些淡薄的茧,倒也是很新奇的感受。
忽想到什么,忍不住皱了皱眉,阿悠目光一凝,问:“怎么?”
我道:“刚听你说那燕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克而下,我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妥。。。。。。燕军的统帅可是战术奇诡多变?”
阿悠目光一闪,沉吟了一下,道:“倒也没听得这么多,隐约听说那燕王虽喜出奇兵,但招数总就不过那几招,据说来去如风,快攻突进,善攻侧翼,骑兵强绝,回回皆能以此取胜。”
“回回以此取胜,一路直胜。。。。。。”我冷笑,下断言:“南军统帅,若非彻底的蠢才,便是故意设计,以步步退让之举造就燕军骄矜轻敌之心,所谓一路败退,不过诱敌之计,以待时机摸清燕军作战方式再一举灭之,如若如此,东昌之战,燕军必败。”
阿悠笑道:“何以见得?”
我指了指他,道:“连你这远离战场的老百姓都知道了燕军的作战方式,南军主帅如果不是蠢猪,打了这许多场也该摸清人家的套路了,所谓奇胜,以奇为先,套数每次都一样,叫什么奇?如果此次东昌之战,那燕王还是老习惯当先,南军只需做好两件事可矣。”
我说得兴起,顺手用筷子蘸汤在桌上点划:“其一,士气,南军此时万事俱备,尚缺的东风便是士气,燕军一路前逼,南军一路败退,军心必泄,此时若想鼓起士气,已非平常鼓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