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胡适的情感经历之四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广总督张之洞欲计划开发海南岛。吴遂派他的得力助手胡铁花下海考察黎峒山乡、天涯海角。一冷一热,同样都是元荒“蛮夷”之地,他因水土不服,并过度疲劳。“染瘴几死,幸遇席公,乃获更生”。席公者,蜀中太守席春畲,时在海南抚黎。他冒死开展工作。考察结果,得出“生黎驯,不必剿;林木少,不足采;黎峒窄,不值郡”,一个十分客观,具有现代观念的结论,供张吴两帅计划开发琼州作决策参考。这是自明朝海瑞300年以来第一次对海南岛认真的实地踏勘。胡铁花考察海南岛时写下了详细日记,后来在地理学杂志《禹贡半月刊》上发表。胡铁花对海南岛的这个结论,从历史主义观点来看,至少有两点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一是维护民族和睦,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888年,黄河在郑州决口。8月,吴大徵奉调河道总督,督修黄河河提。胡铁花随同前往,被委负责开厂购料、浇填土坝两项关键工作。他抵制治黄河的腐化作风,兢兢业业,一心为公。他不负重任,“治料,则料精而价廉;督工,则工坚而时速”。据传,他采用了家乡徽州蔑篓装石料来驳堤的办法,修筑黄河堤岸,实效显著。他也不困惑于流行一时的“河神”(水蛇、蛤蟆)迷信陋习,赋诗讽刺云:“纷纷歌舞赛蛇虫,酒醴牲牢告洁丰。果有神灵来护佑,天寒何故不临工?”由于协理治黄劳绩卓著,吴大徵于“大工合龙,以异常出力奏保”朝庭,胡铁花奉旨得“直隶州候补知州分发各省候缺任用”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正职)的官员资格。至此,他才离开恩师吴大徵。

乘等待新的任用间隙,1889年,胡铁花再次返乡绩溪上庄,由他的婶娘(伯父胡星五的妻子)做伐,娶了七都中屯平民女子冯顺弟,做他的第三任妻子。从此,他的仕途与家庭日趋圆满。

1891年,他的候补得到“落实”,被签分(在北京等候时抽签)到江苏省城苏州,先后担任(省城)阊胥门外水陆总巡保甲局长,省城中路保甲总巡,(上海)淞沪厘卡总巡。苏南历来是富庶之地,为官者无不企盼,尤其后者,总管上海港口厘金税收。这无疑是份肥缺,但胡铁花清廉敬业,夙夜奉公,既不为难商贾,又不拖沓商务,表现出徽商从政后的精明干练,且在官场“平居谦退,不以才智先人”,诚为江苏等多省巡抚所器重,因此得了个“能吏”的好名声。

上海与上庄胡氏素有深厚的的关系。胡铁花的祖上曾在上海附近川沙以一百银元起家,独资创办了一家小小的名叫胡万和的茶叶店。那时川沙还是个小渔村,因此有了“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的民谚。到了他父亲胡贞锜手里,有了发展,“胡万和”在镇上有了规模较大的分店,并且拨款,在上海华界与他人合股,开办“瑞馨泰”茶叶庄。每逢春茶上市,少年胡铁花曾被父亲带去川沙、上海协助经营,14岁时“已如成人,每岁茶市,已能供奔走,助力作”,成了惯律,直到接受长兄星五的启导,送龙门书院读书,才终止这种“学生意”式的商业活动。如今,胡铁花宦游十年,终于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做官,当然心满意足常去川沙“胡万和”转转,也到“瑞馨泰”坐坐,他的新婚妻子就借住在店铺屋里。更使他心化怒放的是,赴任同年(1891年)阴历十一月十七日(阳历12月17日),也就是结婚两年后,18岁的少妻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胡铁花第四个儿子(老二老三是双胞胎),也是最小的儿子,日后给上庄胡家撑门面,给绩溪胡氏宗族光宗耀祖的人物。他,就是胡适。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惑之年入仕途(3)

胡适出生在这个年份,正好是康有为发表刊印《新学伪经考》、《大同书》,中国维新变法轰轰烈烈,亚洲资产阶级改良思潮风起云涌之际。越世纪,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中几位大将也都降临这个时期,但排起年纪来,胡适却是他们的小弟弟了:陈独秀(1880年生)长他11岁,鲁迅(1881年生)长他10岁,钱玄同(1887年生)长他4岁,李大钊(1886年生)长他2岁。

胡铁花本想谋个太仓知州这样的太平官,干几年告老还乡,奈因为“能吏”出了名,竟被新设行省的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请朝庭,调到台湾去了。从此,改变了胡铁花一生命运,使他干事执着,为官清廉的本性升华成崇高的爱国壮举,彩绘了生命的最后一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治台抗倭殉国情(1)

光绪十八年(1892年)阳历2月,胡铁花邀请族兄胡宣铎(胡宝铎的胞弟)作幕僚,并携带二子绍之简装轻从渡海去台湾。赴任前,他将少妻稚子带到沙川,但他家的“老万和”茶庄不便住入内眷,于是租赁了咸丰举人沈树镛宏大的家宅“内史第”的一间厢房,安置妻儿。翌年2月,派人来接去台湾团聚。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婴幼时代与中国两位名人同住川沙“内史第”一个大院,就是黄炎培和宋庆龄。胡适曾说,“我幼时在川沙住过一年,没有印象”,因为他那时实在太小了。但是15年后,1906年他在上海就读中国公学时,对英文老师宋耀如(也就是当年“内史第”邻居宋氏兄妹的父亲)的印象就颇深刻了。他晚年谈及这位“蒋夫人(宋美龄)的父亲时曾说:“他本人并不高大,长得有黑又粗,嘴唇有点撅起的。他有三男三女,都很漂亮,都不像他。”胡适没有见过师母倪桂珍,但听说“她长的很高,也很漂亮。宋家兄妹都像母亲的”。

胡铁花离开上海,踌躇满志地横渡台湾海峡去赴任,在海轮上他赋诗抒怀:“因缘不必问三生,聚散如萍却有情。入世岂愁多险阻,知人翻恐负公卿。天风假我一帆便,海水谁澄万里清?试看乡村颁社肉,几人作宰似陈平。”从这首难得留存的律诗中,可见胡铁花满怀建功立业的愿望踏上命运畏途的。

2月底,胡铁花在基隆上岸,立刻奉徼开展公务。他以“全台营务处总巡”的身份,冒湿热瘴疠毒气之艰险,巡视全台31营28哨的防务,并代邵有谦巡抚前往澎湖列岛视察军情,前后历时6个月,留下了一首壮怀激烈的词:《大江东去》。曰:

严华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瘴雾蛮烟,笼不住猛虎磨牙吮血。试问当年,英雄几辈,学班超探穴?寒光射斗,看来辜负长铗。  只当竹仗芒鞋,寻常游览,吟弄风和月。圆峤方壶都在望,无奈海天空阔。浪拍澎湖,秋涵鹿儿,应笑重来客。那堪骊唱,正逢重九时节。

如此铁板长歌的背后,殊不知高山瘴雾、湿热疠毒对他折磨的内里——“历遍三十一营二十八哨,凡六个月,往来炎蒸瘴疠之中,从者皆死”。胡铁花历经各种自然极限气候的磨难而幸免,诚如他遗嘱中自言,“在婺源覆舟于鹅掌滩下, 亦不死”;“会勘边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误入窝棘中(即荒老的森林),绝粮三日不死”;“自琼而南,直穿黎心以达崖州,染瘴病困于陵水,海天空阔亦不死”;以及这次在台岛瘴疠毒雾中的遭遇,唯他生存了下来。固然可以说是他命大,但究竟严重地摧败了他的身体,伏下了致命的湿毒刻骨蚀心的祸根,是为他悲剧终身的因子。然而,胡铁花就是胡铁花,他勤于政、精于业(尤深谙军事地理学),他将巡视的结果,直言禀告邵巡抚:全岛炮台要塞防务功能等于零,鉴于中法战争(1885年)之后,我南洋海军基本被摧毁的现实,台湾以临门户洞开的险境!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结论。

他向朝庭建议,从速更换逾龄的老式武器,购买新式炮舰,训练组建一支小型的海军,用作全岛防务之用。但昏庸腐败极致的清政府置若罔闻,却授他一个“提调盐务总局,兼办安嘉总馆”的官职。尽管胡铁花并不喜欢这个官职,但在就职半年内,对台湾的盐政有所兴革。厘捐、盐务,是清朝官场大把大把敛财的肥缺,奈胡铁花是位敬业的“薪水之外,一尘不染”的清官, 他不仅不领情,反倒想“托疾竟去”,“退归老乡里,仍读我书”(致友人传)。怪不得连他儿子也说他是个“怪人”。

就在这个时候,原任台湾布政使的唐景崧升任为台湾巡抚,于1893年5月委任胡铁花为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府,6月又委他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屯。据说原来那位台东知州兼后山驻军的统领,在胡到任后一天里心脏病猝发而暴亡,于是胡铁花就成为台湾唯一一个直隶州的最高军政长官。从1893年6月到1895年4月(《马关条约》后日据台)的两年不到时间里,胡铁花治理自己的辖区,在清庭腐朽没落的大背景下,还是有所作为的,择其举措分列如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治台抗倭殉国情(2)

——纠正清庭一直来“重防番(指土著高山族)、轻防海(指海上倭寇)”的极端错误的台湾防务政策。他认为这是治台的最大弊病,对内应团结加教化,“拊循野番,兽扰而儿蓄之;复设番塾,延师教读”。虽然仍是严重的歧视少数民族观点,但与当时从中央到地方

的敌视进剿政策是有本质区别的。

——鉴于“台东各处土旷而沃”,鼓励居民多开荒地,多种五谷,多养牛羊,多栽竹木,从而发展生产,厚生利民。

——实行民族和睦、安居乐业政策,鼓励大陆移民与土著居民“共敦和睦,毋相寻仇,以全类族,各安生业”。

——几乎月无虚日地反复视察台东“辖境内五百里”的所统各营屯,并立即肯定正确点滴,教正不当之处,深为诸官所惊服。

——亲自主持军队操练,尤其“步伐打靶”等基本训练,常说:“习之熟,则猝遇非常,不至张皇矣”。为此,他先身士卒,“黎明即起,赴军中点卯”。

——禁烟禁赌。他极力在军队中禁烟。由于当时台湾疟疾猖獗,严重影响战斗力,而军队中流行着鸦片可防御此恶疾的误妄说法, 故几乎全军吸毒。胡铁花下令禁过烟,但积重难返,时间又短,没有明显成效。

——严禁赌博,力戒“隋游”。后者,即土著(男女)裸体上街游荡,沿袭成习,不以为怪。这位大陆去的军政长官,首先是发放给他们一衣一裤(或裙),告示必须穿衣裤出门,若有违者,则严刑处置。不久,社会面貌就有改观了。

百姓知道好歹,高山族同胞为此制作了质料、做工俱精美的“万民衣”,赠献给这位为他们做好事父母官。其中一件完好留存当地,如今已为台东文献委员会珍藏;另一件,胡铁花殉国后,随同他的棺椁一起运回绩溪,在胡家被精细保存起来,###冯夫人的内侄冯致远曾见过,他说:“(台东)地方绅士曾集奉送万民衣一件。这件衣服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时才遭焚毁。”

历史也没有忘记胡铁花的功绩,现在台东县已将光复路改名为铁花路,并树立了《州官胡公铁花记念碑》,有云,“服官勘勤,夙夜匪懈,遇事奋往,不避艰险……凡此诸端,具征台东七十年来开发之促进民智之启沃,而有今日之成规者,乃公之流徽丽泽也。”

胡铁花到台一年后,1893年2月26日,把留在上海的少妻冯氏、幼子胡适接来台东团聚。但宁静温馨的生活只维持一年略多时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1894年),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4月),国家的悲剧、台湾的悲剧、胡家的悲剧接踵而来。

甲午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国大败后,日军步步进逼,逐次攻陷了辽东半岛的金州、大连、旅顺,进而准备进攻北洋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台湾岛已进入备战状态。胡铁花预侧全岛险恶前景,遂于1895年1月,遣送冯氏偕胡适并四弟介如、三子嗣  等一行回绩溪(二子绍之暂留身边照应),给妻子和三个儿子各一份言简意赅的遗书,自己则留在孤岛绝地,以身报国。

1895年2月,日军攻陷威海卫,占领刘公岛,12日海军提督丁汝昌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4月17日,李鸿章到日本,在广岛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将我国的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日,噩耗传到国内,举国大哗;台湾同胞尤为激愤,“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随即,北京朝庭电令台湾巡抚唐景崧“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20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无内渡者,作日本人,改衣冠。”到5月18日,清庭又严令唐:“着即开缺,来京陛见,所有文武大小官员,着即内渡返大陆。”这时省会、道、府、县官弁相继纳印内渡。提督杨歧珍交纳印信后,在限定期中渡返大陆。台湾巡抚唐景崧再也不坚持抵抗了,准备内渡返大陆,只是离台时限已过,口岸严加封锁,6月6日他在淡水偷渡时被守台兵士扣留;他登上德国轮船,仍为淡水要塞拦截,后在德轮炮击掩护下,落海而去。这时台北、基隆已被北白川能久亲皇率领的日本占领军攻占了,兵锋直指台中、台南。一片撤台尘嚣中,也有少数清朝驻台文官武将不答应,坚持留岛抵抗。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破指血誓:“抗倭守土!”表示“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战”。早年移驻台湾的原广东南澳镇总兵、台南新军统领、镇南关抗法名将刘永福,发布《盟约书》:“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土,分内事也!”台东地僻而远,闻命独迟,胡铁花此时已患严重热带脚气病,行动艰难,他赶去台南(临时省会)汇合坚持抵抗的唯一军事领袖刘永福后,负刘命,抱病策马而去寻找台中知府黎云松——他还掌握台中、彭化一带朝庭府库银两物资——为抗日义军筹集弹药粮草,终于找到黎知府,完成使命。过不久,日舰进犯台南门户安平。刘永福决定死守安平,保留一条海上退路。刘永福抵抗到最后,因孤军无援,也是在这里渡海撤回广东的。胡铁花也在安平,但此时他的脚气病已攻心,迸发心率衰竭,双腿浮肿,上吐下泻,便血,几近瘫痪。刘永福不得已,于8月18日派人护胡铁花和他的二子绍之在安平港登舟,渡台湾海峡,送到厦门。诀别时,胡铁花把他在台湾三年中踏勘、建言、施政实录写成的《禀启存稿》交给了刘永福。这部书稿实质上是第一部台湾的兵备志,是胡铁花的朱程理学与近代军事地理学相结合治台理想与实践的结晶,是他爱台报国情之所在。

。。

治台抗倭殉国情(3)

胡铁花在海上艰苦地行舟两天,21日抵达厦门,寓三仙馆。绍之立即打电报到上海,促四叔介如措资来夏门。这时胡铁花已“气益促,病益剧,手足俱不能动”,弥留仅一天时间逝世了。时光绪二十一年阴历七月初一日,公元1895年8月22日,享年54岁。

尚在宜兰陷落,台东形势吃紧,即将离走奔赴台南前夕,铁花与绍之,父子相依为命,6月20日,他给二子写下了一纸遗嘱,以表心迹。兹录原文如下: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后,备历艰险,几死者数矣。咸同之间粤寇蹂躏吾乡,流离播

越,五年之久,刀兵、劳疫、饥饿三者交迫,屡濒于危,而不死。在婺源覆舟于鹅掌滩下,也幸不死。光绪癸未正月,在宁古塔奉檄,由瑚布图河老松岭赴珲春,与俄罗斯廓米萨尔会勘边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误入窝棘中,绝粮三日,不死。乙酉,署五常抚民同知,八月二十三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